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作者:大黎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01时代背景
古往今来 , 很多文学家对《傲慢与偏见》褒贬不一 , 但经过时间的沉淀 , 证明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
在毛姆主编的"世界十佳小说"丛书中 , 《傲慢与偏见》位列第二就足以代表它的文学地位 。
通读小说之后 , 我发现 , 作者从这部作品中展现的当时代女性不同的婚姻观堪称为此书最大的亮点 。
轻浮的丽迪雅 , 现实的夏洛特 , 内敛的简 , 纯粹的伊丽莎白……每个女性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她们不同的人生 , 她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
本文将从两个女性完全对立的婚姻观为出发点进行对比 , 阐述对女性来说 , 比婚姻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此之前 , 不得不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在1870年英国《已婚妇女财产法》生效以前 , 英国女性没有婚后财产 , 不管是嫁妆 , 还是通过自己劳动所得、亲朋馈赠或遗产继承的财产都归丈夫所有 。 这是其一 。
其二 , 当时英国女性的婚姻几乎没有退路 , 虽然十八世纪的英国人理论上可以离婚 , 但是程序极其复杂 , 不像现在男女双方你情我愿跑趟民政局就完事 , 而是必须经国会批准才能生效 。 所以对男女双方而言 , 结婚之后才发现对方不是自己的理想对象的话 , 几乎不可能离婚另寻真爱 。
根据文献记载 , 1700年到1749年 , 近50年时间 , 英国如愿以偿成功离婚的夫妻只有14对;而1750年到1799年只有117对 。
所以已婚妇女如果对婚姻不满 , 只有一个选择 , 就是忍耐 , 直至死亡将其带走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其三 , 十八世纪末 , 英国因为接连被卷入美国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 , 大量青年男性被派驻海外参战 , 伤亡总数多达三十五万以上 , 这就导致了英国适婚男性数量的急剧下降 , 这种男女的不平衡使当时很多女性找不到配偶而终生未嫁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 所以就出现了大量女性恨嫁的情况和"剩女"的批量式生产 。
其四 , 当时英国并行两种田产继承制度:长子继承制和限定继承制 。
长子继承制规定:家里活着的儿子中 , 只能由年龄最大的继承田产 , 如果没有儿子 , 则就平均分配给所有活着的女儿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而限定继承制规定:凡是属于限定继承的田产 , 均不能变卖或抵押 , 且只能由和现任继承人血缘最近的男性亲属继承 。
其实 , 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补充 , 目的在于强化血缘关系 。 意思就是 ,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 女儿迟早都会出嫁 , 而田产如果分配给女儿继承就等于送给了不知道会从哪个胳肢窝冒出来的未来女婿 , 为了强化父系血缘 , 法律规定女儿没有田产继承权 。
在这种种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 , 十八世纪英国女性的婚姻观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 但是符合当时国情和时代背景 。
而《傲慢与偏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 , 小说所展示的不同女性的婚姻观在现代仍然属于主流价值观之一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02时代造就的第一类女性:以现实为考量的夏洛特
提到夏洛特 , 就不得不提及本尼特先生一家 。
本尼特先生及其夫人没有儿子 , 只有五个女儿 , 伊丽莎白排名第二 , 同时作为本尼特先生最喜爱的女儿和本尼特夫人最不喜爱的女儿 。
伊丽莎白喜欢读书 , 思想独立 , 人格独立 , 她不像那时候的大部分女性那样整天只想着怎么把自己嫁出去 , 她一度认为自己会终生不嫁 , 成为一个老姑娘 , 如果她遇不到真正的爱人 。分页标题
而本尼特先生饱读诗书 , 伊丽莎白是几个女儿中最像他的 , 也是最有思想的一个 , 因此深受他的喜爱 。
本尼特夫人则恰恰相反 , 虽然嫁给了本尼特先生 , 但是既浅薄又虚荣 , 和其丈夫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 但由于没有婚姻退出机制 , 本尼特先生只能和这样一个自己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女人过一辈子 。
在那个时代 , 如果家里女儿都成功出嫁是一件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事 , 所以 , 本尼特夫人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五个女儿成功地嫁出去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因此 , 当科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 , 本尼特夫人极其开心 。 当然 ,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 。 更重要的是 , 由于本尼特先生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家产 , 而科林斯恰好就是那个在他死后会继承他遗产的远房亲戚 。
