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要写出一部压得住岁月的东西


_本文原题:要写出一部压得住岁月的东西

莫斯科|要写出一部压得住岁月的东西
本文插图
作家钟求是 。

莫斯科|要写出一部压得住岁月的东西
本文插图
本报采访人员 路艳霞
“我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走过五十多个年头 , 写作也有些年头了 。 在这个时候总想对自己的写作有个总结 , 要写出一部压得住岁月、对得起自己的东西 。 ”近日 , 作家钟求是最新长篇小说《等待呼吸》面世 , 该书一经面世就引发文坛热切关注 。
它的价值不是时尚而是“不变”
《等待呼吸》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 , 更是一部记录命运的小说 , 三个年轻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时代相处交手 , 期间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 。 该作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 。
《等待呼吸》中的男女主人公夏小松和杜怡 , 是一对在莫斯科留学的中国大学生 。 他们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异国相识 , 陷入爱恋 。 在莫斯科的世事变迁之中 , 夏小松意外受伤终至离世 , 而杜怡回到中国 , 在生活的漩涡里经历种种坎坷 。 后来的杜怡终于有了新的生活、新的伴侣 , 然而她的内心一直追寻着多年之前的他 , 追寻着穿过青春岁月的那一束亮光 。
钟求是说 , 他在书中主要写了三个人物 , 写了莫斯科、北京、杭州三座城市 , 时间跨度则长达25年 , “这25年恰恰是中国社会发展最快的阶段 , 中国经济和人们的精神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 因此 , 《等待呼吸》从时间和地理上就构成了有横度和纵度的结构 , 多维度地反映出中国这些年发展的历程 。 ”
“小说家有非常出色的还原历史的能力 , 你忽然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爱情 。 ”文学评论家黄德海说 , 《等待呼吸》让他想起了老电影里充满热情又保有距离的爱情故事 。 他认为 , 这本书的一个优点在于尝试打开了一个通道 , 在撬开时代的一个“洞穴” , “让我们逐渐看到这个时代的‘阳光’ 。 阳光有点刺眼 , 但又与我们有关 , 因此就变得很重要了 。 ”
作家弋舟说 , 《等待呼吸》在爱情层面的描述堪称迷人 , “它是半截半截的 , 还没有完全展开就戛然而止了 。 但你会读到一个人对爱情真正的忠诚 , 还有内心的诚恳与明亮 。 ”
文学评论家孟繁华则评论说 , 《等待呼吸》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爱情小说 , 是一部用青春和行动“祭奠”理想的宣言书 , 它是逆流而上的小说 , 它的价值不是时尚而是“不变” , 是“不变应万变” 。
把好看的花瓶打碎了给人看
“写《等待呼吸》这部小说 , 把我目前为止的生活经验都调动出来了 , 都用上了 。 ”钟求是说 。
钟求是生于1964年 ,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 曾做了15年的对外联络工作 。 他熟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世界形势、各国情况 , 他在大学学的是经济理论 , 曾一字一句读过《资本论》 , 也阅读西方经济学文字 , 如萨缪尔森、凯恩斯的著作 。 而上世纪八十年代充满理想主义的校园氛围 , 他也有过亲身感受 。 “如此种种 , 我觉得生命当中的经验都是伏笔 , 等待着我走过去 。 ”
从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 , 每天晚上9点至12点 , 钟求是会坐下来静静地写《等待呼吸》 。 白天他是《江南》杂志主编 , “郁达夫小说奖”的操办者 , 而夜里他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呼吸共患难 。 “那两年 , 我每天凌晨两点睡下 , 我把内心真正打开 , 把心血都投入了进去 。 ” 在写作过程中 , 钟求是内心常常是隐痛的 , 他说 , 很愿意走进小说拍拍那些人物的肩膀以示支援 。
小说写完后 , 钟求是去了一趟俄罗斯 。 他站在莫斯科红场 , 一边观望克里姆林宫戳向天空的塔尖 , 一边想象着许多年前广场周围发生的事情 。 他还在莫斯科大学高大的教学楼前走来走去 , 顺便跟迎面而来的大学生打个招呼 。分页标题
在《等待呼吸》《街上的耳朵》中 , 钟求是对女性、对爱情有着别致、新颖的呈现 , 这在当今作家中鲜见 。 而钟求是直言:“我在生活里很严肃 , 不善于和女性开玩笑 , 这样的性格反而让我在小说里将其补回来 。 ”钟求是在小说里描写女性 , 会不动声色写残酷 , “我把伤痛渗到人物的心灵深处 , 有时候也会把美丽的女人摁到尘土里去 , 把一个好看的花瓶打碎了给人看 , 像我描写杜怡正是如此 。 ”与此同时 , 他对作品中的女人怀有极大的同情 , 他笔下的女人往往是孤单作战 , 一个人来对付周围 , 对付社会 , 对付时代 , “这个时候 , 我毫不犹豫地用笔来支援她 , 所以我说的残酷 , 其实更带有勇敢 。 ”
钟求是特别提及 ,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爱情表达与现今不太一样 , 认真、纯洁的东西更多 , “我愿意往自己年轻的时代里找 , 往回忆里找 , 过滤掉庸俗的、不需要的生活情节 , 最终留下质地最好的情爱部分 。 ”
不把生活中周旋态度放进文学
一颗好奇心 , 一个借书证 , 引领着一个孩子走进文学世界 。 文学对于钟求是而言 , 始终有着神圣的成分在 。
钟求是生长在温州昆阳 , 他在这座南方小镇生活了16年 。 从小 , 钟求是喜欢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 小学四年级时 , 钟求是的父亲给他在县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证 , 他因此阅读了不少红色经典小说和苏联小说 , 一部《水浒传》更是看了十几遍 。
钟求是198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作 , 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和几个中篇小说 , 但后来再也写不下去 , 于是1990年停了笔 , 直到1993年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才改变了这一切 。 钟求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出差到匈牙利 , 在布达佩斯因车祸去世 , 钟求是赶到当地处理后事 。 当他拉开棺木抽屉 , 目睹曾经活生生的生命的逝去 , 他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 “人一生中的生命秩序是个谜团 , 我当时想的是 , 我必须要思考 , 那一刻 , 我想到了用文学去表达 。 ”于是 , 钟求是重新拿起了笔 , 从此写作不再停歇 。
钟求是的小说关注“边缘人” , 他写过酒徒、聋哑人、抑郁症女人、先天智障者、失独老人等等 。 他写故乡 , 也写布达佩斯、旧金山、巴黎、莫斯科 。 但无论写什么 , 他最看重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诚实 。 他看不惯那些应景的文字 , 那种撒娇的姿势 。 他说 , 不少作家放弃了写作的初心 , 想法变得暧昧 , 不愿意面对生活或现实中的难题 , 把生活中学会的周旋态度搬到文学中去 。 “这样的话 , 就失去了文学的诚实 , 文字变得敷衍了事 , 浮于表面 。 ”
钟求是坦言 , 作家要真正正视自己的内心 , 把自己的内心打开 , 撕开自己的内心 , 把生命中最浓烈的那部分拿出来 。 他说 , 这个过程会有些苦 , 有些疼 , 但这才是作家应该做的 。
【莫斯科|要写出一部压得住岁月的东西】钟求是迄今创作近二百万字 ,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信念:写作要靠着内心那口气 , 这口气如果还憋着 , 还饱满 , 就一定会继续写下去 。 “我还会继续往前走 , 我觉得我的内心那口气还在 , 还憋在那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