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楚天都市报6月10日讯(采访人员刘迅 通讯员聂文闻 张茜 彭锦弦) 出生仅16天的宝宝 , 自打娘胎起食道就成了“死胡同” , 无法和胃相通 , 一吃奶就吐 , 十分危险 。 武汉协和医院专家派出达芬奇机器人上阵 , 突破幼儿体内空间极限 , 精准缝合了食管 。 今日 , 宝宝满月 , 也即将出院回家 。 据悉 , 这是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
【楚天都市报|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楚天都市报|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本文插图
刘先生说 , 他和妻子来自恩施 , 他常年从事建筑工作 , 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大女儿 。 今年5月 , 一家三口期待程程的降生 , 可宝宝出生后状况频出 , 让夫妻俩伤透了脑筋 。
“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 , 孩子一喝母乳就吐 。 ”刘先生说 , 开始以为是宝宝肠胃不好 , 调养两天会好转 。 令人纳闷的是 , 孩子连续4天无法进食 , 一吃奶就吐、口吐白泡 , 还出现呼吸急促、呛咳 。 夫妻俩将宝宝送往当地医院 , 因一直无法查明病因 , 后又转至武汉协和医院 。

楚天都市报|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本文插图
该院小儿外科主任汤绍涛教授发现 , 孩子的口腔、鼻腔都没法插入胃管 , 高度怀疑是食管闭锁 。 通过造影检查 , 证实了这一推断 , 孩子的食管成了“死胡同” , 最终确诊为食道闭锁I型 。 当即 , 小儿外科团队迅速组织会诊并确定手术方案 。
汤绍涛教授说 , 食道闭锁是小儿较严重的畸形 , 手术最关键的 , 就是重新吻合食管 。“新生儿食道细 , 又靠近心脏 , 会随着心跳颤动 , 外科医生缝合时如同踩着浪缝合 。 ”汤绍涛说 , 稍有不慎 , 要么食管漏了 , 要么梗阻 。
如果开胸手术 , 对孩子创伤太大;而腔镜手术是二维画面 , 专家缝合挑战大 。 最终 , 汤绍涛教授决定 , 派出达芬奇机器人 , 它在三维成像、机器手稳定上有很大优势 。
但专家也担心 , 达芬奇机器人用于成人手术很成熟 , 很少用于幼儿 , 尤其是刚出生只有16天的宝宝 , 要在他巴掌大胸部打小洞 , 通过达芬奇机器人进行微创 , 麻醉、手术难度大 。
5月20日 , 手术紧张有序进行 。 小儿外科以汤绍涛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与以麻醉科主任陈向东教授为首的团队 , 及手术室高兴莲护士长团队反复讨论 , 综合本团队200余例小儿机器人手术经验 , 突破肋间隙和胸腔空间极限 , 巧妙地避免了机器臂在胸腔内、外的碰撞 , 成功为程程施行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的手术 , 食管吻合精准严密 , 手术耗时2小时 , 未见术中出血 。

楚天都市报|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本文插图
至此 , 这个出生只有16天、体重6斤2两的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 , 为国内首例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治疗的新生儿 。
据了解 , 食管闭锁是新生儿严重的消化道畸形疾病 , 发生率1:3000-4000 , 其中I型少见 , 发生率仅为5%-7% 。 因此 , 食道闭锁的治疗成功率被学界认为是小儿外科综合实力体现 。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 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微创手术平台 , 3D视野显示解剖结构更加清晰 , 7个维度活动的机械臂和滤过防抖动功能使得术中解剖和吻合操作更精准流畅 , 可以减少组织损伤和手术并发症手术 , 缩短时间 , 将造福更多的食管闭锁患儿 。

楚天都市报|协和医院完成国内首例机器人胸腔镜食道闭锁手术
本文插图
据悉 , 2000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系统问世首先应用于成人外科 , 2001年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开始应用于大龄儿童患者 。 然而机器人手术系统体积庞大 , 要求操作孔之间必须保证足够距离(8cm) , 以保证机器臂具备足够的操作空间 , 而且穿刺孔为8-12mm 。 如何机器人应用于婴幼儿 , 特别是新生儿手术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 2015年法国医生首先尝试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III型食管闭锁手术 , 3例患儿中2例失败 , 原因是新生儿肋间隙、胸腔容积狭小 , 机器人Trocar置入胸腔以及机器臂胸腔内、外碰撞频繁 , 使得手术艰难或中转 , 之后一直未有医生再次尝试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