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中国对联的历史,是中国诗词发展的有力注脚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与特殊的文学形式及艺术形式 。
谓之“独有” , 即其他各国所无 。
谓之“特殊” , 则对联既须讲求对仗 , 亦须注重平仄 , 且须用典 。
对联只有两句 , 却为全篇 , 实为最精彩的语言 。
虽只有两句 , 但对联绝非小道 , 既可张诸门楣 , 亦可悬于厅室;既可吟咏 , 亦宜玩赏;既可以慰身心 , 尤得以资自励 。
其中用典之工整 , 比拟之贴切 , 常常比诗词尤有过之 。
所以不是学富五车 , 读破万卷之书的人 , 不得为对联 , 或做不出好联来 。
1、对联之原始与作用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对联的起源 。
据考证 , 对联当起于“桃符” , 其初又乃为“桃梗” 。
“桃梗”是什么东西呢?《山海经》中有个记载 , 说是东海中有个度朔山 , 山有大桃树 , 蟠屈三千里 , 其卑枝门称为东北鬼门 , 是万鬼出入的地方 。
枝上有两个神人 , 一曰神荼 , 一称郁儡 , 主要是检查害人的恶鬼的 。他们手执苇索 , 抓到恶鬼便拿去喂虎 。
于是黄帝学习它 , 每当祭天祷告完毕便立桃梗于门户之上 , 画郁儡持苇索 , 以御凶鬼;再画虎于门 , 用以食鬼 , 遂渐成为风俗 。
慢慢流传下来 , 则以桃梗刻为人形 , 亦即神形 , 用以驱鬼 。
这都是发生春秋战国以前 , 年代十分古远 。
再往下传 , “桃梗”也开始由画的桃符代替 , 纸张出现以后 , 便全部画桃神于纸上 , 并出现了专门的“印卖”品 , 相当于如今的年画 。
为什么一定要用“桃”这个意象呢?
因为古人相信桃为五木之精 , 可以压服邪气 , 制住厉鬼 , 称桃为“仙木” 。茅山道士作法伏魔降妖皆用桃木剑 , 便是这个缘由 。
传到后来 , 即五代十国的西蜀 , 春联首次出现 , 逐渐代替了桃符 。
与桃符同时贴在门上的还有“门神” 。
门神的出现比较晚 , 与“桃”没什么关系 , 但作用相同 。
它大约起源于汉代 , 兴于唐代 。
汉代的门神是一个叫“成庆”的古代勇士 , 画着他短衣大袴长剑 , 用以驱邪 。
唐代的门神则是尉迟敬德、秦叔宝两人 。
据说唐太宗病中见鬼 , 便叫这两人守卫宫门 , 后来两人支持不住 , 太宗便叫人画了他们威武的模样贴在门上 , 代为守卫 。
自后门神即画此二人形象 , 可视为远古“神荼郁儡”两神的变化与发展 。
门神自然是驱鬼的重要物件 , 少它不得 。
它和春联一样并驾齐驱 , 门神贴于大门两扇门板上 , 春联则贴于门柱或门框 , 互不相碍 , 沿用至今 。

春联|中国对联的历史,是中国诗词发展的有力注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对联之定型与发展
由桃符变化发展以至于用纸写成的春联 , 在五代十国时代 。
第一则春联是西蜀皇帝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这是春联之始 , 而非对联之始 。
桃符用以驱鬼镇邪 , 春联则能迎祥纳福 , 故春联皆为吉祥语 。
