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谭|我们办《边缘》
_本文原题:我们办《边缘》
本文插图
文/张弛
1990年节后的一天,我和黄燎原约好在外语学院旁边的乡村啤酒屋吃饭 。 啤酒屋外面看是用柏树皮贴成的 , 就是说刨去饭费我们得附一份树皮钱 。 记得10年前我在外院上学时 , 这儿还是一家自行车修理铺 。
黄燎原穿着对襟衫 , 军挎左肩右斜 。 头两次见他也是这打扮 。 我问他是不是为了怀旧 , 他说不是 。 他告诉我这样的蓝布衫他一共有三件 。
谈到写诗 , 我们觉得应该有一本不同于其它刊物的诗刊 , 它既没有明确的艺术主张 , 也没有任何固定人员 。 管它叫诗刊 , 仅仅因为它与诗有关 。 我们一边喝着啤酒 , 一边尝着古拉什牛肉 , 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 , 那天晚上 , 谁也没再提这事儿 , 可谁也没认为这件事说完就完了 。
那天晚上徐虹说她要来 。 她马上要去苏联 , 那家啤酒屋又供应俄式大菜 , 多少算是一种铺垫 。 后来徐虹打电话说她第二天才去 , 因为头一天风太大 。 她觉得我们的想法应该跟她一样 。 再后来见到她是在友谊商店 , 她已经从苏联回来并准备第二次出行了 。
据黄燎原讲 , 当西川听说本刊物要用羊皮纸做封面时说:“很长时间没看到羊皮封面了 。 ”当时他心里肯定想到《伊利亚特》或《古兰经》 。 即使他没这么想 , 也不会怪我的 。 因为羊皮纸本身就是传说 。
奇怪的是我在《辞海》里竟没有看到“边缘”这个词 , 而英文字典里至少有5个词可供挑选 。
总之 , 从世俗角度讲 , 想法和感慨皆不重要 , 重要的是操作 。 按邹静之的意思就是少出错字 , 童蔚干脆主张就叫操作 。
很早以前大仙找到我 , 商量办《指纹》 。 刊物没办成 , 大仙写的一篇用于《指纹》的宣言却登在《世界文学》上 。 后来大仙、我和维维(李大卫)、田晓青拟办一本综合性刊物《选择》 , 按维维的话讲 , 就是“指导精神和物质消费 , 最终取消两者的界限” 。 维维在我们这群人中最具学者气质 , 各种异端邪说在他那里都能找出佐证 。 同时他人长得挺帅 , 是公认的大陆诗坛的秦汉 , 而他的那只爱猫长得极像潘安 。 时隔不久 , 唐大年和方文也参加进来了 , 唐大年一直搞电影 , 他的诗也特别直观 , 必须用肉眼去看 。 方文写诗大多是为了与上海的女友酬赋赠答 , 平时全扔在抽屉里 。 他在一家作协的刊物里当编辑 , 白天上班 , 回家后才有空编校《边缘》的稿件 。
估算一下 , 《边缘》第一期从筹划到出刊才用了20天 , 而办刊的想法若有若无地伴随我们已经多年 。
那天在乡村啤酒屋一起吃饭的还有一个气功师 。 我问他刊物会不会遇到麻烦 , 他略做沉吟 , 说:“不会!” 。 黄燎原自行车的车锁就是他用手楞掰开的 。 还有贾新栩 , 晚上没怎么听他说话 , 从《边缘》第一期署名狗子的小说里我们能觉察到他的拗劲儿 。 听说他要辞掉工作去卖煎饼 , 后来他居然真的卖煎饼去了 。
1991.10
附记1:
上面这篇文章 , 是我很多年以前写的 , 收在我的第一本随笔集《像草一样不能自拔》里 。 它最早发在《边缘》第1期或者是第4期 , 但这两期《边缘》我手头都没了 , 只剩下2期和3期 。 前一段时间 , 童蔚让我写写当年办《边缘》的经过 , 我一拖就拖到现在 , 因为30年前的事情 , 几乎忘光了 。 但拖什么都不能拖时间 , 尤其是女子的时间 , 只好把以前的文章找出来应付 。 其实 , 办《边缘》的经过 , 大仙应该记得最清楚 , 包括很多好玩的细枝末节 , 可以现在他人已经不在了 。 再有就是黄燎原和李大卫 , 但我又不忍心打扰他俩 , 燎原现在主要做画廊 , 李大卫在全世界云游 , 间或在给主流刊物写专栏 。分页标题
至于《边缘》所发表过的诗文和作者 , 就不在此详细介绍了 , 我简单整理出一份2期的目录 , 附在文章后面 , 有兴趣的可以一窥当年的面貌 。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给《边缘》画插图的 , 一个是老孔(孔永谦) , 其实他不老 , 至少比我小很多 , 住在新街口三不老胡同政协的家属院子里 , 据说北岛也住在这个院里 , 但我去老孔家无数次 , 一次都没见到北岛本尊 。 现在想起来 , 就算遇到 , 我们俩也不过是暗夜中的两具身影 。 老孔这个人很有意思 , 脑子里充满了奇思妙想 , 我跟他既能喝到一块儿 , 又能聊到一块儿 。 因为他学过美术 , 我请他给《边缘》做插图 。 没过多久 , 他就把第1期的插图做好了 。 我一看那些插图 , 完全被惊呆了 , 一打A4纸上 , 全是一些夸张变形的五官(有的还能看到放大的毛孔) 。 原来 , 这些图是老孔把自己的脸贴在复印机上 , 打印出来的 。 当时多亏没有3D打印 , 不然一定会更加恐怖 。 后来不知为什么 , 跟老孔的联系就少了 。 再后来老孔大火 , 因为做文化衫 。 什么命苦不怨政府 , 点儿背不怨社会 , 别理我 , 烦着呢之类的调侃 , 全是出自老孔之手 。 当然 , 听说老孔为此给自己找来麻烦 , 吃了一些苦头 。 再后来 , 伟大的老孔就音讯全无了 。
