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消费研究小组|智能时代,科幻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_本文原题:智能时代 , 科幻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本文插图
如果给科幻小说下定义 , 跳不脱三个关键词:科学、幻想、小说 。 然而 , 这样的定义显然已经无法框定当下中国的科幻小说 。
近日 , 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获得者郝景芳推出跨界文学小说合集《长生塔》 , 其中篇目被认为是“最不像科幻小说的科幻小说” 。 无独有偶 , 以现实主义创作而成名的小说家余松 , 近日也闯入科幻领域 , 推出科幻长篇《定制时代》 。
中国科幻小说 , 被认为常常将想象力凌驾于科学性之上 。 而在高科技时代 , 对当下的关注和对人类未来的惆怅 , 又开始消弭科幻与现实的界限 。
白 雁 / 文
最不像科幻小说的科幻小说
科幻与现实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早在“雨果奖”获奖作品《北京折叠》里 , 郝景芳其实就试图寻找答案 。 在小说里 , 未来的北京被设定为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 , 隐喻三个社会阶层 。 未来城市尺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折叠意象 , 映射出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固化趋势的深切焦虑 。
对现实的焦虑 , 继续延伸在《长生塔》里的多个篇章 。 其中的《永生医院》 , 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科幻” 。 小说里的主人公钱睿 , 自小对母亲怨念颇多 , 两人感情疏离 。 母亲身患绝症后 , 住进了有妙手回春之称的永生医院 。 母亲弥留之际 , 钱睿陷入自责 , 开始主动修复母子关系 。 他偷偷潜入医院 , 夜夜陪伴长期昏迷的母亲 。 然而 , 令他吃惊的是 , 突然有一天 , 母亲奇迹般地回到父亲身边 , 两人恩爱胜过往常 。 钱睿暗暗观察 , 发现这个母亲有了很多细微的变化 。 他潜入医院 , 又雇用私人侦探 , 逐步摸清了医院的秘密 , 原来从这家天价医院痊愈的患者实际上都是高科技制造的智能人 。
本文插图
《长生塔》
郝景芳 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能否挽留住逝去至亲的生命?都说生命是平等的 , 然而为什么有钱人的命可以借助金钱的力量重生 , 穷人只能默默死去?这是小说借人物发出的疑问 。 然而 , 并不止于此 , 在小说结尾 , 钱睿突然被告知 , 他自己其实也是一个智能人 。 他在八岁那年突遇事故 , 生命垂危 , 经母亲同意 , 他以智能人的形式重生 。 这么多年来 , 钱睿一直正常地生活 , 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毫无察觉 。 小说写到这里 , 作家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之上 , 又加入了对“人机对立”科幻人伦主题的永恒追问 。
作家虹影评论郝景芳的《长生塔》 , 是“在科幻与现实之间 , 每个故事奇异 , 讲述手法老到 , 骨子里是她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关怀 , 显示了罕见的才华 , 又是不可多得的警世寓言” 。
本文插图
郝景芳生于1984年 , 凭借《北京折叠》高票力压“科幻小说之父”斯蒂芬·金 , 斩获第74届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 , 是继刘慈欣之后享此殊荣的第二位华语作家 。 出版有长篇小说《流浪苍穹》《生于一九八四》 。 新近推出小说合集《长生塔》 。
智能时代 , 残阳拼命照耀着文明
如果说《永生医院》是“现实主义科幻” , 那么余松的《定制时代》就是“科幻现实主义” 。
余松最早因小说《故乡》而登上文坛 。 这是一部扎扎实实的现实主义作品 , 作品里的时间跨度长达30年——从1982年到2012年以后 。 余松通过塑造一系列人物的形象 , 写了张、陈、代、段四个家族30年来的各种冲突和他们的命运演变 , 展示了典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样貌 。分页标题
很难把余松和科幻联系起来 , 但实际上早在创作《故乡》时 , 余松就已经在酝酿着他的科幻小说了 。
和《永生医院》一样 , 《定制时代》也关注智能人问题 。 小说的主人公马科是一位设计师 , 拥有美满幸福的家庭 。 在一次惨烈的车祸中 , 马科失去了妻子和孩子 。 为了填补内心巨大的悲伤 , 马科定制了一个和妻子一模一样的智能人——娜娜(R) , 开始了新的生活 。 之后 , 马科和娜娜(R)又定制了他们的孩子——乐乐(R) , 终于组成了一个和原来一样的家庭 。
本文插图
《定制时代》
余松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马科享受着新家带来的温暖 , 努力克服着各种困难 。 一天 , 新闻报道了一件可怕的事 , 一个定制智能人厨师出现程序故障 , 并与使用者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 之后 , 人、机对立的情绪和事件开始不断出现 , 平静美好的生活终于被打破 。 随着智能人厨师和使用者的一次相互诉讼 , 掀起了关于人机伦理、人机规则的大讨论 , 而娜娜(R)和乐乐(R)在不久之后的一次暴乱中被烧死 。
在小说的结尾 , 作者交代故事的时间背景是2167年 , 而所谓的马科与智能人共组家庭 , 只是马科看的一个智能人电影 。 实际上 , 马科的妻子与儿子 , 一直就在他身边 。
