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文艺|【小康路上】新 生(散文)/戴子淇


_本文原题:【小康路上】新 生(散文)/戴子淇
小康路上
院子里的鸡四处逃散了 , 午后的阳光并不那么炽热 , 温柔地淌在手上 , 流过水泥路 , 流进了小菜园 , 或是安静地蒸发在鸡爪扬起的尘雾中 。
我走进大门 , 拖拉机沉睡在草垛边 , 屋中的人好像也刚睡完午觉 , 打开门迎了出来 。 这是我第一次跟着爸妈到乡下扶贫 , 不过整个村庄在去年就已经宣布脱贫了 。 八十多岁的贫困户刘奶奶早已住进了国家补助建成的新房子里 , 她激动地和我们握手 , 爬满皱纹的脸上绽出了喜悦的笑容 , 我真实地感受着整个小院以及院中人的简单与纯朴 , 刘奶奶看见我们很亲切、很开心 , 就像历经沧桑的古城上升起了温暖的太阳 , 她拄着拐杖把我们迎进屋里 。
走进板房 , 迎面就看见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年画 , 那是镇里过年时送来的 , 普普通通的年画却给整个室内增添了一分色彩 。 “小子 , 往炕里坐!”刘奶奶拉着我在炕上坐下了 , 她头发已经花白了 , 不过很健谈 , 开始给我讲起了她每天的生活 , 没什么特别的事情 , 日子过得平淡而充实 , 有时她会自己到村里的文化小广场看秧歌 , 或是拿一把小板凳坐在屋门口 , 看对面村道上过往的牛群 , 听赶牛人哼起的小调 。 她隔些日子就要在大铁锅里烀上一块肉 , 因为刘奶奶牙不好 , 蔬菜嚼不烂 , 所以习惯了吃烀得入口即化的肉来增强营养 。 后屋有两个大铁锅 , 锅盖擦得锃亮 , 菜板上的盆里扣着早上吃剩的米饭还有饼 。 刘奶奶说 , 之前的老房子灶台都塌了 , 没想到八十多岁了还能住上新房 。 正说着 , 她指了指地上用柳条编成的土篮子 , 里面装了一条刚买回来的活鱼 , 说是过节了 , 赶上我们还来看她 , 非要留我晚上在这儿吃饭 。 虽是刘奶奶的一番好意 , 但我还是再三推辞 , 没有答应 。
晚春的微风静静地穿过远处的树林 , 转转折折又飞进了院子 , 轻轻地拂过浇菜园子的水井 , 又撩起门上的横联 。 我坐在炕里听着刘奶奶讲述她过去经历的那些苦日子 , 时而可以看到她眼角闪烁的泪花 , 我知道她是不愿提起这些往事的 , 但今天还是和我讲了 。 “你真是掉进福堆里了 , 生在这个年代 。 ”这是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 刘奶奶告诉我 , 在她们小的时候 , 家里是没有地的 , 能种地的都是有钱人家 , 那时候每天吃了上顿没下顿 , 肚子里始终都是空的 , 过年的时候能喝上碗好粥 , 哪里吃过什么米饭 , 哪里吃过什么饺子 , 不像现在 , 什么吃的都有 。
刘奶奶给我看她在炕边的一摞衣服 , “我们小的时候哪有这么多衣服” , 她又笑着抹了抹眼睛 。 “以前穿的裤子没有哪条是没有补丁的 , 一条裤子穿烂了也得继续穿 。 ”“我爹当年走的早 , 得了病 , 也治不起 , 本来就虚弱 , 还吃不上饭 。 现在看病大部分钱都是国家给出的 , 看病自己花不了多少花钱 。 他要是能赶上这个年代 , 真还能多活几年呢!”刘奶奶凝视着窗外 , 天边微微红润了起来 。
是时候该走了 , 我和刘奶奶告别 , 走出小院 , 红顶的板房在余日之下显得愈发的富有生机 。
回去的路上 , 我还看见了村里的秀娟杂粮合作社 , 出于好奇 , 就走过去看看 。 合作社外停放着一排排大型农机具 , 十分壮观 , 想起刘奶奶描述的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 , 不由得感到遥远而又陌生 。 像她这样的老人现在能够衣食自足 , 过自在的生活 , 也依靠了合作社的力量啊!从过去的踌躇不前 , 到今日的昂首挺胸 , 我所看到的整个村子正在大步地走向未来 。 天边的落霞依然绚烂 , 它诉说着那个曾经的年代已经走远 , 也在宣示着更加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
我坐在车里 , 望向这片广阔的土地 , 大型的喷灌张开双臂 , 排成排地向地平线驶去 , 刘奶奶家此时应该也升起了炊烟吧 , 对面的绿树也应该听见广场上传来的音乐了吧 , 来年的春风想必会更加和畅 , 化作春雨 , 沐浴这片蓬勃的土地 , 沐浴这枝头泛出的新生 。 苍根故去 , 眼前染红的天空这样诉说着 , 我 , 也这样想着…… 分页标题
作者:
戴子淇 , 甘南县第二中学高二学生 , 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 。
征 稿
【小康路上一一纪念丁铁刚专题】谁是英雄/李洪才

齐齐哈尔文艺|【小康路上】新 生(散文)/戴子淇
本文插图
【小康路上一一纪念丁铁刚专题】生命之光/吴海侠
【小康路上一一纪念丁铁刚专题】不说再见/赵延新
【小康路上一一纪念丁铁刚专题】你像风一样/李洪森

齐齐哈尔文艺|【小康路上】新 生(散文)/戴子淇
本文插图
【齐齐哈尔文艺|【小康路上】新 生(散文)/戴子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