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智瑶(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 , 山西永济人 , 姬姓 , 智氏 。又称荀瑶、知瑶、知伯瑶 , 谥号“襄子” , 因此后人又称其为“智襄子” 。
智瑶典型的高富帅 , 文武双全 , 口才好 , 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 , 那就是“不仁” , 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智瑶的刻画 , 我们耳熟能详 。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资治通鉴》中记载:美鬓长大则贤 , 射御足力则贤 , 伎艺毕给则贤 , 巧文辩慧则贤 , 强毅果敢则贤 , 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 , 而以不仁行之 , 其谁能待之?
司马光说智瑶“不仁”是才胜德 , 最后导致失败 。但是我们不能站在万丈高处去看待历史 。一但我们降落地面 , 也许会发现“不仁”才是智瑶得以求存的优势 。别人能看到的 , 难道智宣子看不到吗?也许智宣子的选择才更符合历史现实
智宣子是智瑶的父亲 , 也是当时当时晋国贵族智家的掌门人 , 他一心想要立智瑶为继承人 , 但是遭到了同宗智果的反对 , 智果指出智瑶作为继承人的话 , 智家将会因为智瑶的“不仁”而遭至灭亡 。《资治通鉴》叙述:“若果立瑶也 , 智宗必灭 。”弗听 。
在面对智果提出的对智瑶的看法时 , 智宣子却完全不当一回事 , 按理说既然智宵是嫡长子 , 是合法的继承人选 。而且性格上 , 才能上又找不出大的纰漏 , 那为什么智宣子还是坚持己见选择智瑶呢?
正所谓不在其位 , 不谋其政 。智果没有站在智宣子的位置上 , 他想问题的角度和智宣子有所出入还是可以理解的 。智宣子作为一家之主 , 压在他身上的唯一担子就是光宗耀祖 , 就是挤破脑袋也要把家族发展壮大 。
智宣子心里很清楚此一时彼一时 , 如果是在和平年代 , 智宵可以是最好的人选 。但是现在时势不允许他选择智宵 。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 烽烟四起群雄逐鹿的战国:想用善良换来别人的善待 , 没门!
战国时期 , 想要用自己的善良换回来善待 , 门都没有 。善良往往换回来一事无成或者败走他乡 , 能换回来的只有无情的一句:人海十万里 , 没人善待你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远的就不说了 , 近的就有范氏和中行氏的失败就摆在眼前 。这两家论实力的话 , 不在智家之下 , 但是最后也被馋食了 , 渣渣都不留 , 多么现实 , 多么残酷 , 令人后背发凉 。
烽烟四起的战国不讲究人不犯我 , 我不犯人 。而是随时都对别人虎视眈眈 , 时刻上演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戏法 。
如果智瑶是满怀仁爱之心的族长 , 江湖险恶的权力斗争会毫不犹豫的将他一脚踢出局外 , 也许还没出道就早已身死族灭了 。
人的善良 , 大度和宽容 , 有时候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别人的变本加厉 。有点脾气 , 才比较适合在群雄逐鹿的当下找回自己的价值、尊严和存在感 。人善被人欺 , 马善被人骑 。善良过了头不止缺心眼还让人觉得你软弱好欺 。
我想这些是智宣子最不想看到的 , 故他即使违背大多数人的意愿 , 也要不顾礼法选择比较有能力实现抱负的智瑶 。智瑶嚣张一点那又怎样 , 那是他的底气 。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战国是丛林法则的年代:吃掉你和你犯不犯错无关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 。现实是资源有限 , 往往只有强者居多 。分页标题
话说当年引起晋国内乱的是这么一个故事:赵简子修筑晋阳城 , 但当时那里还是鸟不拉屎的山旮旯 , 人烟稀少 。于是赵简子想起把自己战利品卫国那500户卫国老百姓迁移过去 , 他便和邯郸城的邯郸午商量让他把人质还回来 。
本来邯郸午答应得好好的 , 结果一转身就翻脸了 。赵简子气不过就处死了邯郸午 。邯郸午本来叫赵午和赵简子是同宗 , 但是后来脱离了赵家宗族改叫邯郸午 。也许在赵简子看来自己处死赵午只是家事 。
但是别人不是这么想,其他几大家族早就看你赵家不顺眼了 , 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这次正好找准机会灭灭你的威风 , 于是中行家和范家联手起来攻打赵家 , 赵家险些灭族 。
这时候晋国的其他几大家族魏韩智出场了 , 这几家也并不喜欢赵简子 , 只是如果赵简子被灭 , 中行家和范家做大后估计也不会有自己好果子吃 , 更何况其中魏韩两家还和他们有过节 。于是他们抬出了晋国君主进行“拨乱反正” , 将范家和中行家赶出了晋国 。最后瓜分了他们的土地 。
为了争权夺利 ,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皆可成为攻打你的理由 。赵家 , 范家 , 中行家谁犯了错谁没有犯错 , 谁来定夺谁对谁错?答案显然是:谁强势谁说了算呗 。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什么说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 , 秦始皇是成功的智瑶?
