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按照图像学家潘诺夫斯基提供的读图方法来看 , 一幅画至少包含三个层次 , 分别为:阐述绘画本身要素(如线条、颜色、明暗等)的前图像志描述、超越绘画本身之外 , 约定俗成文化的图像志分析 , 以及抵达绘画寓意的图像学阐释 。
其实绘画就像中文一样 , 要欣赏它不能单从“字面意思” , 仔细地观看它、品味它才更能感受出画面的趣味性 , 其中的故事内容甚至还可以超越它本身的时空 , 对当今仍具有指导价值 。
在传统的西方绘画中 , 画家大多都是“受聘”于教皇、贵族、富商 , 他在创作中要思考如何通过构图、色彩等技巧正确反馈出“老板”的思想 , 才能让作品获得“老板”的满意 , 这就像极了当今职场上的领导关系 。本文将通过作品的拆解 , 从图像中解密二三百年前的画家们是如何处理职场关系的 , 以及它对当今仍中具有哪些指导意义 。一、雅克·路易·大卫:有意识地进行“大卫式”拍马屁 , 可以让领导成为自己的后盾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雅克·路易·大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杰出画家 , 也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奠基人 , 他更是拿破仑一时的御用画师 。他为何一直能得到拿破仑的赏识 , 这与著名的《拿破仑一皇帝的加冕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1.巧妙安排人物关系 , 维护领导地位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在当时的帝王加冕是需要教皇为其佩戴皇冠的 , 以示“君权神授”之意 。而大卫在作画时为了突出拿破仑威严 , 有意地放弃了这个场景 , 而选择了已头戴王冠、高高在上的拿破仑高举皇冠准备为皇后加冕的片段 。据学者考证:为了巩固地位 , 拿破仑请来了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为他加冕 , 让法国人民以及欧洲人民承认它的合法性 。而在加冕仪式中 , 拿破仑为了显示自己地位高于教会 , 在加冕仪式上 , 他与传统面对祭坛授冠的做法相反 , 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 , 背对着祭坛给自己戴上了王冠 。
而大卫创作的画面不仅彰显出君王的绝对威严 , 也没有令教皇难堪 。
此外 , 经考究画面中拿破仑的母亲和红衣主教当天原本都没有出席加冕仪式 , 还有一位神似凯撒大帝的面孔 。“在拿破仑的身后 , 有张熟悉的面孔 , 似乎是熟悉的恺撒 。恺撒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儿?想来是要将拿破仑比喻为恺撒 。恺撒有如此威名 , 把拿破仑比作恺撒 。”
大卫却也将他们画在了画面中 , 以显示出拿破仑执掌大权是众望所归 。
在这幅巨型群体肖像画中 , 大卫并非是一个单纯的记录者 , 他更像是一位高情商的职场人 , 站在大局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维护领导的权威 , 也让他在以后得到领导的重用 。
2. 利用构图比例和明暗关系 , 衬托领导光环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构图上 , 大卫将画面中近前排主要人物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 , 让拿破仑站在平面中的最高点 , 凸显他的主角地位 。据资料查证 , 拿破仑身高大约是一米六多的样子 , 而在画面中他站在高台 , 与跪着的皇后、坐着的教皇形成明显的高度差 , 而衬托出皇帝的相对高度 。另外 , 这幅画全长近10米 , 高度约六米 。画家通过画面的巨幅尺寸让拿破仑的绝对身高看上去约有一米八 , 接受众人仰慕 , 极大的满足了王者的“虚荣心” 。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分页标题
色彩关系上 , 画面光线自左上而下 , 让主角成为最主要的受光体 。通过这种光线的让拿破仑成为人群中最“亮”的主角 , 在光线照射下的红色衣服也格外鲜艳 , 明显区隔于在暗处和后排的众人 。利用明暗和色彩对比的方式 , 让拿破仑在众人中成为独树一帜的存在 。
boss喜欢听赞美 , 喜欢被仰望 。大卫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点 , 通过绘画技巧在多个角度赞美着领导 , 讨得他的欢心 , 不断使老板成为自己个人发展的强有力后盾 。二、伦勃朗:警惕“伦勃朗现象” , 在职场中学会妥协很重要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伦勃朗 , 青年时期自画像
伦勃朗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 他善于运用明暗光线 , 让画面主次分明 , 由他创造出来的“伦勃朗光” , 依然在当今的摄影布光中沿用 。他打破了传统画面中的静态平衡 , 能够很巧妙地为人物设计一个真实的活动场景 , 将戏剧性的强烈对比发挥到了极致 。早年成名 , 他的作品一直备受当时荷兰富商和名流认可 , 可就在他创作出与《蒙娜丽莎》、《宫娥》并称“世界三大名画”的《夜巡》之后 , 便开始家道中落 , 直到晚年生活也很潦倒 。
1、什么是职场中的“伦勃朗现象”?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我们可以从《夜巡》的故事中进行了解 。这幅画的原名应该是《弗兰斯·班尼克·柯克上尉领导下的阿姆斯特丹第二区民兵队》 , 雇主就是民兵队里的成员 , 他们主要是商人出身 , 每个人大约平摊100荷兰盾的费用 , 请伦勃朗为他们绘制一幅群体肖像画 。
伦勃朗在这一订单的创作中放弃了陈旧俗套的群体肖像画法 , 而是将每个人物都设计出来不同的角色 , 将他们编排进一个巡逻的动态群像中 。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构图上 , 伦勃朗巧妙的将画面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 , 让柯克连长和副官走在最前面 , 形成了画面的中心 , 与人物之间形成了对角关系 。