犹后世于端午节除以菖蒲艾叶悬于大门两侧外 , 别撰联云:“艾叶如旗抬万福 , 菖蒲似剑斩千邪” , 诚为异曲同工 。
据考证《排调》云:“荀鸣鹤 , 陆士龙未相识 , 俱会张茂先坐 。张令共语 , 以其并有大才 , 可勿作常语 。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 。’荀答:‘日下荀鸣鹤 。’”
不仅对仗极工 , 且为一出一对 , 是真对联之起源 , 早于孟昶六百余年 , 约在公元300年左右的晋末 。
不过这纯属无心之作 , 乃“妙手偶得之”的现象 。
实际上 , 对联真正定型及其普及 , 当断自宋代 。大约挽联亦起于是时(这里一笔带过 , 不提) 。
惟是宋人为联 , 尤好集句 , 其善为之者有王安石 , 黄庭坚 , 苏轼等人 。分页标题
宋人集句的优势自然来自泱泱大唐的诗歌 。
唐人的诗歌浩如烟海 , 且多有名言警句 , 凡宋人熟知唐诗者信手拈来 , 几至混然天成 , 往往有若己出 , 甚者 , 更有胜于本诗的 , 更让人叫绝 。
如五言云:“山歌猿独叫 , 水宿鸟相呼”(白、杜);“病久欢情薄 , 年加记性销”(群玉、郑谷);“尽日看山尽 , 有时寻竹行”(白、张籍);“强饮沽来酒 , 重看读了书”(耿纬、姚伦);“孤烟生暮景 , 疏竹漏斜晖”(韩、白) 。
七言者如:“山色好当晴后见 , 歌声长向月中闻”(白、牧) 。
更有集警句的 , 如:“幸得诗书消白日 , 能将富贵比浮云”(王尧臣、永叔);“也知世路名堪贵 , 其奈田园老合归”(张祜、白);“岂有文章惊海内 , 更无亲族在朝中”(杜甫、荀鹤) 。
更有触景咏物的集句 , 尤是均等 。如:“烟含嫩柳交加碧 , 溪映山花细碎红”(李山甫、郑文宝);“清风明月本无价 , 近水远山皆有情”(欧阳修、苏舜卿);“树影不随流水去 , 山光常共夕阳来”(方干、蔡襄);“百年莫惜千回醉 , 一笑相看万虑开”(翁绶、王存) 。
凡此不一而足 。
宋人集句之盛如此 , 那么自可推想他们自己作联的数量和规模 , 自然更多更大 。
故可断定 , 宋代实为我国对联定型发展的时代 。

春联|中国对联的历史,是中国诗词发展的有力注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3、对联之欣赏与实例举证
我以为对联可按其功能分为两类 。
一类为才情联 , 包括巧对、谐讽、名胜诸式;
一类为实用联 , 包括贺联、令节、哀挽、题赠、行业诸式 。
虽一分为二 , 但对联之形式尽在其中矣 。
才情联既以才情显 , 奇绝佳者 , 多可鉴赏 , 所得亦必多 , 我辈自当多读多学 。
实际上 , 才情联由名胜一式即可见一斑 。
吾乃江西人 , 即从江西名胜联来见证此一说法 。
滕王阁联
(1)帝子长洲 , 仙人旧馆
将军武库 , 学士词宗——阮元
(2)兴废总关情 , 看落霞孤鹜 , 秋水长天 , 幸此地湖山无恙 。
古今才一瞬 , 问江上才人 , 阁中帝子 , 比当年风景如何?——刘岘庄
注:滕王阁联甚多 , 只此两联集《滕王阁序》之文 , 为滕王阁联 , 诚巧不可言 。
南昌百花洲
枫叶荻花秋瑟瑟
闲云潭影日悠悠
注:此为集句联 。上联引白居易《琵琶行》首句 , 下联集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 , 物换星移几度秋 。”集其地旧咏以成联 , 天衣无缝 , 却是眼前景色 , 妙!