本尼特夫人本就对自己女儿无法继承财产而耿耿于怀 , 科林斯的求婚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 极投本尼特夫人的心意 。 她几乎想也不想就答应了让伊丽莎白嫁给她 。
但她没想到伊丽莎白的态度是抵死不从 , 而丈夫也对这桩婚事不满意 。
伊丽莎白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 , 她和科林斯之间没有爱情 。 抛开男方的迂腐固执不谈 , 连对她的感情都是虚假的 , 她怎么可能同意 。
而事实证明 , 这份感情的确不牢靠 , 夏洛特是伊丽莎白的闺蜜 , 她只是抛出一截橄榄枝 , 科林斯就接住了 , 转头就向她求婚 。 这样一个三天内向两个不同的女人求两次婚的男人 , 搁现在没人要吧 , 可在那时候 , 他还是香饽饽 。
而这次求婚完全你情我愿 , 男方的宅子缺一个女主人 , 而女方恨嫁 , 双方很快如愿以偿订婚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很多读者会认为 , 夏洛特这个角色很不知羞耻 , 不仅主动勾引刚向好姐妹求婚的男人 , 还急不可耐地答应了对方的求婚 。
但是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 书中有一段作者关于夏洛特的评价:"虽然无论对男人还是婚姻都不抱过高的指望 , 但找个人结婚向来是她的目标;对那些受过良好教育而又钱财无多的女人而言 , 这是唯一的出路;婚姻尽管未必能带来幸福 , 却无疑是她们所能梦想得到的最舒服的归宿 。 她今年二十七岁 , 又没有倾城容貌 , 能找到这样的归宿心里已经万分庆幸 。 "
二十七岁的夏洛特在我们现在看来正是最好的年纪 , 但在当时却被当作"剩女" 。 因为在当时 , 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 , 以夏洛特的年纪 , 还没出嫁已经是一件让她自己和家里人非常担忧的事 。
而夏洛特的婚姻观就很现实:以现实情况和经济基础为前提的婚姻 , 在这之前 , 爱情不值一提 。 我们从她的话中可以窥见一二 , 她对伊丽莎白说:"我不是浪漫的人 , 你知道的 。 我想要的只是一个舒适的家庭;考虑到科林斯先生的性格、社会关系和生活境况 , 不是我瞎说 , 嫁给他以后 , 我得到幸福的可能性比较大 , 至少和绝大多数准备结婚的人所期待的差不多 。 "
她和科林斯也没有感情 , 但这不是她考虑的因素 , 现实情况使她不得不低头 , 她可以为此忍受丈夫任何缺点 , 只要对方能缓解她尴尬的处境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其实 , 夏洛特就代表了愿意为世俗利益牺牲婚姻的女性形象 。
而我们不能因此责怪她 。 因为是时代塑造了她 。
她的婚姻观是现实情况下的普遍产物 , 她只是当时的一个代表 , 还有更多和她有相同抉择不同命运的女性不得不持有相同的婚姻观 。
因为 , 当时的女性没有财产控制权 , 就等于无法独立 , 必须依靠男性才能生存 , 如果没有嫁人 , 就要靠家里的男性养活 。 而像夏洛特这种本不富裕的家庭 , 二十七岁的她已经是家里的一个累赘 , 出嫁是她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 。分页标题
而科林斯的出现对她来说就是救命稻草 , 她能不顾脸面地抓住这根稻草 , 说明她已经被现实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 。
不能独立的夏洛特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
反观只要愿意付出努力 , 就能拥有人生选择权的现在 , 时代给予女性更多优待的同时也给予更高的期望 。 现代女性对自己的要求不应该仅仅局限在经济独立 , 思想的独立更能体现一个女性的价值 。
而伊丽莎白作为生活在"古代"就能通过思想的独立改变人生的超前女性形象 , 理应向她借鉴学习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03时代造就的第二类女性:敢于冲破时代束缚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女性 。
在书的封面页印着一句话:偏见让你无法接受我 , 傲慢让我无法爱上你 。
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伊丽莎白和男主角达希先生的爱情波折 。
伊丽莎白只是一个乡绅老爷的女儿 , 而达希先生生于巨富之家 。
他家里有钱到什么程度 , 书中有一段关于他家住宅彭伯利庄园的描写 , 可窥视一二:抵达府邸后 , 仆人领着两人穿过门厅来到沙龙 , 这是一个靠北的里间 , 夏天特别舒适 。 沙龙的窗外便是后院 , 远处是郁郁葱葱的高山 , 近处则有若干俊秀的橡树和西班牙栗树 , 散落在后院草坪之上 , 看上去十分赏心悦目 。
这段话中提到了沙龙、橡树、栗树代表的含义并不简单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在十七、十八世纪 , 沙龙是英国大宅必备的标准房间 , 位于花园的侧正中 , 书房和会客室的中间 , 只有大富大贵之家才会有沙龙 , 而很多普通宅子只有休息室 。
橡树是优质木材来源 , 特点是生长速度缓慢 , 在当时是很珍贵的名木 , 而且橡树根系发达 , 每株的距离在9米以上 , 而彭伯利庄园后院有若干橡树 , 说明庄园面积之大 。
而栗树在当时也被认为是仅次于橡树的优质木材来源 , 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 , 被视为重要的景观树之一 。
