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心理|为什么很多父母总是强调让孩子感恩?
【高云心理|为什么很多父母总是强调让孩子感恩?】
本文插图
1
在悟空问答上刷到这样一个提问:“为什么很多父母总是强调让孩子感恩?”回答者众 。 我正得闲 , 也顺手写了几句 , 但是只得到了两个赞 。
被点赞多的回答者是这样说的:只有心怀感恩才懂得付出与关爱他人 , 一个对父母没有感恩之心的人 , 会对陌生人心怀善意吗?会对弱者充满同情吗?
这不像一个回答 , 倒像一种指责 , 指责题主连这种弱智的话都能问得出来 , 再顺便敲打一句:你错了!可能在回答者的心中 , 他始终认为父母让孩子感恩是对的 , 孩子不感恩是错的 。 就是这样的回答 , 被拥护得最多 。
我的第一个反应是 , 敏感的话题真不适合在头条这样的平台去提问 。 或者说 , 敏感的话题不该被拿到大庭广众之下去说 , 因为人多了 , 得到的仅仅是二次伤害 。
我的第二个反应是 , 难道那么多人对“感恩”一词持有如此大的误解吗?
2
先来看两个案例 。 第一个案例来自我的某个朋友 。 她从小是被爷爷养大的 , 爷爷是个很温和的人 。 小学二年级的冬天 , 爷爷骑自行车送她去上学 , 天气很冷 , 两人的眼睫毛上都沾了冰霜 。 到了学校门口 , 她才发现自己的发卡没有戴 , 那个发卡对她来说很重要 , 是在外地打工的妈妈送给她的 。 她就哭了 , 说没戴发卡 。 她爷爷二话不说 , 让她先进学校 , 自己返回家里去拿 , 不过半小时 , 爷爷就把发卡送到了她教室门口 。 多少年过去 , 她始终记得那个场景 , 后悔自己特别不懂事 , 大冷天让她爷爷跑那么远的路 。 可是事后她爷爷再没提起过那件事 , 好像对爷爷来说 , 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
另一个案例来自我的来访者小F 。 小F的妈妈经常指责她不孝 , 每次和小F吵架都要拉来邻居或亲戚评评理 , 说养小F这么大吃尽了苦头 , 小F还天天给她气受 , 这孩子太坏了!小F对我说 , 她很害怕妈妈说她不孝 , 她也不能接受自己是个坏人 , 但是面对妈妈时她又不能做到心平气顺 , 因为妈妈的话里总是充斥着指责和负能量 。
第一个案例中的朋友 , 她长大成家以后 , 是跟爷爷走得最近的那个人 , 虽然她有爸爸和两个叔叔一个姑姑 , 但是爷爷去世前的那几年都是她在照顾 , 照顾到什么程度呢?她每天会给爷爷洗脚 , 半个月剪一次脚指甲 。 她不觉得那是个又累又脏的活 , 相反她享受其中 。
而对于小F来说 , 她其实很清楚 , 她只要哄妈妈高兴 , 按妈妈说的去做 , 根本用不着她出钱出力、鞍前马后地照顾 , 她就会成为妈妈口中感恩的孝女 。 但是她非常不情愿那样做 , 不情愿到像割她的肉一样难以下手 。
同样是养育自己长大的亲人 , 为什么会存在差别如此之大的情感呢?
本文插图
我们经常会说 , 一个人是什么样子 , 就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 这话是对的 。 而“一个人是什么样子”表述的是这个人的人格:ta是丰盛的还是匮乏的 , 是充满爱的还是缺少爱的 , 是给出不计回报的还是总觉得少而忍不住去索取的 。 人格就是人格 , 这与出身、文化水平、学历高低基本没有关系 。
换句话说 , 孩子是不是存有感恩的心 , 不取决于孩子 , 而取决于养育人是怎么做的 , 也就是养育人的人格 。
打个比方 , 如果将“感恩”当成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件 , 孩子必须要有这个物件 , 才能给到养育人 。 那么这个物件是怎么得来的呢?是养育人给的!
就像一个水晶球 , A递给B , B就有了这个水晶球 , B会再把这个水晶球递还给A 。 养育人递给孩子 , 孩子就有了这个水晶球 , 孩子会把它递还给养育人 。 这是感恩的过程 , 这个过程实质上是爱的传递 。分页标题
如果A不给B水晶球 , B就没有水晶球 , 但是A却向B索要这个水晶球 。 A要不来 , 多有不满 , 指责B不懂感恩、不孝 。 在这种指责下 , B本人也觉得自己是个坏人 。 A和B都忽视了一个事实:B没有 , 给什么呢?
