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侨联|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


_本文原题: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

浙江侨联|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
本文插图
在德国 , 无数浙江人尤其是青田人、温州人三十年如一日 , 前赴后继 , 唱响了浙商创业的异国之歌 。
本文首发于《浙商 【浙江侨联|新刊推荐┃浙江人在德国】·侨音》第三期
全文约 2690 字 , 细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创业创新闯天下 , 浙江人争先恐后、拼搏奋斗 。 在德国 , 无数浙江人尤其是青田、温州人三十年如一日 , 前赴后继 , 唱响了浙商创业的异国之歌 。
上世纪80年代去德国:
我要先生存再想发家致富
1988年 , 16岁的赖成敏高中还没有毕业 , 选择投奔德国的姐姐和姐夫 , 从此在德国安营扎寨 , 从一个懵懂的青少年到现在舒适安闲的老华侨 , 担任德国青田同乡会会长 , 和祖祖辈辈出门的青田人一样 , 赖成敏也用奋斗书写了青田的侨乡底色 。
三十二年离家 , 浮云万里 , 一样明月照两乡 。 赖成敏说:“那时候出国其实和国内一样 , 是响应勤劳致富号召 , 最重要的是先生存下来 。 ”为了生存下来 , 赖成敏一边在餐馆里打工 , 一边上职业学校 , 学习语言 , 就这样过了9年 。 1997年 , 赖成敏用自己多年的积蓄以及家人、朋友的协助 , 在科布伦茨开了自己的第一家中餐馆 。 “非常兴奋 , 也很有压力 , 那时又赶上我妻子怀孕了 , 所以整个人都处在紧张、兴奋状态 。 ”幸好 , 餐馆在他的苦心经营下 , 蒸蒸日上 。
餐饮是华人华侨在德国生存的重要手段 , 上手容易来钱也快 , 到德国的一些中国人一开始都从事餐饮业 。 “最开始 , 德国开的中餐馆其实模仿的是香港的风格 , 但德国人就餐习惯不一样 , 一人一餐 , 所以老前辈们就进行了改良 。 因为是学习香港的做法 , 所以也就没有八大菜系的区分 , 把传统菜结合在里面 。 ”赖成敏说 , “很多德国人都跟我说 , 你们的中餐馆让我知道了中国菜是什么味道 , 但其实 , 这个味道和国内完全不是一回事 。 现在德国人也知道了 , 国内的中餐和德国的中餐不一样 。 ”德国的中餐也有很多种类 , 自助、铁板烧等 , 但口味都已经改良成德国人喜欢的味道 。
在德国 , 中餐、日料等餐饮品种越来越受到欢迎 。 “现在餐饮业也在实行合伙人制度 , 管理人员有股份 , 这样投入的精力就会多一些 , 而我们这些老板也就可以多放手一点 。 ”赖成敏认为 , 早期来德国的青田人 , 现在慢慢都有了自己的事业和一定的资本 , 需要精力和时间筹划新的事业 。
“德国有很多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 , 但也面临市场小、经营不善的问题 , 而浙江企业正在转型升级 , 需要把德国的技术优势引回国内 , 这里就有资源对接的空间 。 ”赖成敏说 , “浙江人在德国的各种专业人才非常多 , 会计师、律师、管理人才、高级知识分子 , 各行各业都有 , 我希望能够整合他们的优势 , 利用商会资源、人脉 , 帮助中国和德国在技术、贸易上进行互补 。 ”
赖成敏表示 , 德国人做事认真、严谨 , 非常尊重专业人才的意见 , 而国内也需要专业人才来帮助处理在德国的投资、并购业务 , 这就是他们的新机遇 。
上世纪90年代去德国:
我在欧洲扩展商业版图
除了丽水青田 , 温州也是浙江走出国门的大户 , 他们和青田人一样 , 帮亲带故 , 团结互助 。 瑞安人郑旭涵就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来到了德国 。 1995年的德国 , 在他的眼里和现在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 这是一个严谨、成熟、缓慢的国度 。
与很多到德国的浙江人一样 , 一开始郑旭涵也从事餐饮业 , 但没过几年 , 他敏锐地意识到 , 随着中国商品涌向全世界 , 中德之间的国际贸易有着巨大的空间 。分页标题
