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疾病|预防近视要提前,三个儿童护眼关键期绝对不要错过!

编辑说
【五官疾病|预防近视要提前,三个儿童护眼关键期绝对不要错过!】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是童年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课 , 因为眼睛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了解世界的窗口 , 通过眼睛我们才能捕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 千万不要因为用眼过度而过早的近视 。
很多朋友可能以为 , 所谓近视不过就是鼻梁上架一副眼镜 。戴眼镜好像是一种生活常态 , 甚至被有些人看成是某种程度的时尚 。真的是这样吗?近视眼的危害真的被大大低估了!近视如果缓慢发展就会变成高度近视 , 而高度近视会导致失明真的不是危言耸听 。
近视度数超过600度(-6.0D)就是
高度近视
近视眼按度数分类 , 可分为低、中、高度近视 。近视度数超过600度(-6.0D)为高度近视 , 高度近视的危害如下:
1.矫正视力低下 。眼睛发生器质性病变 , 视功能受损 , 也就是说戴上眼镜也可能达不到1.0的视力 。
2.并发症 。与正常眼相比 , 高度近视眼发生眼底病变、视网膜裂孔、眼底出血、视网膜脱落、继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的风险也要比正常眼高很多 。
3.易受伤 。高度近视的眼轴很长 , 眼睛的视网膜会变得特别薄 , 运动中眼睛受伤的几率更大 , 进行跳水、蹦极、篮球、拳击这种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要格外慎重 , 应尽量避免 。

五官疾病|预防近视要提前,三个儿童护眼关键期绝对不要错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视网膜就像一张紧贴在眼底的“透明胶布” , 如果眼底组织向后拉伸了 , “胶布”就会变薄 , 风险随之加大 。
编辑说
很多孩子虽然目前还不是近视眼 , 但是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近视眼的后备军 , 因为他好眼睛的“本钱”在不经意间已经被透支了 , 而家长还浑然不觉 。

五官疾病|预防近视要提前,三个儿童护眼关键期绝对不要错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警惕“近视潜伏期”
0~6岁防近视意义重大
为什么防近视必须从娃娃抓起?因为小宝宝的眼球小 , 眼轴短 , 一般都是远视眼 , 而远视才是延缓孩子发生近视的“本钱” 。随着年龄增长 , 小朋友的远视度数会慢慢变小 , 逐渐成为正视眼 。如下表所示:
年龄
远视度数
3~5岁
<200度(+2.00D)
6岁
150度(+1.50D)
7岁
125度(+1.25D)
8岁
100度(+1.00D)
9岁
75度(+0.75D)
10岁
50度(+0.50D)
资料引用自《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11月第28卷第11期《儿童青少年正视化过程监测研究进展》作者:石一宁 孙烨
如果一个小朋友才6岁 , 就只剩下50度远视了 , 那么到了10岁会怎么样呢?早早耗尽远视的“本钱” , 继续透支就会变成近视眼 。
由此可见 , 近视眼从娃娃抓起何等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孩子的成长特点 , 在不同阶段抓住相应的护眼机会 , 由此达成可预期的三大目标:
不近视!
迟近视!
低近视!
不近视:幼儿园是预防近视的关键期 。这阶段要重点保护“远视储备” , 为小学阶段预防近视争取更大的空间 。同时 , 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 , 也必将受益终身 。
迟近视:其次 , 小学生保护视力有良好的条件 , 在小学阶段争取不要发生近视 。这个关口度过去了 , 到中学阶段 , 眼球可塑性会变小 , 发生近视的风险也随之变小 。
低近视:再次 , 中学阶段如果发生了近视 , 要采用合适的矫治方案 , 控制近视度数加深 , 阻止其成为高度近视 。
引导孩子正确用眼
做到“3个1”和“3个20”
引导孩子不要在走路时、吃饭时、卧床时 , 在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或使用电子产品 , 引导并随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读写姿势 。分页标题
以下这些基本习惯 , 一旦形成 , 终身受益 , 越早培养越好:
1.晚上读书写字 , 要保持整个房间有足够的亮度 。
2.坐姿做到“3个1”:坐姿要端正 , 笔尖离指尖3.3厘米(1寸) , 胸部离桌子6~7厘米(1拳) , 书本离眼睛33厘米(1尺) 。
3.用眼做到“3个20”:持续视物20分钟应休息一下 , 休息时先眨眼20秒 , 而后看6米(20英尺)外的物体或远方 。
下图为有益于视力健康的用眼行为方式 , 家长应尽早协助小朋友养成好的习惯 。
孩子应该选什么样的眼镜?
孩子选择眼镜 , 主要把握几个原则:
1.给孩子选眼镜 , 首先要尽量让孩子参与选择 , 他才能喜欢佩戴 。
2.眼镜架的尺寸大小 , 要根据瞳孔距离来匹配 , 大小要适中 。医生会准确测量瞳距 , 根据瞳距的大小来推荐眼镜架的规格范围 。
3.近视度数较高者 , 可选择超薄、非球面镜片 , 佩戴舒适性更好 。
4.对于近视度数发展较快的孩子 , 建议征求医生的意见 , 可以尝试选择“功能性镜片” , 主要是多焦点镜片或视网膜周边离焦设计的镜片 。这种产品对部分孩子可能有一定的防控作用 , 但必须通过进一步检查 , 确定眼睛条件适合才可以考虑 。同时要遵医嘱进行跟踪复查 , 必要时要对方案进行及时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