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1965年 , 一部《东江之水越山来》的纪录片 , 竟然创下当年中西影片的最高卖座纪录 。它是港的电影史上 , 第一部票房收入过百万的纪录片 , 也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经典纪录片之一 。一部“纪录片”而已 , 为何能创下如此高的记录?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1963年 , 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 。从古至今 , 干旱带给人民的危害都是异常严峻的 , 严重到什么地步?当时的市民按照规定 , 每4天只获供水1次 , 人民洗漱成了问题 , 所有的水 , 仅能保证人们有口喝的罢了 。很快 , 因为没有水清洁卫生、没有水饮用 , 人民纷纷生病而死 , 几百万人都陷入了异常困难的困境 。不过 , 其中却有20多万人口逃离家园 , 面对在港同胞食用淡水难的问题 , 国内有关部门决定:实施东深供水工程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东深供水工程是什么?也就是东江——深圳供水的工程 。这两地的距离 , 在纸上随便画画 , 看起来非常简单 , 但是真正的靠人力物力去实施 , 工程量却非常困难 。其中有一个最大的难点——让东江水实现倒流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条件下 , 如何做到这一点?当时的专家和工程师在一起日夜讨论 , 进行严格的实验之后 , 开始在83公里的河道上建8个抽水站、6个拦河大坝 , 使东江水逐级提高到46公尺 , 从而越山汇入深圳水库 , 最终入港 。如此庞大的工程 , 哪怕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 恐怕都要费上一些时日 , 更何况在那个落后的时期?然而 , 在港同胞处在困境之中 , 他们急需水源 , 领导者决定:全线展开施工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964年 , 工程全线展开施工 。一开始的计划很完美:“工程从东莞县桥头公社引东江水 , 利用石马河道 , 经八级抽水站提高水位46米 , 紧接着注入雁田水库 。然后开挖3公里渠道 , 把水注入深圳水库 , 供水到港 , 全程83公里 。”然而 , 真正实施起来后 , 在塘厦 , 也就是八级抽水站其中的一个 , 就遇到了很严峻的问题——工程量太大 , 工期进展缓慢 , 尽管工人们已经日夜加班 , 可在港的同胞等不得 , 为此 , 工程指挥部的工人越来越多 , 有些甚至是主动前来帮忙的“志愿者” , 在1万多人的共同奋战下 , 供水工程终于于1965年1月建成了 , 仅仅一年的时间 , 他们就解决了水荒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回顾这段施工的过程 ,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 都感到非常震惊——工程太迅速了 。其实 , 在那个危难的关头 , 人们齐心协力的上阵 , 已经不是靠着指挥工作了 , 而是靠着对同胞的同情 , 靠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 每个施工者都尽全力去做 , 工程才能够进展得如此迅速 。
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完成后 , 港地果然不再缺水 , 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之后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为满足港、深等地的用水要求 , 工程又先后进行了3次扩建和1次改造 , 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时至今日 , 在港人民饮用的淡水 , 仍有大部分依靠东深供水工程供给 。分页标题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时的罗导演也在被这个工程量震撼着 , 他带领着只有五个人的摄制队 , 奔走多个工地 , 进行拍摄 。从早期利用运水船输水 , 到后来输水工程完工的剪彩 , 都被他摄入 , 在1965年3月正式供水港地的那天 , 影片也同步上映 , 刚经历过水荒的港人 , 终于有水可喝 , 亦可目睹东江之水 , 如何越山而来 。

|纪录片《东江之水越山来》,放映时万人空巷,为何能创下票房高峰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这片纪录片 , 用真实的手法拍摄 , 令人看了之后 , 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这样真实的纪录片 , 怎能不让人心之动容呢?也许 , 这正是该纪录片成功的关键之处吧 。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 , 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