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新闻网|小城五景记(上)-北纬网(雅安新闻网)
_本文原题:小城五景记(上)-北纬网(雅安新闻网)
本文插图
打铁街上仅存的一家铁匠铺 罗光永 摄影
杨青/文
每个人的记忆都有模糊的时候 , 你越抽丝剥茧 , 想弄得一清二楚 , 其结果往往一塌糊涂 。 在县城住了多年 , 现在离开它 , 隔了一层薄薄的时空 , 记忆却像一湖静水 , 骤然澄澈了 。
老家叫荥经县 , 名字经常被人念错 , 会将“荥”字念作“Xing” , 荥阳的荥 。 秦末汉初 , 刘邦项羽争天下 , 两人打累了 , 曾以鸿沟为界 , 划定地盘 。 鸿沟在哪儿?就在荥阳 。
但在这里 , “荥”字得念“Ying” 。 荥经之名是明代就有的 , 但在明代之前的战国时期 , 就以“严道”的大名屹立在广袤的川西 。
川西人的性格 , 掺着任性与洒脱 。 直接的佐证是 , 解放前本地多袍哥 , 他们有句口头禅“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 意思是“你得耿直 , 关键时刻你不能掉链子 , 要撑住场子” 。
但在平常日子里 , 却没那么多惊天动地 。 人们要生活 , 生活需要一个空间 , 而这个空间就是县城 。
打铁街
打铁街是个绰号 。
【雅安新闻网|小城五景记(上)-北纬网(雅安新闻网)】就如人一样 , 从小到大 , 难免会被各种绰号包围 。 只不过 , 有的绰号属恶作剧 , 叫来令人厌烦 , 有的绰号则带着赞美 , 让人喜欢 。 打铁街这绰号 , 应属于后者 。
打铁街在荥经县城西面 , 现在的路标上 , 这里属人民路西一段 。 但如此费事的叫一条街 , 不符合荥经人爽利的个性 , 即便时事迁移 , 人们也依旧称这里为打铁街 。
民国时 , 小县处在茶马古道要冲上 , 一段时期内 , 政府又大张旗鼓搞公路建设 , 不少铁制品用量激增 。 一来二去 , 街上竟冒出多家铁匠铺子 , 叮叮当当的打铁业 , 也成了整条街的产业支柱 。
兴盛的反义词 , 必然是衰败 , 打铁街的诸多铁匠铺就相继衰败了 。 如今 , 铁匠这个词 , 几乎被冷藏 , 在商品化社会中 , 人们也不再需要铁匠 。 作家莫言有篇小说叫《月光斩》 , 里面有个神奇的故事——某个铁匠家庭 , 父子三人为打制一把旷世宝刀而先后殒命 , 结果令人唏嘘 , 故事更让人称奇 。
我见过不少铁匠 , 但从没见他们打过什么宝刀 , 刀倒是有 , 只不过是镰刀 , 是菜刀 。 在打铁街 , 如今只有街西头还仅存一家铁匠铺 。 主人姓朱 , 人称朱铁匠 。 朱铁匠打铁 , 他故去的爹也打铁 , 到他儿子这代 , 依旧打铁 。 三代人 , 在近百年的时间内 , 守着一方炉火 , 叮当作响 。
中国人的审美意趣 , 向来追求冲淡平和 , 萧瑟淡远 。 一身腱子肉的铁匠 , 挥汗如雨的打铁画面 , 是不能引起人们关注的 。 历史上 , 魏晋名士嵇康曾做过铁匠 , 但他也没有坚持下去 。 世人说到铁匠 , 也只说这是世间三大最苦职业之一 。 长久以来 , 铁匠躲在一个角落里 , 为铁器时代做着贡献 , 为冷兵器的历史奉献汗水 。 他们能见诸史册者 , 却唯有欧冶子、干将等寥寥数人 。
打铁街的铁匠铺 , 靠父子二人支撑 。 儿子四十五六 , 是个黝黑的中年汉子 , 打铁的活计他全包圆 。 老子七十开外 , 打铁早没了气力 , 但嘴巧、面善 , 最适合去市集卖刀 。 每日清晨 , 风箱一拉 , 火苗窜出 , “铛铛铛”的打铁声就会准时响起 。 选铁、下料、抽刚、开钢口、加刚、磨刀……十几道工序 , 上万次捶打 , 一千多度的高温 , 只为一把菜刀的横空出世 。
本文插图
打铁街
铁匠铺的吵闹 , 衬托着打铁街的静谧 。分页标题
如今 , 这里应算是一条“老人街”了 , 年轻人远走高飞 , 只剩一堆花甲耄耋 , 顶着懒懒的暖阳混日子 。 老朱铁匠还在忙 , 他骑一辆旧三轮 , 载一车寒光闪闪的菜刀 , 数十载里风雨无阻 , 往来于铁匠铺与集市间 。
有人问:“您老这么大年纪 , 还忙咧?”
老朱铁匠答:“没法子 , 要干饭嘛 。 ”
老朱铁匠健谈爽朗 , 打了一辈子铁 , 阅刀无数 , 经他手锻造的菜刀 , 数不胜数 。 有一回经过打铁街 , 我问他:“手艺传不传?”