感恩就是给出爱的过程 。 爱首先要有 , 才能给出 。 那什么是爱呢?它的含义是指“看见和尊重” 。 上文中朋友的爷爷 , 在大冬天的早晨不惜劳苦为孙女送去她认为很重要的东西 , 如果是你 , 你会有什么感受?会不会觉得“有人在意我的想法 , 我在这个人心里很重要”?这就是爱的得到 。
反观小F , 她在小时候很粘妈妈 , 工作之余只要有空妈妈就往外跑 , 要么是打牌 , 要么是和朋友聚会 , 如果爸爸不得空 , 妈妈就会把小F放在并不太熟的亲戚家吃饭睡觉 。 有时爸爸带着小F , 当小F哭闹找妈妈时 , 爸爸会带她去 , 妈妈会因为被打扰而表现出厌恶之情 , 这些感受已经长在小F的身体里 , 想忘也忘不掉 。
有人可能会很同情小F的妈妈 , 养过孩子的人都知道 , 一天24小时被孩子纠缠是什么感受 。 妈妈想有自己的时间做喜欢的事情 , 这点可以理解 。 但在此需要补充一下 , 孩子为什么会粘父母尤其是妈妈?恰恰说明妈妈给的爱少 , 越要不到的越想紧紧抓住 , 越想紧紧抓住妈妈越会觉得被束缚从而想逃离 ,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 但对一个孩子来说 , 想要得到足够多的爱并不过分 。
再说回小F的感受 , 面对一个经常逃离、找不见的妈妈 , 当靠近她时她还表现出一副不耐烦、很嫌弃的表情 , 如果是你 , 你又会有什么感受呢?会不会觉得“我是不重要的、不被爱的”?这些经历得到的结果便是 , 小F的妈妈并没有将爱这个东西给到小F 。 但小F的妈妈会用逻辑支撑这一切 , 她会告诉小F说 , 妈妈养你了费了多少力气 , 妈妈是爱你的 , 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 在很长的时间内 , 小F都认为 , 妈妈是爱她的 , 但她又不知道爱是什么 , 这让小F充满了疑惑并深感整个人是分裂的 。
如果你是小F , 你又如何能心平气和地与妈妈谈心、哄妈妈高兴、做一个普世意义上的孝女呢?
3
现在社会上存在两种观点不可调和 , 一种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 无论父母做了什么 , 该赡养的还是要赡养”;另一种是“父母不爱我 , 我也不会去爱父母” 。 持前种观点的人认为持后种观点的人不可理喻 , 而持后种观点的人又认为持前种观点的人大言不惭 。
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 因为这个现象的出现本就代表了:生而为人 , 最难的事就是去理解他人 。
那些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 , 我相信他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比失望要多 , 他们泡在蜜水至少是甜水里面 , 讽刺批评那些从不知糖是何味道的人 。 因为无法经历 , 所以不能理解 。
同样 , 怨恨父母的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一说法 , 他们不知道 , 世上有比较坏的父母 , 同样也会有比较好的父母 。 只是因为人只能有一对父母 , 所以不能过两段人生 。
综上 , 感恩是爱的传递 , 先得到才能给出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我们应该对自己宽容一点 , 没有爱就可以不给 , 这并不是错 。 错的是什么呢?错的是不能承认自己是缺乏爱的 , 并以缺乏爱这一点去要求、索取他人 。
- 技巧|心理学:在你忍不住想要抱怨的时候,先别着急,试试这三个技巧
- 情感|心理测试:和男神约会,你会穿哪款仙女裙?测你们适合做恋人还是朋友
- 思丝如针|47岁离异男:想找一个二婚对象,为什么这么不容易?
- 潇妈聊育儿|“到饭点才喊你的饭局,除非是铁哥们,否则别去”!这是为什么?
- 乳酸菌|为什么乳酸菌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 术后|整形术前后有什么心理变化?看这一篇就够了!
- 朱棣|朱棣死之前是怎么安排传位的呢?为什么朱棣很被动?
- 九子|为什么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看看这九子的母亲都是谁
- 售楼|为什么越来越多购房者避开毛坯房?听完售楼哥们的话庆幸早知道
- 李中莹|如何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别让孩子的内心铺满隐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