南昌青云谱
时逢佳节开青眼
难得闲人话白云——八大山人
注:此为运典联 , “青眼”典出《晋书·阮籍传》 。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 , 见凡俗之士 , 以白眼对之 。稽康来访 , 籍大悦 , 乃对以青眼 。此隐士 , 清洁高士之举也 。
九江能仁寺
古刹有真如 , 最庄严七层宝塔
老僧无障碍 , 大供养一个庐山——唐蜗寄
注:此为嵌数联 。真如 , 佛教指永恒真理 。七层宝塔 , 名大胜塔 , 在能仁寺内 , 共七层 。老僧 , 指募修能仁寺之唐代高僧白云禅师 。无障碍 , 即无挂碍 。大供养 , 即法供养 , 佛教以香花 , 明灯 , 饮食等供养三宝为供奉 。大供养一个庐山 , 指白云禅师使整个庐山都成为佛界 。此联用佛语成对 , 即现庄严宝像 , 殊为可观 。
九江白公祠
枫叶四弦秋 , 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江千尺水 , 勾留江上别离情
注:白公即白居易 , 唐元和十年(815)五月 , 因罪权贵 , 被贬九江司马 , 因作《琵琶行》 。此联即由此端发 , 引《琵琶行》语 , 叙缅怀之情 , 既有无限之感慨 , 亦足纪念白公矣 。分页标题
九江烟水亭
(1)烟柳有情 , 骀荡春光 , 风籁更催晨笛起
水天无际 , 澄清秋色 , 月明远共夜珠来
注:烟水亭在九江市甘棠湖中 , 传为周瑜点将台旧址 , 白居易贬为九江司马时 , 建亭其上 。此联为嵌名联 , 写春秋两季之景 , 而烟水亭自见 。
(2)那堪吟白傅诗 , 琵琶人老 , 枫荻秋深 , 叹几个迁谪飘零 , 相逢处且休说故国繁华、他乡沦落
此便是邯郸道 , 美梦初醒 , 黄粮久熟 , 觉毕生功名富贵 , 霎时间都付与微茫烟水 , 飘渺江波
注:白傅 , 白太傅居易 , 上联写沦落之苦 , 下联写黄粮之虚 , 对贪慕富贵、不甘寂寞之人 , 或有几分劝戒之功 。此当为讽联 。
庐山绝顶
足下起祥云 , 到此者应得几分仙气
眼前无障碍 , 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李渔
注:此联颇多仙气 , 心生慕之 , 故录 。
庐山简寂观
天下名山僧占多 , 也该留一二奇峰 , 栖吾道友
世间好话佛说尽 , 谁识得五千妙论 , 出我先师——李渔
注:简寂观 , 在庐山天池内 , 现已不存 。相传李渔登庐山 , 见庐山遍地佛寺 , 简寂观亦为佛门所占 , 故不平而作 , 语多戏谑 , 此为谐联也 。五千妙论 , 指《老子》一书 。
庐山白露洞书院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注:看似泛语 , 而读书讲学两事俱在 , 且心宁气和 , 得山水之妙 , 颇向往之 , 故录 。
吴城鸿雪轩
客已倦游,偶然小住湖山,便欲乘风归去
人生如寄,留得眼前指爪,不妨踏雪寻来
注:鸿雪轩,在永修县吴城镇,因苏轼诗“人生到处知何似 ,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 鸿飞那复计东西”得名 。指爪 , 此处借指体力 。此联写游客似已倦游 , 又不得不再游 , 以证鸿雪轩留人至此 。此欲扬先抑之用法 , 于我辈为文处世均颇多助益 , 不妨细揣之 。
湖口石锺山
祀重春秋 , 名垂竹帛
光昭日月 , 气壮山河
注:石锺山位于鄱阳湖口 , 长江南岸 。南为上石锺山 , 北为下石锺山 , 两山对峙 , 合称双锺山 。山上有“太平遗垒” , 气运千古 。此联即为遗垒而题 , 故慷慨壮阔 , 非比一般 。
宜春市宜春台
宜画宜诗 , 看如此江山 , 应封帝子