《定制时代》探讨的依旧是人类与人工智能伦理的话题 。 作家把故事放在140年后 , 那个时代 , 人类对科技的狂热趋于疯癫 。 未来也是现在的投射 , 遥想高度智能化的世界 , 作家提前进入反思 , 让小说中人物的理性如残阳般拼命照耀着文明 。
本文插图
余松 70后中生代作家 , 2018年出版有长篇小说《故乡》 。 其写作展现了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洞察 。 近日推出科幻小说《定制时代》 。
永远关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
高科技时代 , 对人类未来的惆怅 , 正在消弭科幻与现实的界限 。
郝景芳的科幻 , 始终关照现实 。 新书《长生塔》出版时 , 郝景芳发了一条微博 , 称这部小说集是“现实主义+科幻”“里面的大部分小说游走在纯文学、奇幻、科幻和说不清类型的小说边缘 , 就像我这个人 , 游走在群体边缘”“都是书写周围的人群和现实社会” 。
实际上 , 《长生塔》中 , 除了《永生医院》《积极砖块》属于特征十分明显的科幻小说 , 其他篇章均可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创作 。 对于郝景芳来说 , “主义”只是一个标签 , 被评论贴上去 , 然后又被她的新作品揭掉 。 即便是科幻色彩浓厚的《积极砖块》 , 也不止于科幻 。 小说里 , 心地善良的王叔和强颜欢笑的“积极心理按摩师”周错锒铛入狱 , 是对“积极小镇”的巨大讽刺 。 周错越狱 , 暴露了组成这个城市建筑“积极砖块”的黑色核心 , 戳穿了伪装 , 释放出了埋藏在人们心底的负面情绪 , 引发动乱 。 小说探讨的是正负能量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的命题 , 充满批判意味 。
而在余松那里 , 作为跨界科幻的现实主义作家 , 他的目标更直接明了——最终的关注都是人类自身 ,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 。 “科幻一般是关于未来的 , 关于人类的未来 。 在古代由于技术的限制 , 人的想象力应该也是有限的 。 但是现代技术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眼界 , 我们已经不局限于地球、太阳系 。 科技越是发达 , 你会发现所了解的世界会越是有限 , 恐惧越是深重 。 我个人觉得人类进步的动力之一就是源自恐惧 , 技术的进步可以克服恐惧 , 但同时又会带来新的恐惧 。 我们总说未来是美好的 , 但未来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 确定性给人以安全感 , 而不确定性会产生不安和恐惧 。 其实我对未来也是充满忧虑和不安的 , 无论是环境问题还是人类的生存 。 ” 分页标题
巧合的是 , 在《定制时代》出版之前 , 2020年2月 , 余松看到一则新闻 , “一位韩国妈妈一直对年仅7岁的女儿于2016年因癌症离世深感愧疚和不舍 , 一个电视台以她女儿为原型 , 利用VR技术制作了一部互动视频 , 让妈妈不仅能通过VR眼镜看到女儿 , 听到她真实的声音 , 甚至在触觉手套的帮助下还能摸到女儿 。 妈妈和女儿一起过了一个生日 , 同唱生日歌 , 许下心愿 , 最后 , 女儿在床上安静地睡了 , 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舞起来 , 直至消失 。 ”
这则新闻 , 对余松来说 , 就是架设在现实与科幻之间的桥梁 。
而对于已经深谙科幻之道的郝景芳来说 , 借科幻的酒 , 浇现实的块垒 , 是一以贯之的思路 。 在现实主义传统深厚的中国文学里 , 科幻只有打入现实主义的核心 , 才能生长得茁壮 。
本文插图
何谓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 , 在英语中为Science Fiction 。 Science意为“科学” , Fiction本意为“虚构” , 引申翻译为汉语里的“小说” 。 有译者曾经翻译为“科学小说” , 但这一概念覆盖太广 , 包括了一切与科学有关的小说 。 后来因大规模引进苏联的同类小说 , 便根据俄文翻译为“科幻小说” 。 这个译名更符合中国人对这种小说的理解 , 也更适合于这种小说的复杂特点 , 而且表现出汉语名词的精炼性 。 随着对科幻小说认识的不断深入 , 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界一般比较认同科幻小说大师阿西莫夫的定义:“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 , 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 由于现代技术的出现 ,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社会的急剧变化 。 科幻小说是产生于这一现实的文学形式 。 ”
【南京消费研究小组|智能时代,科幻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编辑:张垚仟
- 11-20万|10万价位中的真掀背,明锐用料十足,俘获消费者芳心
- 中国旅游新闻网|木鸟民宿发布《2020暑期民宿消费趋势报告》:用户最爱看海 跨省游增长明显
- 名爵|战力全开 代代领潮!第三代名爵6于南京上市 超燃惊喜价8.78-13.38万元
- 搜狐城市-南京|蓝鲸音乐节火力全开,孟美岐、小鬼喊你来南京玛雅海滩啦!
- |“铜佳品质生活”维护消费者冰箱消费知情权
- 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里乐享暑假
- 广州|抢到“广州文旅惠民消费券”了吗?这样玩还有“折上折”!
- 生活小动态|人均消费1千元,郑凯火锅店抄袭?在餐饮业司空见惯!
- 南京|品读 | 从余光中到菲利普·罗帕特——“南京评论”丛书的前世今生
- 颐和路街区|带你玩转南京十大网红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