他冷冷一笑 , 啐口痰 , 说:“传 , 传个屁 , 儿子也奔五的人了 , 孙子去打工了 。 ”
再问炉火旁那中年汉子 , 他抬头笑笑 , 便只顾埋头敲打 , 叮当声声 , 嘴巴严严的 , 像是有心事 , 又像是太专注了 。
打铁街上 , 还有剃刀匠、修鞋匠、石匠等 , 一人一个故事 , 一人也像一本书 。 对于他们 , 你要么一页不翻 , 翻开 , 就被迷住了 。
姜院子内的木雕门窗
姜院子
在荥经县城 , 姜院子的名气能和县医院、电影院等齐名 。 不少人眼中 , 姜院子是个大杂院 , 于我来说 , 姜院子却是个神秘地带 。
少年求学时 , 小学学校离姜院子仅百米之遥 , 每日上下学 , 这里是必经地 。 年少无知 , 喜好游戏玩闹 , 往姜院子一钻 , 偌大的院落 , 就化为捉迷藏的乐园 。 有次 , 一名同学拿了根半米长的钢棒 , 威风凛凛 , 好不吓人 。 谁料 , 没过多久 , 竟被老师捉住 。 一番逼问后 , 同学急了 , 眼里憋泪 , 只说是姜院子拾的 , 再无多话 。 老师听后 , 大怒 , 并告诫全班同学 , 不许再去姜院子游戏 。
我至今认为 , 这位同学说了谎 。 在我印象里 , 姜院子哪来的钢棒器械 。 这里住的 , 也都是正经人 , 且是上了年岁的老人 。 即便钢棒是在姜院子得到 , 但这又与大院何干?老师的禁令 , 只会促使我更为好奇 。
年岁逐增 , 姜院子在我心中的形象也从破败大杂院中突围 , 摇身一变 , 成了地方文化的见证 , 边茶贸易的注脚 。 姜院子是明清古建 , 占地近两千平方米 , 房屋数十间 , 人口鼎盛时过百 。 这大院的主人 , 以制作边茶起家 , 并凭着一条雅安通往藏区的茶路 , 奠定了一方巨富的实力 。
解放前 , 姜院子的光彩已然暗淡 , 解放后 , 这里更成了一众百姓杂居的场所 。 庆幸的是 , 姜家的故事没有湮没 , 这里还住着一位姜家后人 , 名叫姜琳 , 他年近九旬 , 却耳聪目明 , 谈及家族往事 , 至今仍如数家珍 。
无事时 , 姜琳会在院子里晒太阳 , 懒懒地坐着 , 抬头看看蓝天 , 再低头瞅瞅周遭的房舍 。 房舍里 , 有清代的木雕门窗 , 天井里 , 有石头刻成的俊俏奔马 。 一阵迷糊后 , 姜琳困了 , 在梦里 , 他似乎回到了八十年前 , 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 , 姜家仍是县内首富 , 每日制茶、贩茶的工人在前院进进出出 , 一股清澈的茶香甘冽悠远 , 至今回荡在他的心头 。
本文插图
姜家后人
许多年前 , 一条艰辛漫长的茶路穿城而过 , 在这条路上 , 有一个闪光的亮点 , 就是姜家大院 , 人们也称为姜院子 。 在这僻远的县城 , 姜家曾是这里的明星 , 姜琳也是这个明星家庭的小少爷 。 他们富甲一方 , 出手阔绰 。 他们制作的茶砖成为民族间交流的纽带 , 并让藏区同胞每日不离 , 为之倾倒 。
即便是现在 , 姜院子仍是荥经县城的重要地标 。 这不仅因它传奇的过往 , 也源于它有着庞大的体量 。 在曾经逼仄的县城内 , 一个老旧院落 , 竟能占据如此大的空间 , 这是不简单的 。 也因姜院子的宽阔敞亮 , 这里还成了我辈少年时的常去之地 。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姜家“裕兴号”旧址
那时的我们 , 天真烂漫 , 看到姜院子里悬挂的牌匾 , 常会心生好奇 , 什么“裕国兴家” , 什么“光绪丁丑年” , 这些辞藻一个也不知 , 半个也不解 。 二十年过去了 , 孩童虽长大成人 , 但姜院子三个字 , 却牵引着我对故乡的无尽想象 。
- 中国旅游新闻网|探索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首批先行者
- 中国旅游新闻网|木鸟民宿发布《2020暑期民宿消费趋势报告》:用户最爱看海 跨省游增长明显
- 中国旅游新闻网|种草预订一站搞定,花筑民宿酒店联合小红书平台打通交易闭环
- 中国旅游新闻网|加码暑促 同程旅行将推出88元畅游卡
- 山东卫生新闻网|平度市人民医院 | 三维重建技术精准助力肺部微创手术
- 心底的小城|河南一处古建筑,已有近千年历史,是首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 心底的小城|山东的古建筑,有“中国民间故宫”美誉,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哈尔滨新闻网|全免费,不花钱|早晨8:30,道里人来抢
- 哈尔滨新闻网|这里有片五色百合“花海”
- 佛山新闻网|佛山地标建筑“拍了拍”你 | 大美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