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聚珍文化|栈养:善乎?恶乎?


_本文原题:栈养:善乎?恶乎?
人类与野生动物本可以井水不犯河水 , 相安无事地共栖于同一个地球 。 可食欲的膨胀、物欲的贪婪 , 驱使人类一步步侵占野生动物的地盘、残害野生动物的生命 , 已然露出人性恶的一面 。 “人类需要大自然 , 大自然不需要人类 。 ”野生动物参与了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 , 人类岂可肆意生杀予夺?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栈养:善乎?恶乎?
本文插图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栈养:善乎?恶乎?
本文插图
涮羊肉是北京老字号东来顺的著名美食 , 其羊肉肥而不油 , 瘦而不柴 , 一涮即熟 , 不膻不腻 。 据说是因为羊特殊 , 都来自内蒙古草原 , 那里水甜草嫩 , 自然肉质鲜美 。 但汪曾祺回忆当年在张家口 , 当地人称 , 东来顺用的羊是从他们坝上赶下去的 。 坝上和内蒙古临界 , 想必羊也是一样的 。
以前交通不便 , 羊不用车运 , 而是放羊 , 赶着去 , 行程好几百里 。 如此长途跋涉 , 羊疲累膘 , 影响肉质 , 故要zhàn几天再杀才好 。 起初汪曾祺闻音猜字 , 以为zhàn就是“站” , 顾名思义 , 是让羊站着不动 , 喂几天 。 后来读书 , 看到北宋笔记小说《清异录》里的两则资料 , 才知道其实是“栈” , 即圈内饲养的意思 。 书里谈及皇宫内做御膳 , 用“消熊”“栈鹿”为馅儿 , 做成肉包子 , 皇上极爱吃 。 “消熊”即熊之极肥者;“栈鹿”即倍料精养之鹿 。 又谈及一道奇怪饮品 , “用鸡酥、栈羊筒子髓置醇酒中 , 暖消而后饮” , 这鸡酥大约是鸡肉松一类 , 栈羊筒子髓当是肥羊筒骨骨髓 。 这两样掺在酒里热饮 , 不知是什么滋味 , 听着可怪腻的 , 不知怎么个消受法儿 。
“栈”本指养牲口的木棚或栅栏 , 故“栈羊”即圈内饲养的肥羊 。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 , 郓哥跟武大郎开玩笑说他胖了 , 要到他家里去籴些麦稃(麸) , 武大回答:我屋里又不养鹅鸭 , 哪里有这麦麸?郓哥就笑道:你说没麦麸 , 怎么“栈”得这么肥 , 可以煮了吃了 。 这样看 , 很多俗语方言里是保留着很多古音古意的 , 也都是“活”词 , 有着很丰富的表现力 。 比如你到河北、山东一带问路 , 当地人指路说:“你lǚ着这条路走 , 前面不远就到了 。 ”这lǚ大概就是“履”字 , 本义是践踩、走过的意思 , 现在主要用在“履历”“履职”这样的双音节词里面 。 但还有一个lǚ字 , 即“捋” , 也很好用 , 本义是用手指顺着抹过去 , 使物顺溜或干净 , 比如捋胡须 。 但如果说要把一件乱糟糟的事情搞清楚 , 这个词也很好用 , 北方常见 , 如:“你别急 , 这事儿前后到底怎么回事 , 你好好捋一下 。 ”这就比“你好好想一下”“你仔细梳理一下”形象生动得多了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栈养:善乎?恶乎?