明暗关系上 , 光线从左上放进入照在他俩身上 , 而在其他身边的人物身上投下影子 , 其余人跟随在他俩后 , 表达的好像是连队巡逻的瞬间 , 让画面充满故事性和感染力 , 通过光影和人物动态的构思完全打破了传统肖像画 , 更像是电影的某一个场景 。
但在当时 , 连队的成员他们的诉求只是一幅所有人在同一个平面上普通的集体合影 , 而不是伦勃朗这种编排创作 , 他们都付了相同的钱 , 而在画面中的自己要不是在暗处 , 要不就是没有露出正脸 , 没有受到平等的对待 。后来 , 次要位置的人将伦勃朗告上了法庭 , 最终伦勃朗不仅败了诉 , 还赔了钱 。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 , 伦勃朗得到了这笔费用 , 《夜巡》也在当时被挂在了原定的位置上 。但最终有一点是被确认的 。在《夜巡》之后 , 阿姆斯特丹的富人们自此逐渐不再欣赏伦勃朗的作品了 , 接不到订单让他陷入了生活危机 。
伦勃朗是位艺术天才 , 但却在他的职场中因为没有服从于现实 , 固执认从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 让人生走入穷困潦倒的窘迫 。这种“伦勃朗现象” , 主要体现在职场人自我主观意识过强 , 常常不能服从于组织 , 一味追求个人主义 。而现代职场的成功 , 势必要求个人在职场关系中做出一定的妥协 , 服从于大局的人在一个组织中才会受欢迎 。
2、那要如何打破这种“伦勃朗现象”?从画面中给大家提两点建议分页标题
(1) 接受“大众审美” , 尝试进行妥协
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中 , 人们虽然富有 , 但他们对于审美还停留在当时的大众层次上 , 只能欣赏那些习以为常的、普遍能接受的东西 。而伦勃朗作品中所坚持的超前审美情趣 , 在他们的眼里就是难以接受的 。
每个人都是社会动物 , 离开了其他人我们无法生存 , 为了在一个组织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 就需要在指令下与别人相互融合 , 这就要求职场人需要懂得遵守指令、做出必要的妥协 。
《庄子》中对“游世”有许多表述:
夫明白入素 , 无为复朴 , 体性抱神 , 以游世俗之间者 , 汝将固惊邪?(《天地》)
人能虚己以游世 , 其孰能害之?(《山木》)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 , 顺人而不失己 。(《外物》)
彼节者有间 , 而刀刃者无厚 , 以无厚入有间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 。(《养生主》)
就像庄子说的那样 , 在社会关系中 , 必须学会顺应现实和躲避矛盾 , 与外界达成形式上的妥协 , 才能做到“不失己” 。在华为的文化中 , 任正非通常把开放、妥协、灰度看作是“华为文化的精髓” 。开放就是与外界系统的互动 , 企业在前进中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 , 需要与各相关方相互宽容和妥协 , 从而审时度势地进行正确的决策 。所以 , 开放必然要体现宽容和妥协 , 也就是要掌握好灰度 。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 , 在社会关系中 , 职场人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 尊重领导的工作经验与智慧 , 过度固守自己的想法 , 可能越会让自己失去发展的机会 。
(2)调整“创作思路“ , 把握任何一个机会
1662年 , 伦勃朗在沉寂了数年后重新受到委托 , 为刚刚落成的阿姆斯特丹市政大厅创作一幅装饰性的绘画 。订单的主题为《巴达维亚人的密谋》 , 讲述的是荷兰人的祖先巴达维亚人在公元69年起义反对罗马人时部落首领歃血为盟的故事 。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一次 , 伦勃朗坚信可以凭借自己超前的艺术天赋得回失去的一切 , 他仍然坚持己见地创作 , 坚信阿姆斯特丹民众会理解他的作品 。带着这样的信念 , 伦勃朗又开始了一次错误的尝试 。创作时 , 他用粗犷的手法使画面留下斑驳的印记 , 将荷兰人的祖先描绘成了一群穿着粗野服饰的野蛮人形象 , 以表现出一幅具有攻击性的画面 。伦勃朗还查阅了历史 , 了解到画中人物克劳丢斯·西非利斯的左眼在某次战争中被刺瞎了 , 于是也将这一细节复现到了画面上;西非利斯右手举着刀 , 与密谋者们刀剑相向 , 使整体画面透露出一种凶神恶煞的感觉 , 不像是boss想要和谐场景 , 更像是一场叛乱 。《巴达维亚人的密谋》被再次从原有属于它的位置上撤了下来 , 伦勃朗最终再也没有得以翻身 。

伦勃朗|早在18世纪的油画里,就已经揭示出如何应对职场关系的秘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伦勃朗 , 约1665-1668年自画像西蒙·沙玛谈起伦勃朗 , “一幅画,一场生死赌注 。”
即使伦勃朗是艺术史上公认的数一数二的绘画天才 , 但却也因过度执着于自我表达而失去了原本优渥的一切 , 后来被一位平庸的画家取代了原本属于他的市政大厅位置 。
这种“伦勃朗现象“也在当今提醒着职场人 , 当自己的寻求的方向偏离主旋律时 , 要勇于承认自身的失误 , 及时调整自己的航向 , 这不仅是处世的态度 , 也更是职场中能够体现担当的、获得发展契机的基础 。总结:图像学的方法提倡对于艺术的解读 , 以图像之所非推断其意义 , 而不只是观照它 。图像学的解读是把视觉表现的元素置于一个赋予其意义的传统中进行阐释 , 而不是停留于视觉表象的“直接”所指 。分页标题
图像是历史的证人 , 一幅画面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故事 。无论是重大决策上的“以史为鉴” , 还是茶余饭后的谈笑风生 , 看一幅画面 , 读一段故事可能都会让你成为更有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