现在想起来 , 老孔毕竟跟北岛住过一个院子 , 虽然年龄相差不少 , 但有一部分文化基因是相同的 。
还有一个给《边缘》画过插图的叫老谭(谭根雄) , 雄是英雄的雄 , 我有时笔误会写成狗熊的熊 , 他也不怪罪我 。 我在北外读书时就跟他认识 , 当时他在军艺学画画 , 北外和军艺都在魏公村 , 我们之间也就隔着一条马路 。 当时记得我们一到周末就去军艺找跳舞的女孩子 , 不知道怎么在这个过程中就跟老谭认识了 , 虽然他性格中也有一些羞涩的成分 。 更多的时候 , 老谭喜欢辩论(跟不说话时判若两人) , 大家经常会为了一个问题吵到脸红脖子粗 。 记得老谭也认识梁和平 , 有时我们会到梁和平在和平里的宿舍喝酒 , 听音乐 。 梁和平也很逗 , 明明大白天的 , 听音乐时必须把窗帘拉上 。 有一次他给我们听喜多郎(好像是《敦煌》) , 在人为的黑暗中 , 我们进入了某种意境 。 还有一次 , 梁和平给我们听崔健 , 说以后这人会成为最牛逼的歌手 。 这是我头一次听崔健的歌 , 感觉有些不知所措 。
老谭给《边缘》做的那期插图是木版画 , 刻在三合板上 , 而且是现刻现印 , 弄得我们家到处都是油墨 。
后来听说老谭退伍了 , 在上海华东师大教书 。 十多年前我试图联系过他一次 , 他不用电话 , 手机更不用说了(据说也从来不看电视) , 我只好把电话打到他的系办公室 。 我们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的背景下聊了十几分钟 , 再后来就跟他没联系了 。 我想 , 老谭既然不看电视 , 不用手机 , 一定是想有意避开外界的纷扰 。
本文插图
孔永谦 插图
附记2:
《边缘》第2期目录
邹静之 火车穿过山洞
隔阂
枯树
食指 无病的呻吟
黄昏
童蔚 春日之光
留守者
西川 梦见诗歌
往事书
老猫 黑风双煞
唐大年 地浮于水
黄燎原 月亮之歌
征兆
布施
水至清则无鱼
唐亚平 惆怅的风景
大仙 岁末十四行
洪影 你
孟浪 我们男人的心 , 男人的嘴(歌词)
王家新 一个劈木材过冬的人
娜日斯 雨天的猫
黄凡 1988年春天的风声
海子 诗四首
一平 玫瑰
阅读
方文 诗三首
普列维尔遗作二首
自由远行
标志
玛.阿特伍德 真实的故事
张弛 奥基布娃的情书分页标题
维维 《耶溪泛舟》读法之一
罗兰.巴特 作者之死(选译)
注:出这期《边缘》时 , 海子已经去世了 , 所以在他的名字上加了黑框 。 发家新的诗的经历比较有意思 , 有一次好像是一个冬天 , 晚饭后我们几个人去找他 , 那时他家住在一个西单附近的大杂院里 , 进了院子 , 看到他正在一块空地上劈柴 。 所以当拿到他的《一个劈木柴过冬的人》这首诗时 , 大家都会心一笑 。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由于时代久远 , 这个大家已经记不清都包括谁了 , 但其中一定会有大仙和维维 , 因为当时主要是我们仨整天混在一块二(另外可能还有方文 , 我们都管他叫放老) 。
本文插图
高星 摄
附记3:
我们和我们的祖先提倡是么?
【老谭|我们办《边缘》】张弛
没有“什么”比批评与自我批评
变得像今天这么重要
“像雪和雪天”我说
(如果你认为雪
只有在雪天才下
那是因为你对我太缺乏了解了)
在马和葡萄的年代 , 一匹
马迷路的次数越多就越像
真马 , 葡萄们
拒绝加工成酒
而太监们则打着虎牌电筒
分两次逆护城河水而上
在沿岸的行宫里
马说:我只吃自己晾晒的稻草
葡萄问你打算买我的葡萄吗
在生命像水源一样充足
的年代 , 一个测量员
正用投井的方法
测量井的深度
(伴唱 哥哥我的亲哥哥哟)
——我们 , 和
我们的祖先提倡的到底是什么?
1990.7
注:发表在《边缘》第1期
- 江洲儿郎|山东退伍兵倒四次火车支援江西:灾难面前,我们都是江洲儿郎!
- 乳酸菌|为什么乳酸菌对我们的健康很重要?
- st-dolly|瓦尔帕莱索,智利最有名的浪漫壁画之都,却徘徊在危险的边缘纠结后的最终到达体验海景地铁线浪漫的壁画之都精华小巷,让我们走进童话故事
- stdolly|瓦尔帕莱索,智利最有名的浪漫壁画之都,却徘徊在危险的边缘
- 高血压|寿命“短”的人,身上多有“2黑2痛”,若你也是,多吃5物调理
- 戴帽菇娘|“爸,当初你抛妻弃子,就别怪我们不认你”男人悔不当初!
- 内分泌疾病|寿命“短”的人,身上多有“2黑2痛”,若你也是,多吃5物调理
- 心情微语|儿媳看清婆婆真面目,婆婆得病住院,我没有义务我们离婚!
- 廊坊都市报|【创城 我们一起·廊坊有礼 文明健康】传播文明之声 新闻人青少年宫开课
- 心脑血管|给血管“添堵”的真是“垃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