本文插图
山羊石刻
汪曾祺提及的《清异录》是五代至北宋人陶穀(903—970)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 陶穀字秀实 , 陕西人 , 本姓唐 , 因避后晋高祖讳而改姓陶 。 这部书保存了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很多重要史料 , 书中一半左右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 , 价值非同一般 。 该书借鉴类书的形式 , 分天文、地理、草、木、蔬、药、居室、衣服、鬼、神、妖等三十七门 , 每门若干条 , 共六百六十一条 。 从内容看 , 主要是记载唐五代时各类新奇名称 , 每一名称列为一条 , 释其来历 。 其中有关饮食、烹饪方面的材料非常丰富 , 约占三分之一 。 李益民曾将这些内容点校注释 , 作为《中国烹饪古籍丛刊》之一出版 。 上文谈到的肥熊栈鹿肉 , 见“玉尖面”条;鸡酥羊骨髓酒 , 见“丑未觞”条 。 两个名字现在听起来都挺稀罕的 。 “玉尖面”是因为把肉包子包成尖馒头状而得名 。 “丑未觞”得名就有点复杂 , 丑、未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 , “觞”是古代饮酒器 , 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 , 两侧有半月形双耳 , 便于把握 。 旧时用天干地支记年月 , “丑未觞”大概是指要在特定的年份饮用的酒吧 。分页标题
史料的编纂、整理和流布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形成、延续有着重要影响 。 中国自商周就形成了成熟的史官文化 , 君王言行、典章制度、八方风俗一一记录在册 , 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大量文化人投入其中 。 饮食虽小道 , 却展示着地方民情风物 , 又事关民生和个人体验 , 确是值得记录的 。
陆地食材 , “栈”羊“栈”鹿 , 养养再吃 , 是为了肉质更肥美 。 水中食材也有一些要养养再吃的 , 比如花蛤 。 花蛤又称文蛤 , 因贝壳表面有红、褐、黑等色花纹而得名 。 花蛤壳薄肉厚 , 也可算贝类中的珍品 , 但在海边 , 这却是极家常的海味 , 加葱姜或辣椒爆炒 , 或者和萝卜、冬瓜炖汤 , 或是炖丝瓜 , 都很受欢迎 。 花蛤一般长在海边沙泥里 , 用斧足挖穴而居 。 涨潮时升至滩面 , 伸出水管(俗称舌头)呼吸、摄食和排泄;落潮后或遇到外界刺激 , 就紧闭双壳或伸缩斧足 , 退回穴底 , 因此 , 刚抓上来的花蛤多含着沙子 , 要放入清水养上一天半晌 , 待吐尽沙子再烹煮 。
海边市场里 , 挑选花蛤是件有趣的事儿 。 花蛤养在寸把深的水槽中 , 关着壳子的 , 要么是活的 , 正警惕着 , 要么已死了 , 故一般要挑吐“舌头”的 , 但花蛤死了也会如此 , 所以还要捡那负隅顽抗的 , 一碰它 , 呲出一道小小的水柱 , 就对了 。 手挑挑拣拣 , 水柱此起彼伏 , 安静又热闹 。
很多地方还有吃昆虫的习俗 , 多用烹炸的方法 。 烹炸前 , 也有些处理的办法 , 姑且也名之为“栈养” , 比如“知了猴” 。 “知了猴”是蝉的若虫 。 蝉把卵产在地下 , 化了若虫 , 钻入地底 , 挖洞度过两三年 , 或许更长一段时间 , 其间吸食树根汁液 , 慢慢长大 , 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 , 凭着生存本能找到附近一棵树爬上去 , 抓挂在树干树枝上蜕壳 , 此时若猴子般攀附于树干上 , 故被称作“知了猴” 。 等蜕了壳 , 就变成带翅的知了 , 可在树间自由地飞了 。 知了猴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 , 爬出地面时肥胖多肉 , 此时捉来吃 , 很富有营养 。 但知了猴是昆虫 , 吸食草根树根汁液长大 , 腹内多有苦水 , 所以食前大都要“养一养” 。 养的办法是将其放入淡盐水中 , 促使其吐出苦水 。 一宿后 , 再洗净控水过油 , 炸至外表酥脆 , 撒盐或椒盐 , 就是一道民间的名菜 , 名曰油炸金蝉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栈养:善乎?恶乎?】早期人们捉知了猴 , 都是傍晚打着手电 , 一棵树一棵树挨着去找 。 知了猴钻出地面也就集中在初夏的几天 , 所以 , 人们收获所得 , 大都只够打打牙祭 , 解解馋罢 。 大多数知了猴都能漏网 , 完成蜕壳使命 。 但近几年 , 知了猴论只卖 , 便有人想出奇法来 。 他们在树干下方一米处用透明胶带缠裹一圈 , 胶面朝外 , 知了猴一旦攀爬上去 , 前足触上即动弹不得 。 天亮以后 , 挨个树干捡拾即可 , 此种方法 , 收获甚多 。 然而 , 由于金蝉幼虫在地下存活5—12年左右才能破土而出 , 如此疯狂抓捕 , 竭泽而渔 , 导致金蝉数量急剧下降 , 在某些地区 , 夏天已经听不到蝉声了 , 金蝉正面临着生存危机 , 甚至有绝迹的可能 。
中国人自古就和食物匮乏做抗争 , 在开发食材方面绞尽脑汁 。 现如今 , 人们大都吃穿不愁 , 嗜好某些吃食 , 不过是食欲的膨胀、物欲的贪婪而已 , 已然露出人性恶的一面 , 所以 , 这种吃法 , 还是销声匿迹的好 。
(选自郗文倩著《食色里的传统》 , 中华书局2018年10月出版 。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 , 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 。 )
《食色里的传统》
著者:郗文倩
中华书局 2018年10月出版
定价:36元
页数:326
饮食男女 , 人之大欲存焉 , 一言以蔽之曰“食色” 。 本书从古人日常生活出发 , 细说饮食、服饰、行旅、草木、节令、百戏等主题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一滴水里见出大千世界 , 古人的天人关系、时空想象、宗教信仰、伦理道德、思维惯性、治国理念、养生观念、时令民俗、审美风尚、娱乐休闲等尽在其中 。 文笔清新自然 , 结尾有余不尽 , “可信”与“可爱”兼而有之 。分页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