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从未谋面的描摹:张恨水与丁玲
_本文原题:从未谋面的描摹:张恨水与丁玲
编者按:现代著名“报人作家”张恨水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 。 他一生创作成果颇丰 , 与现代作家之间往来无数 , 深度挖掘这期间的史料 , 有利于丰富作家研究 。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谢家顺教授在编撰《张恨水年谱》时将整理但未收录的部分珍贵文学史料进行深度挖掘 , 写《张恨水与现代作家轶事钩沉——与刘半农、徐志摩、丁玲》一文 , 从三个层面阐述张恨水与刘半农、徐志摩、丁玲的或“道义”之交 , 或“神交” , 以丰富史料为基础 , 求证传统文学与新文学之间的不排斥 , 而具有一种互通性 , 为现代作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 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作为名人博物馆 , 特推出谢教授此篇论文中张恨水与丁玲相关的史料 , 为丰富丁玲研究提供参考 。
丁玲 , 原名蒋伟 , 湖南常德人 , 1904年10月12日出生 。 说起张恨水与丁玲 , 还要从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谈起 。 1931年4月 , 丁玲在上海负责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创刊事宜 。 在连载过《啼笑因缘》的1931年5月20日和5月21日上海《新闻报》《本埠附刊》上 , 刊发了一篇题为《丁玲女士演讲之文艺大众化问题——<啼笑因缘>何以能握着大众的信心?》的文章 , 署名“未卜” 。 丁玲在演讲中 , 共谈了三个方面:一是新文学不能走进大众的原因;二是《啼笑因缘》《江湖奇侠传》何以吸引大众;三是新文学在实现大众化的过程中从中该吸取哪些经验 。 演讲中 , 丁玲在分析《啼笑因缘》《江湖奇侠传》被人喜爱的原因基础上 , 认为新文学要实现大众化 , 最直接的途径莫过于用大众的语言和大众的趣味和审美标准进行创作 。 丁玲没有直接将《啼笑因缘》和《江湖奇侠传》置于新文学的对立面予以批判 , 而是要“借用《啼笑因缘》《江湖奇侠传》之类作品的乃至俚俗的歌谣的形式 , 放入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 。 因此丁玲确实在认真阅读《啼笑因缘》文本、看到《啼笑因缘》的巨大成功之后 , 对小说作了较为客观而冷静的评价 。
其时的张恨水正身居北平 , 且当时有关《啼笑因缘》的评论甚多 , 褒贬不一 , 或许并未看到此文 。
而张恨水对于丁玲 , 却仅限于文字上的了解 。 1944年初夏 , 重庆《新民报》派出青年主笔赵超构为特派员 , 参加中外采访人员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 。 《新民报》派出的人选 , 本来是采访主任浦熙修 , 国民党以“女采访人员加入参观团长途跋涉 , 诸多不便”为由 , 被取消资格 。 陈铭德从争取读者、扩大报纸影响考虑 , 曾怂恿张恨水出马 。 此时 , 张恨水52岁 , 身体还好 , 自己也有意到延安看看 , 回来写点东西 。 不巧 , 临行前家人生病 , 不忍舍此而去 , 只得作罢 。 为此 , 张恨水专门撰写《送沙先生西游》(“沙”系赵超构笔名)一文发表在1944年5月22日的成都《新民报》晚刊副刊《出师表》 , 以表祝贺与期望 。
中外采访人员于五月中旬出发 , 在延安访问四十三天 , 7月12日离开 。 赵超构撰写了长篇通讯《延安一月》自1944年7月30日在重庆、成都两地《新民报》日刊上连载 , 1944年11月由《新民报》社出版单行本 , 陈铭德、张恨水撰写序言 。 张恨水正是在这本书里 , 了解了丁玲 。
