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赤壁之游乐乎


_本文原题:赤壁之游乐乎

人民网|赤壁之游乐乎
本文插图
1
【人民网|赤壁之游乐乎】不知是绵绵乡愁还是缕缕诗绪 , 让我穿过时空与岁月 , 让我穿时空与岁月拱起的汉川门 , 走向久违的梦里的东坡赤壁 。
这是我记忆中的赤壁吗?
当我站在汉川门前 , 不见我儿时走过的通向东坡赤壁的碎石小路;抬头远望 , 只见一片茂密的绿林映着层层叠叠的亭阁 。 层层叠叠亭阁下的赤壁入口石门前 , 耸立着一蹲高大的苏东坡石像 , 栩栩如生 , 似在有意无意告诉我:东坡赤壁 , 与苏东坡苏轼在一起 。
是的 ,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 , 才有了东坡赤壁的存在 , 使之成一处风景 , 来这里倾听东坡先生听过的江涛声 , 感受大江东去的气势……
2
登高望远 。
此刻 , 我就站在栖霞楼的最高层 。 此楼西临峭壁 , 气势壮观 , 东、南、西三面遥对长江 , 是东坡赤壁的最高处 , 宜于远望——
玉带般的长江飘在远方 , 因了自然的伟力 , 长江早已离赤壁远去;当年惊涛拍岸的地方 , 如今已是一碧万顷的原野 , 阡陌纵横 , 绿树成行 。 待我抬眼南望 , 只见一道迤逦延伸的绿色江堤上 , 有人在堤上漫步 , 脚步沉稳 , 身影飘逸 。
我猜:莫非是东坡先生躬耕东坡之后 , 来这一片旷阔、宁静的天地里散步解乏哟!
3
睡仙亭 , 实则是不可不游之处 。
睡仙亭与放龟亭近在咫尺、隔栏相望 , 立于赤壁矶头 。 亭内有石床石枕 , 据说东坡先生当年同友人诗话赤壁 , 常常交杯换盏后酩酊大醉 , 曾多次醉卧于此 。
儿时听说东坡先生这一趣闻后 , 初游赤壁时特意来到睡仙亭 , 不仅轻轻抚摸这石床石枕 , 还特意解怀脱衣 , 光条条横躺在这石床上 , 想沾一点东坡先生的灵气 , 日后长大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 文章倚马可待……
如今 , 睡仙亭里石床石枕还在 , 可是我的岁月已老 , 望着这石床石枕 , 想起儿时的嬉闹 , 不禁哑然失笑 。
4
漫步东坡赤壁的亭阁之间 , 自然会吟起苏东坡的“大江东去 , 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
走着吟着 , 吟着走着 , 我便走进酹江亭 。
酹江亭窗含大江 , 景物寥廓 。 亭里三面均有石刻 , 其中最抢眼的当是苏东坡草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 品赏这笔势奇劲 , 如狂风骤雨 , 飞动旋转 , 可谓与词的豪放相得益彰的草书 , 我不禁感叹——
正是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裂岸” , 才使那一声大江东去壮哉如斯 , 也骤使这狂草的赤壁声名大震!
5
时光 , 晃动着一树枝叶 , 我就站在树下 , 肃立二赋堂门外 , 遥向堂内的二赋木刻鞠了一躬后 , 这才走进堂里 。
堂中一面木壁 , 将堂一分为二 , 前壁书《前赤壁赋》 , 后壁书《后赤壁赋》 , 字大如拳 , 拙朴俊逸 。 这前后二赋 , 儿时就倒背如流 , 如今依然可以信口背诵某些章节 , 诸如这“且夫 , 天地之间 , 物各有主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 唯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赤壁赋的迷人之处 , 在于上自造物 , 下至人事 , 远自历史 , 近至生活 , 写得大气脱俗 , 也悟得明透;因之使你神驰古往今来 , 回旋清风明月之中 , 欣赏前后《赤壁赋》的美妙绝伦……
走出二赋堂 , 回首一望 , 那是谁撰写的一副对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
是呵 , 这就是东坡赤壁 。
6
我的故土黄州真是有幸 , 她曾在杜牧《赤壁》的诗里;她曾在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里;她更在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里…… 分页标题
也许正是如此 , 才使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地位、不同信仰和志向的人 , 都情不自禁地来到这里 。 想着走着 , 走着想着 , 转身就到了东坡赤壁的大门 , 抬头一望 , 只见“赤壁之游乐乎”几个石雕的大字横在门楣 。
望着那几个大字 , 我连连感叹道:乐哉!乐哉!这才信步走出赤壁大门 。
(责编: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