春去春来 , 历几岁兴废 , 又建高台
注:宜春台 , 今之宜春公园 , 在宜春市内山上 , 相传为汉代宜春侯刘成所建 。联中帝子即 刘成 , 乃长沙定王之子 。长沙王因思母曾筑高台 , 在长沙 , 名定王台 , 今存 , 故名“又建高台” 。此联不仅嵌字 , 更表兴废之感 , 颇为沧桑 。

春联|中国对联的历史,是中国诗词发展的有力注脚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实用联则是贵在实用 , 运用在于切时切景切情 , 佳联虽多 , 终是下乘之作 。
这里略作介绍 。
令节:春联最多 , 至今仍为传统 。
春联之别在于场合不同 , 如牧场春联:“南风薰兮 , 阳春有脚;日之夕矣 , 牛羊下来 。”乃集句联 , 切合“牧场”二字 。行政机关春联则有:“无权利私心 , 冰霜自凛;为人民服务 , 天日可盟 。”虽语浅却义深 。
其它节日可类推 , 略过不提 。
祝贺:一般为祝寿 , 贺婚及其他庆贺三类 。
寿联最为有名者有二:
(1)八十寿联:百岁更能期 , 廿载后如今日健
群芳齐上寿 , 十年前已古来稀
注:自八十下推七十 , 乃为人所未道 。
(2)渔翁自寿联:水上飘流数十年 , 就凭这一张网 , 几根竿 , 福也福 , 寿也寿
人间风雨千百次 , 幸得我青箬笠 , 绿蓑衣 , 去即去 , 来即来
注:此渔翁必为一代高人 , 来去洒然 , 旷达得妙 。叫人向往之 。
贺婚一例:““桃符新换迎春帖 , 椒酒还斟合卺杯 。”既是贺婚 , 又为春联 。分页标题
贺人孪生联:“玉种蓝田征合壁;树载碧海喜交柯 。”运典得当 。
哀挽:哀挽之联本应沉痛 , 语多悲戚 , 常人看来 , 颇多不能喜 。然亦有旷达高人 , 作挽联或讽世或自谑 , 幽默滑稽 , 多见自挽 。
(1)忽然有 , 忽然无 , 纵勉成上寿百年 , 莫非做梦
何处来 , 何处去 , 倘果有轮回一说 , 更要伤心
(2)无虑无忧 , 老夫去矣
克勤克俭 , 小子勉之
(3)这回吃亏受苦 , 都因入孔氏牢门 , 坐冷板凳 , 作老猢狲 , 只说限期弗满 , 竟换到头秃齿豁 , 两袖俱空 , 书呆子何足算也
此去喜地欢天 , 必须假孟婆村道 , 赏剑树花 , 观刀山瀑 , 可称眼界别开 , 和好些酒鬼诗魔 , 一堂常聚 , 南面王无以加之
注:其中或醒世 , 或旷达 , 或愤激 , 其旨似都在“挽联”之外也 。
题赠:此今世名人或政要人物附庸风雅之常举也 。然有佳作 , 亦堪传世 。如周恩来早年自题云:“与有肝胆人共事 , 于无字句处读书 。”即发人深省 。林则徐题签押房联:“海纳百川 , 有容乃大;壁立千仞 , 无欲则刚 。”真能有容无欲 , 何事不成!
行业:行业联今已不再盛行 , 乡间偶见 。但传世之联颇多佳妙 。试举一二例:
(1)茶馆:四面皆空 , 坐片时何分你我
两头是路 , 喝一盏各自东西
注:既甚洒脱 , 亦寓哲理 。
(2)剃头店:磨砺以须 , 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 , 看老夫手段如何——石达开
注:气壮山河 , 非常人手笔也 。
(3)浴室:沧浪水清 , 到此皆可以洁己
温泉春暖 , 相对竟交于忘形
注:旧典活用 , 使人绝倒 。
综上可知 , 对联作为我国国粹 , 绝非附庸风雅之小道 。
况对联不仅为一种文学艺术 , 亦为一种书法艺术 , 因对联必予书写 , 方可悬挂;而书写又必出自名家 , 诸体皆备 , 故对联实有极高之欣赏价值 。
【春联|中国对联的历史,是中国诗词发展的有力注脚】既欣赏其联语 , 又欣赏其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