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必过度解读成年人独居现象


【单身|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必过度解读成年人独居现象】_本文原题:尊重他们的选择 , 不必过度解读成年人独居现象
7月10日 , 据央视网报道 , 民政部的数据显示 , 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 , 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 , 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人 。
其实 , 这条新闻并不新 , 对既往新闻进行检索便可发现 , 同样的新闻2019年就已经为社会所热议 。 只不过 , 彼时以“中国有超过2亿单身成年人”为话题 , 此时则变成了以“2021年我国独居成年人接近1亿”为话题 。 同样的新闻 , 不同的话题 , 引发了同等量级的热议 。 若将社交媒体使用人群分布、议题热议程度和话题参与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 不难发现三者具有强烈的相关性 。 这或许也表明 , 青年人越来越成为单身成年人和独居成年人中的主要群体 , 而单身和独居则在某种程度上戳中了这部分群体的心理敏感点 。

单身|尊重他们的选择,不必过度解读成年人独居现象
本文插图
青年人单身或独居的状态与当下社会流动的特点不无关系 。 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普及进程一同成长、受互联网信息影响的年轻一代 , 在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上较前辈们已经有很大不同 , 无论是留守北上广还是奔赴新一线 , 都折射出当下以城市发展水平为考量的社会流动形式 。 这种流动跨区域 , 带有由熟悉向陌生的环境转换 , 具体到个人身上 , 形成了青年人城市生活“单身”和“独居”的特点 。 在大中城市不断出台政策“抢人”“留人”的背景下 ,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 , 独居成年人里的青年人仍将占据相当的比例 。
传统眼光或许会根据“独居”和“单身”这样的关键词对这类年轻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打上孤独的标签 。 孤单的确是独居或单身的一种状态 , 但值得一提的是 , 这一标签不应成为解读青年人单身或独居的唯一答案 , 还应该看到其“享受独居”的一面 。 例如 , 本次话题发酵后 , 有网友表示“享受下班后自己独处的时光 , 安安静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网友认为“独居自由惯了 , 想吃吃想喝喝” 。 因此 , 将独居或单身的状态解读为由时而孤独、有时享受共同交织的一种适应性心理或许更为准确 。
这一群体人数的增多直接带火了新的经济概念:“单身经济” , 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 , 等等 。 结合上述心理 , 分析单身经济的消费特点 , 或许可以概括为重抚慰性和重实用性两个特点 。 用重抚慰性的消费方式缓解孤独 , 例如 , 一个人听一场演唱会以情绪释放排解心理孤独 , 以人群聚集缓解社交孤独;用重实用性的消费方式享受独处 , 例如 , 一个人吃饭既不用等待他人的时间 , 又能够快速满足自身当下的需要 。 据央视网报道 , 一人食餐厅正在兴起 , 而某电商平台上 , 一斤的大米和小瓶装的酒这样一人食商品的销售量同比增长了30% 。
青年人单身或独居现象反映了特殊的时代景观 , 作为时代发展的一个侧面 , 不应对其做价值观上的过度解读 , 但需要看到这部分群体独特的心理状态 , 以及单身经济在应对这部分群体心理需求、实用需求上所承担的功能 , 在此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