理解了这些背景 , 就能大致了解达希先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 。
而生于这样巨富豪门之家的达希身上 , 也同时具备了与其身份地位相匹配的臭毛病:傲慢 。
伊丽莎白和达希相识于公共聚会 , 这是当时英国男女相互认识结交的重要形式之一 。
他们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般一见钟情 , 而是完全相反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伊丽莎白讨厌达希身上的傲慢气质和对所有人不屑一顾的可恶嘴脸;达希认为伊丽莎白不过是一个长相过得去的普通女性 , 另外对她母亲和另外三个妹妹的浅薄、无知、轻浮、放浪的不堪印象让他更不想与这家人有更深的牵扯 。
没想到的是 , 伊丽莎白身上的睿智、独立、倔强、聪慧等与众不同之处使他移不开眼 , 越来越欣赏和喜爱她 。
但阶级的不同、身份地位的差距、还有对方浅薄无知的母亲和妹妹们 , 让达希犹豫了 。
但是 , 这些最终不能成为达希追求真爱的绊脚石 。
在通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后 , 他终于意识到伊丽莎白就是他不可替代的理想爱人 。
但当他冲脱了阶级的束缚 , 将现实的考量抛之脑后 , 不顾一切向伊丽莎白表白并求婚时 , 却招致对方的无情拒绝 。
而后者拒绝他的原因有二 。
其一是达希不善于表达感情的性格使他的求婚显得很突兀 , 伊丽莎白不明白为何之前表现得对自己不屑一顾的达希会突然表达爱意 , 因此 , 她不认为他们之间有爱情 。
其二是他们之间还存在很多误会 , 而这些误会主要由达希的傲慢所致 。
所以 , 当两人经历一番了波折 , 终于解除了误会 , 达希也通过自省明白自己傲慢的态度才是摧毁爱情的罪魁祸首时 , 两人才真正走到一起 。分页标题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一个被傲慢拖累 , 一个因偏见拒绝 , 当傲慢与偏见被真爱瓦解 , 一切才能顺理成章 。
而伊丽莎白与夏洛特的不同之处在于 , 前者视婚姻为神圣 , 后者则视之为交换条件 。
伊丽莎白头脑清醒 , 早已对未来有了清楚地认知 , 早就做好了孤独终老的准备 , 即使知道现实的残酷和不公 , 也没有向命运低头的打算 。
在女性集体恨嫁的大潮流中 , 伊丽莎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如果结婚不是以爱情为前提 , 宁愿独自生活 。
婚姻不是伊丽莎白的必需品 。
现代的女性 , 没有婚姻 , 还可以有事业 , 事业基本可以支撑一个女人独立的人格 。
而在伊丽莎白时代 , 在那个不依靠男性就难以存活的年代 , 经济上的依附是由于时代的束缚 , 思想的独立却让她脱颖而出 。
而伊丽莎白的超前意识有多少女性可望而不可即 。
在不可能实现经济独立的情况下 , 还能树立起思想的高墙 , 超然于世俗之外 , 这已经不能仅仅用婚姻观三个字简单概括 , 而是更为广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已经超脱了时代的束缚 , 让多少女性望尘莫及 。
而伊丽莎白的独特女性形象是有原形的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04简·奥斯汀和伊丽莎白的联系
夏洛特和伊丽莎白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 而最让人想不到的是 , 这两种由十八世纪的小说家由简·奥斯汀塑造的对立人格 , 现今仍然存在 , 而且还是主流 。
我想 , 这也是《傲慢与偏见》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
读者以现在的角度和眼光穿透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夏洛特和伊丽莎白 , 再回归现在 , 看到自己 。
前者的势利 , 后者的纯粹 , 其实是能够糅合在每一个人身上的特点 。
这种真实的投射才真正可贵 。
明显的是 , 作为原著作者简·奥斯汀所偏爱的对象是伊丽莎白 。
而这和作者自己的婚姻观有关 。

大黎说成长|《傲慢与偏见》: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出路,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
本文插图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 现实主义即注重客观反映现实生活 。 而简·奥斯汀出生于1775年的英国 , 她的作品也是她生活的写照和价值观的体现 。
也许书中的很多情节就是根据她的经历而来 , 毋庸置疑的是 , 小说本身是在她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下诞生 。
可以说 , 她把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精魂都写进了这本书 , 都体现在伊丽莎白的身上 。
而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她和伊丽莎白之间真实的联系:
在1802年12月 , 她拒绝了比她小六岁 , 且有大片产业等待继承的哈里斯·比格维特的求婚 , 就因为他不是她所爱的人 。 而她终身未嫁 。
最后 , 从简·奥斯汀和伊丽莎白身上我们可以看到 , 婚姻不是女性唯一的选择 , 比之更重要的是思想和人格的独立 , 这才是立足的根本 , 获得幸福的捷径 。
以上 。
大黎:坚持写优质的文章 , 不说无聊的废话 。
欢迎关注我的账号:大黎说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