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中海重工大手笔收购为何3年后沦为仙股?标的公司被申请破产



华夏时报|中海重工大手笔收购为何3年后沦为仙股?标的公司被申请破产
本文插图
【华夏时报|中海重工大手笔收购为何3年后沦为仙股?标的公司被申请破产】
2017年4月 , 中海重工(00651.HK)因造船业务连年亏损 , 为盘活造船资产 , 曾以2.7亿元收购了南通华凯重工有限公司(下称“华凯重工”)的全部股权 。
《华夏时报》采访人员掌握的证据材料显示 , 在并购实施前 , 中海重工董事局主席李明安排代持人 , 抢先受让标的公司部分股权 。
被寄予扭转造船业务亏损厚望的收购 , 最终落得一地鸡毛 。 华凯重工资产不断缩水 , 仅两年多时间就走向破产;中海重工也因无法偿债等利空因素 , 自去年来沦为仙股 , 如今步履维艰 , 在等待香港高等法院的清盘聆讯 。
资本布局深港两地
中海重工是香港主板上市企业 , 船舶制造是其一直以来的主营业务 , 因为全球造船市场低迷而亏损多年 。 截至2016年末 , 公司有18条船处于设计中 , 10条船正在建造 , 其中七条在建船只已达到弃船期 。
上述收购发生前 , 公司的造船业务主要集中在江西 。 对于2017年这场跨省收购 , 中海重工称南通对重工业者而言地理位置优越 , 周边配套齐备 , 能显著降低物料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 , 提升盈利能力 。 另一方面 , 华凯重工从事钢结构工程及安装业务 , 中海重工认为收购可以引入一支在造船业务方面优秀及经验丰富的管理运营团队 , 提升产品品质及生产效率 。
公开资料显示 , 李明是北京人 , 出生于1963年 。 他曾任职于电子工业部计划司 , 机械电子工业部生产司 。 上世纪90年代 , 两部委撤销 , 李明再次出现是在资本市场中 , 玩转深港两地的上市公司 。
2012年 , 麦捷科技在创业板上市 , 其招股书显示 , 李明是最早的股东之一 。 他还在2010年至2013年 , 担任该公司执行董事 。 李明最后一次出现在麦捷科技股东名单 , 是在麦捷科技的2014年年报中 , 之后就从麦捷科技的股东名单上消失 。 此外 , 他还与港股上市公司瑞远智控(08249.HK)有过密切关联 。
李明在2009年2月成为中海重工副主席兼行政总裁 , 并自2015年6月至今担任董事局主席 。
中海重工在2016年11月对外披露将并购华凯重工 。 公司称 , 此次收购的卖方是南通鑫达船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霍起 。 但相关证据显示 , 李明在2015年已经开始提前入股华凯重工 , 霍起是在为他代持 。
3000万转款背后的大生意
天眼查显示 , 2015年10月底 , 沈阳商人霍起成为华凯重工的股东 。
霍起在沈阳的经济版图涉及地产、影视等业务 , 财力颇为雄厚 。 他进入南通的造船市场是通过入股同学的公司、业内曾经的明星企业明德重工 , 也由此认识了该公司当时的总经理朱红兵 。
当时 , 朱红兵名下有两家公司 , 除华凯重工之外 , 还有华泰重工(南通)有限公司(下称“华泰重工”) , 两家公司是一个厂区两块牌子 , 分别负责钢结构和造船业务 。
2015年 , 在朱红兵的介绍下 , 霍起认识了李明 。 李明告诉他 , 中海重工要收购华凯重工、华泰重工 , 自己不方便 , 希望可以由他出面收购两家公司其他股东手里的股份 , 过个桥 , 其他事情一概不用管 。
李明很快转给了霍起3000万元 。 “见面后没几天就转了 。 很大气 , 毕竟这不是一笔小钱 。 ”霍称 。 他也由此成为两家公司工商登记中的大股东 , 并称从未与收购的尽调团队接触过 。
在收购前 , 一份由中海重工执行董事张士宏与霍、朱二人签订的协议显示 , 霍起完成对华凯、华泰其他股东的股权收购后 , 将为张代持28%的股份 。 霍起告诉采访人员 , 张士宏其实是李明的代言人 , 李明的很多事都由他出面处理 。
另一份签订于2016年8月的协议约定 , 霍起不再代持上述股权 。 该协议同时约定 , 李明的关联公司以1000万元的价格受让霍起剩余20%的股权 。分页标题
后来因为华泰业绩亏损 , 中海重工只收购了华凯 。 次年4月 , 收购如期完成 。 但霍起称 , 李明并未向他支付1000万元的股权转让款 。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朱红兵的证实 。 也就是说 , 李明用3000万元取得了华凯48%的股份 , 按收购总价2.7亿元计算 , 理论上其从并购中获益9900万元 。
6月19日 , 采访人员多次拨打李明电话核实上述情况 , 但均未获接听 。 随后采访人员以短信形式向其求证 , 截至发稿没有收到回复 。
资深法律人士王君卫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人员采访时称 , 上市公司一般在对标的公司做完尽职调查之后才会对外披露收购事项 。 若李明的代持入股行为是事实 , 则涉嫌内幕交易、利益输送以及虚假陈述 , 不仅可能导致他面临行政责任、民事责任 , 还可能触犯刑律 。
并购标的两年后破产
在上市公司方面 , 中海重工称 , 公司分三批支付收购华凯的款项 , 因资金不足 , 最后一笔1.35亿元将通过债务或融资方式筹得 。
2017年11月底 , 太平洋海运有限公司认购了中海重工18.9亿港币的可换股债券 , 为期两年 。
朱红兵告诉采访人员 , 当初中海重工是希望通过收购提高公司估值 。 霍起说 , 李明打算以中海收购华凯的名义融资 , 为与厦门象屿(600057.SH)设立合资企业做资金支持 。
中海重工称 , 华凯重工发展势头良好 , 磨合期在平稳中渡过 。 但后来的发展表明 , 华凯重工被收购后 , 资产大幅缩水 。 2018年底经评估 , 公司净亏损2.57亿港元 , 合人民币2.36亿元左右 。 仅一年半后 , 华凯的亏损已经与其被上市公司收购时支付的对价相差不多 。
2019年6月13日 , 中海重工发布公告 , 将以2000万元的价格 , 向南通华川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出售华凯60%的股权 。 完成后 , 华凯将不再是中海重工的子公司 。
但一个月后 , 由于无法偿还债务 , 华凯重工最终被债权人申请破产 , 这让中海重工通过出售华凯重工 “变现” 的计划落空 。
当初 , 中海重工由并购华凯后进入南通的造船行业 , 并与国企厦门象屿成立合资造船企业南通象屿 。 2019年5月 , 因子公司拖欠债务 , 中海重工作为担保方被法院判决 , 强制转让其在南通象屿的全部股权以偿还欠款 。 至此 , 中海重工退出南通 , 公司的造船业务仅剩江西一家船厂15%的股份 , 对业绩的拖累越来越大 。
2019年8月 , 中海重工因无力清偿1亿元的债务 , 被泰山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提请香港高等法院清盘 。 目前 , 该申请尚未进行聆讯 。
责任编辑:吕方锐 主编: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