1.手段相同 , 结果不相通
智瑶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严 , 一上位就请战齐国 , 还接连两次战胜齐国 , 震慑住了对手 , 也震慑住了晋国其他家族 。
威慑力有了 , 羽翼未丰的时候不适合与强国硬碰 。但是智瑶那里满足于此 , 于是他要扩张智家的领地 , 智家跟赵魏韩三家相邻 , 还跟其他国家秦国、郑国、卫国厹繇(音求由)相连 。要扩张必须从这几个国家入手 。
但是厹繇国与外界道路不相通 , 智瑶想出妙计:送钟给厹繇 , 要知道当时这个可是高逼格待遇了 , 厹繇小国能得到这么大的甜头 , 屁颠屁颠自己修路要将钟运回国家 , 结果胡萝卜到了大棒也来了 。厹繇就这么无辜的被灭了 。
你可以说智瑶奸诈 , 但是战场上兵不厌诈 。
洋洋得意的智瑶 , 暂时还不能动韩赵魏三家 , 便偶尔戏弄三家掌门人以示自己的威严 。恐惧是人最大的痛点 , 智瑶就是狠狠抓住这点 , 时不时往对方的痛点上撒把盐 。
他有智慧有能力 , 他贪婪 , 他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 他惯用的手段无非就是制造恐惧 , 大棒加胡萝卜 , 然后得寸进尺 。只可惜功败垂成 。
秦始皇选择先从韩国入手因为韩国是七国中最小的 , 接着趁赵国闹饥荒灭掉赵 , 秦军包围了魏都大梁 , 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大梁城坏 , 魏亡 。秦始皇远交近攻 , 重金收买齐丞相后胜麻痹齐国 。
同样贪婪 , 同样勇武 , 同样是制造恐惧 , 大棒加胡萝卜 , 然后得寸进尺的手段 , 而秦始皇最终胜利了 。智瑶和秦始皇那个仁哪个不仁?最后结果却是一胜一败 。智瑶失败简单的归因“不仁”是否不太妥当?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战场上发飘 , 油盐不进口无遮拦乃大忌
赢齐国灭厹繇等战绩 , 使智瑶在宗族的威望不断壮大 , 膨胀的智瑶借着自己的淫威开口向其他三家索要领地说是:要献给失势的晋国君主 , 以恢复君主的威严 。韩家给了 , 魏家也给了 , 但是赵家不吃智瑶那套 , 公然反对 。
然后是智瑶率领其他两家围攻赵家晋阳城 , 兵力强攻不破换水攻 , 眼看着就要成功了 , 结果智瑶却在两位盟友小弟面前上演一出戏码说:我如今才知道水有灭国的力量呀 。魏韩两家心里一阵咯噔泛起 , 脸色死灰死灰 , 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如果智瑶复制这一经验 , 魏家的重要城池安邑 , 韩家的重要城池平阳那可抵挡不住呀 。分页标题
智家谋士絺(chī)疵将一切尽收眼底 , 还及时提醒智瑶要做好提防 , 也许是胜利冲昏了头脑也许是智瑶太过自负 , 以为自己始终能掌控全局 , 你杀鸡也就算了 , 还把自己儆猴的意图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最终导致了自己失败的局面 。
智瑶的失败不是必然的 , 如果他稍微谨慎一点 , 胜利唾手可得 。从中看来他的失败与所谓的“不仁”根本毫不搭边 , 那么司马光为何如此归结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智瑶看法的取舍与局限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司马光是一个政治家 , 他写的史书《资治通鉴》中心主旨是资治 , 是以儒家的身份来劝导后世统治者要修身治国平天下 , 当然得找出其中的教育意义来才行 。他不可能说智瑶的失败只是一个偶然性的错误 , 毕竟以儒家的观点看来 , 智瑶强取豪夺 , 不施仁爱 , 盛气凌人这是事实 。
司马光只是说出了一组精心选择的事实 , 以便发表自己的“臣光曰”而已 , 因为更多的信息不利于他论证自己的观点 , 甚至会冲淡他自己的中心思想 。
真相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 ,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一小片是完整的真相 。我看到的也许和你看到也许并不一样 , 但这不妨碍各自观点的发表 。结语:
智瑶“不仁” , 秦始皇何曾“仁”了 。历史的成与败自有他的意义 , 我们读历史不能以一件事的成败的论大道理 , 也许这只是一个偶然 。
【君王皇帝|智瑶是失败的秦始皇司马光将其失败归因“才胜德”未免有失偏颇】正如塔拉·韦斯特弗说的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 , 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 。接受教育 , 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 。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 , 同理心的深化 , 视野的开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