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红尘炼心,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_本文原题: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 , 红尘炼心 , 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一提起“修行” , 在大众看来 , 通常都会与羽袂飘飘的世外高人形象联系起来 。 在道教内流行非常广泛的一首《道情》 , 借用了白玉蟾祖师的一首词 , 其曰:“白云黄鹤道人家 , 一琴一剑一杯茶 。 羽衣常带烟霞色 , 不染人间桃李花 。 ”这首词 , 满足了现代人对修行的所有向往 。 而现代田园风格的短视频的流行 , 也透露出人们开始对大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厌倦 , 开始转向山水之间去寻找人生的真谛 。

道教之音|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红尘炼心,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本文插图
站在宗教的立场上看 , 当然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息却无休止的欲念 , 能够回归到质朴无暇的朴素真心 。 这世上少一些纷争 , 人心就会多一分清静 。 宗教实际上是在教会人们如何生活的理 , 但却并不是在号召每一个人都入山修行 。 真正的宗教人士 , 对修行的定义和世俗之人是有很大差别的 。 并非是进了山 , 就可以等同于修行;也并非是在红尘中滚打 , 就一定是沉迷苦海万丈 。
言及于此 , 一定有人会问 , 说:我已经被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折磨地焦头烂额 , 你却和我说这是我的修行 , 难道修行就仅仅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 建议每个人都先向自己提出两个问题 , 看能否自己给出比较信服的答案 。

  • 问题一:你认为什么才能叫修行?
  • 问题二:修行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
笔者在此妄加揣度 , 一定会有人回答 , 他认为的修行是持戒诵经 , 又或者是苦修终生 。 与之相对的 , 也必定会有很大一部分人回答 , 他认为的修行则是过好此生人间 , 亦或者是生活本身便是修行 。 这两者究竟谁才是对的呢?

道教之音|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红尘炼心,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本文插图
【道教之音|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红尘炼心,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道之奇妙 , 在于其化生并且包容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 。 因此 , 修道的意义 , 并非是要去分辨出某一种方式的对错 。 实则是 , 每个人都站在他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立场上 , 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回答 。 这份回答 , 仅仅只是立足于他当下尚没有实现的某一种理想目标 。 因此 , 修行的意义便应该是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这一理想目标 。
不论是向往深山隐修 , 还是钟意于在红尘中多些历练 , 如果以修行的心来看 , 通往的则是同样的目标 , 即合于道真 。
再问 , 什么才叫合于道真呢?
答案便是本文一开始就提到的 , 当我们不论是独自修行 , 还是与众生一起修持时 , 都不会因为此时此刻的境遇而动摇了自己的清静真心 。 此时 , 便是升起了定心 。 心一旦能定下来 , 便可以从中生出无上的智慧 。 这一智慧 , 非是机心和聪明 , 而是能够洞然人生一切奥秘之后的超脱和逍遥 。
当世人还在争吵无休的时候 , 惟独你才是“不染人间桃李花”的存在 。 哪怕是从万花丛中过 , 身上也不会留下片点香 。 人生苦辣 , 都不过是过往;而一切过往 , 通向的都是道心 。 能以此理省此身 , 此时 , 正可谓修行也!

道教之音|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红尘炼心,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本文插图
然而 , 还有一点需要我们警醒自己:我们常常自诩是在修行 , 但试问一下 , 我们自以为的修行 , 究竟是在覆盖自己的欲心呢 , 还是在堪破人生的究竟根底呢?
那些向往着深山修行的人 , 是否真正问过自己入山求的是什么;那些痴恋于红尘世界的人 , 是否真正问过自己于凡尘中放不下的是什么?如果仅仅只是把修行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形式 , 这首先是起了是非心 , 以是非眼观世界 , 看到的必将是满世界的是非 。 修行第一大关 , 便要求放下心中的是与非 , 放下一个“我”字 。 因为你认为的是非 , 无非是基于你自己的立场 , 却不能用同一的标准来界定他人的行为 。分页标题
(当然 , 对于一些人伦上的大是大非 , 必定是要合乎于道德礼仪等内容的 。 此道德 , 则是人间的自然 。 )
泯是非 , 不是无是非;正如无为 , 不是不作为 。 当你能暂且放下“我” , 去用众生的目光看待众生 , 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他自己的道 , 这其中早就有了因果 。 所以 , 不要总认为修行是在做什么样的善事、持守哪一条的戒律、苦练何等的功夫等等 , 以上种种 , 皆是途径 , 最终澄湛的 , 还是自己那颗通明的心 。 修行的心 , 在于能够知因且知果 , 又能够洁身而爱人 。 如是一来 , 便是自度 , 更是度人 。

道教之音|道教义理 | 世外修身,红尘炼心,你要的修行正处在哪一层?
本文插图
所以言 , 不论是世外还是人间 , 其实都是可以修出大功行的 。 但倘若你总是想把二者分出优劣 , 便是落了修行之小 。 世上本无大小 , 心中有了对比 , 才有了区别;生了区别心 , 这又是生出欲念的根 。 修行是在不断地、一层一层地去除欲想 , 若是一时不慎迷了心 , 则会把“使心用心”变成了“反累己身” 。 这 , 又何必呢!
诚然 , 此生尚未尽 , 修行当不止 。谨以此心 , 邀诸君共勉 。
道教之音原创文章 , 转载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server@daoism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