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离石任家沟村:火红的日子过起来


_本文原题:离石任家沟村:火红的日子过起来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离石任家沟村:火红的日子过起来】任家沟移民集中安置区 。 高小明摄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离石任家沟村:火红的日子过起来
本文插图
黄河新闻网吕梁讯(王艳)7月4日 , 吃过晚饭 , 家住离石区信义镇任家沟的村民薛文林跟往常一样来到村文化广场 , 在文化广场上路边的公交停靠点 , 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 , 其乐融融 。
“生活好了 , 心里敞亮了 , 闲下来 , 就想跟老姐妹们聊一聊 。 ”薛文林笑着对采访人员说 , “现在 , 住得安稳 , 看病有医保 , 产业有分红 , 这就是我要的小康生活 。 ”
任家沟村距离石城区26公里 , 包括7个自然村 。 这些村子钻深沟、爬山梁 , 土地贫瘠 , 资源脆弱 , 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 。 再加上交通不便、缺水少电 。 近年来 ,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进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 , 这个昔日的贫困小山村恍如一夜之间成为了“处处是景点、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增收”的美丽乡村 。
农村富不富 , 关键看支部;农村强不强 , 要看领头羊 。 面对支部和党员作用发挥“两不够”的问题 。 2015年 , 驻村工作队在走村入户后心里有了数 , “要强村富民 , 必须以党建为统领 , 抓班子、带队伍、聚人心 。 ”经过多方努力 , 该村积极探索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办法 , 将14名党员分成3个党小组 , 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 , 形成“支部党员+村委委员+农户”的干事群体 , 对村集体实施项目分工负责 , 最大限度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 。 同时 , 积极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制度、村干部考评机制和议事决策程序 , 严格“三会一课”制度 , 实行“三务”公开 , 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 各项工作制度得到有效健全 。 注重阵地建设 , 筹资70万元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 完善了活动阵地 。
农技员指导任家沟村民对籽用西葫芦进行管护 。 高小明摄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离石任家沟村:火红的日子过起来
本文插图
“过去村里有一句顺口溜 , ‘村委会里不见人 , 只剩锁头把大门’ , 现在在村委会办事 , 啥时候都有人 。 ”提起村里的变化 , 村民崔月珍感触最深 。
人心齐了 , 干事的劲头也足了 。 为了扮靓村容村貌 , 任家沟村对6个自然村实施整村移民 , 新建成占地20.8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 共解决了贫困户24户49人和同步搬迁户26户59人的居住问题;新建出村公路8公里、村内循环道路7公里 , 配套完成道路硬化、绿化、排水工程;修建了可容纳120余辆车的大型标准化停车场和游客休闲广场以及游客接待中心 。 同时 , 实施人居环境改善项目 , 修建了18套农家民宿 , 按照晋西民居风貌修缮了13户农户的民居;为满足游客观光采摘需求 , 建成了近千亩现代农业园区 。 另外还配套建设了医疗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标准化篮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
这两年 , 任家沟村确实一天一变化 , 一天一个样 。 不仅仅是村子变美了 , 人也变了 , 变得洋气了 , 变得时尚了 。
“村头上建起了公园 , 也修起了幼儿园 , 城里的娃娃们一到节假日或者寒暑假就会在这里体验农家生活 。 ”薛文林介绍说 , “原来这穷山沟 , 没人来 , 现在可好 , 每天来的游客特别多 。 ”薛文林嘴边的时尚生活还不少 , 村里有了超市 , 也有健身器材 , 一到晚上路灯就亮了起来 , 城里的公交车也通到了家门口 。
“原来垃圾遍地的破烂河滩 , 通过规划设计后 , 把水道收拾好 , 种植了各种花草 , 变成了现在人人都愿意在里面散步的文化生态园 , 同时修建了路两边的护坡石棱 , 护坡上都种植了各种花草 。 ”走在任家沟村整洁的道路上 , 村民胡虎向采访人员讲述着这几年的新变化 。分页标题
路通了、景美了 , 如何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对此 , 任家沟村抓住市场机遇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 , 发展核桃深加工 , 提高核桃附加值;积极发展订单农业 , 和宝源农业公司签订了籽用西葫芦种植收购合同;发展千亩农业产业园和天然恒温贮藏洞等项目 , 项目全部实施后 , 全村经济总产值将达100余万元;实施退耕还林1023亩 , 每亩可增收1500元 。 建成200KW光伏发电项目 , 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 。 实施退耕还林1023亩 , 每亩可增收1500元;积极推进金融扶贫 , 16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可享受分红3500元;发展千亩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 2018年将原集体的荒山荒坡整理出耕地500余亩 。 以土地流转的方式 , 采取“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园区化经营 , 发展现代农业 。
2017年 , 任家沟村整村提前脱贫 , 201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 , 较2015年翻了一番 。 如今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文明富裕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
本网原创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