“大概2000年吧 , 有一个德国朋友需要一种产品 , 但在德国找不到 , 就托我去国内问问 。 ”那时候 , 互联网还不发达 , 电子商务平台很少 , 郑旭涵通过亲戚朋友辗转在义乌找到了货品 。 联络期间 , 他注册了Email , 与厂家沟通联络 , “国内的报价加上运费 , 我一核算 , 利润还挺高 , 顿时觉得做贸易不错 。 ”当时 , 中德之间的运输也不是很畅通 , 货物先是发到法国 , 然后郑旭涵自己开车取货再运到德国 。
也因为这次经历 , 郑旭涵决定转型做贸易 。 他回国采购了一个货柜的产品 , 做了一个产品目录 , 开始做批发生意 。 “当时有些年轻气盛 , 心里也没有很大的底 , 但是我觉得方向是对的 。 随着网络的发展 , 电子商务平台的成熟 , 地球就像一个村一样 。 ”当时 , 尝试做贸易对在德国的浙江人来说 , 还是一件新鲜事 。
“不过 , 现在贸易环境又不一样了 , 德国也在转型线上购物 , 也会形成厂家、购物平台、顾客三点一线的格局 , 中间商的空间越来越小 , 我也把生意搬到网站平台 , 也在亚马逊上做批发 , 总体来说是在跟随时代步伐 。 ”在德国待久了 , 郑旭涵慢慢摸索出德国商业发展的脉络 。 这两年他开始转型做投资 , 拓展欧洲商业版图 , 房地产和酒店业是他事业的新选择 。
“德国人口开始慢慢向大城市集中 , 而且近几年货币政策一直宽松 , 利率非常低 , 买房的月供比租房费用还要少 , 很多年轻人都开始买房 , 因为租房不合算 , 因此大城市的房价涨得很快 。 ”郑旭涵说 , “酒店也是同理 , 德国商务活动多、旅游业发达 , 住宿是互联网替代不了的 。 ”
在他眼里 , 欧洲也已经是遍地“刚需” 。
新世纪去德国:
中国给我带来机会
到德国 , 陈梅梅颇有“嫁鸡随鸡”的味道 。 2005年 , 原本在比利时的她 , 因为相恋、结婚跟随丈夫来到了德国 。
陈梅梅的父母在上世纪80年代曾出国工作 , 后又回到青田 , 但出国的基因依然遗留在了陈梅梅姐弟之间 。 2000年 , 陈梅梅来到比利时 , 在餐馆里工作 。 她依稀记得 , 过去很多年的一个圣诞节 , 雪花飘飘 , 她工作到夜晚12时才下班 。 走在比利时的大街上 , 虽能感受到圣诞的氛围 , 浪漫却与她无关 。
但浪漫在之后还是找上了她 。 在比利时 , 陈梅梅遇到了后来的丈夫 , 也改变了自己生活的轨迹 , 来到了德国 , 并在7年内成为了3个孩子的母亲和一家餐馆的老板娘 。
2012年 , 陈梅梅感受到了跨境电商的热潮 , 毅然决定转型做跨境贸易 。 “我对餐馆本就不是很感兴趣 , 一来做起来累 , 二来没有空闲 , 要整天待在店里 。 ”陈梅梅形容自己有很强的事业心、有韧劲 , 最起码没想过自己会一辈子打工 。 “2005年来德国时 , 只能开餐厅 。 而且那时候的贸易还没有起色 , 现在不一样 , 我们都在搭乘国内消费升级的快车 。 ”
同时 , 从跨境贸易产业链延伸 , 陈梅梅在德国经营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仓储物流服务公司 , 也成立了一家地产中介服务公司 。 她的仓储服务定位于将中国品牌概念的厂商引进到德国来 。 “在德国经商 , 我也算是浙江人里的一个特例了 , 我的客户基本上是国内公司 。 德国很多大型超市如麦德龙、购物平台如亚马逊 , 都需要大量的中国商品 , 我们公司就是为他们提供仓储中转服务的 。 ”陈梅梅认为 , 信任对于跨境贸易来说是很重要的 。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 , 经商的共同点肯定是诚信为第一要素 。 中德之间的差异很大 , 在德国或者说在欧洲 , 服务行业和电子商务相对有点落后 , 中国的很多商业模式可以在这里尝试 。 ”
2019年 , 陈梅梅计划在浙江投资一个新的农业项目 , 将中国茶叶纳入欧洲茶饮供应链 , 预估首期投资10亿元 , 已经基本成型 。 “中国是茶叶大国 , 可惜出口份额不高 。 茶文化是中国的瑰宝 , 我希望这个项目能为中国的农业和茶叶出口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 我们和德国的一家百年企业合作 , 希望能为中国填补这个板块的空缺 。 ” 分页标题
“浙商的共同点就是努力、勤奋、肯拼搏 , 这一点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 , 都是我们浙江人的特性优势 。 ”陈梅梅说 。
编辑|汪菁璐
作者 | 胡俊翔
审核丨加慧 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