当抗战胜利后 , 陈铭德、邓季惺利用张恨水早年在北平巨大的社会影响 , 委派张恨水赴北平筹办《新民报》北平版并任北平社经理时 , 在读者中即掀起波澜 。 北平《新民报》1944年4月4日创刊 , 张恨水还自编副刊《北海》 。 就在创刊号的《北海》上 , 张恨水可谓另辟蹊径 , 网罗了茅盾的《生活之一页》、老舍的《八方风雨》 , 还有张恨水自己的小说《巴山夜雨》 , 令读者耳目一新 。
为满足北平读者的需求 , 1946年5月30日起 , 张恨水在副刊《北海》上又推出了《抗战文人素描》系列 , 共推出三十一位作家近况 。 张恨水在开栏篇撰写了编者按:“现因读者要求 , 希望本版把八年来后方作家生活介绍一点出来 。 给北平青年知道 。 这事好办 。 我们当择要写一点 。 不过笔者是身居重庆一寓的 , 我们当转求文协在平的社友报告 。 ” 分页标题
其中的第26位作家就是丁玲 , 由张恨水亲自撰写 , 从简短的文字里 , 我们可以发现张恨水对从未谋面的丁玲 , 是通过赵超构的《延安一月》而了解的 。 文中除简述丁玲的延安生活外 , 而特别突出了丁玲对章回小说创作的尝试 。 从中不难发现 , 前述丁玲为何对张恨水小说《啼笑因缘》感兴趣的缘由了 。
这或许就是另一种方式的神交吧!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张恨水佚文搜集与整理》( AHSKYG2017D160) 。]
附录:
抗战文人素描:丁玲(二六)
文卒
本栏所写抗战文人 , 没有写过延安方面的 , 绝非我们分什么党派 , 原因是在四川的人 , 无法知道他们生活的状况 。 因读者纷纷写信来问 , 我们不妨简单地写几个知道的 。 第一 , 先写丁玲女士吧!
她是湖南人 , 原叫蒋冰之 , 丈夫是胡也频 。 她夫妻两个 , 都入过狱 。 胡也频后来死了 , 她出了狱 , 于二十七年 , 由西安入延安 。 她在延安 , 做了许多政治工作 , 并参加军事活动 。 到延安访问的采访人员见过她 , 她穿身灰色棉军服 , 很少在她身上找到女人的特征 。 她是矮矮的胖胖的人 , 一对大眼睛 , 穿上军衣 , 岂不更像男子?
抗战前 , 她的长篇小说《母亲》是有名的 。 她的态度 , 对旧文艺 , 绝对不妥协 , 旧瓶装新酒 , 也非所能同意 。 可是现在变了 。 党的命令 , 要通俗文艺 。 小说方面 , 章回小说最通俗 , 于是她在前两年 , 就有这个志愿准备写章回小说 。 在后方找了许多新旧章回小说 , 拿了去作参考 。 听说她学习成功了 。 新作了一部章回小说 , 取名《红鞋女妖精》 。
她现时在张家口 , 预备去巴黎 , 没有走成 。 自然 , 她想到北平来 。 可能最近去东北 。
(原载1946年6月24日北平《新民报》副刊《北海》)
本文插图
作者简介
本文插图
谢家顺: 现任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 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 , 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 ,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 , 江西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 张恨水纪念馆名誉馆长 , 江西黎川张恨水旧居文化顾问等 。
【常德市丁玲纪念馆|从未谋面的描摹:张恨水与丁玲】编辑 | 易红惠
- 锦州旅游|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走进萧军纪念馆
- 平西|平西抗日战争纪念馆:青山绿水间的红色记忆
- 保定旅游|保定有一座纪念馆,是为两位外国医生而建,他们的故事上了课本
- 萨马兰|7月17日,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天津大港奥林匹克博物馆、萨马兰奇纪念馆及南京奥林匹克奥林匹克博物馆共同纪念萨马兰奇百年诞辰
- 中国经济网|财政部:2020年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超30亿
- 中新经纬|超30亿!财政部下达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预算
- 张纯如|精神丰碑 一一谒张纯如纪念馆
- 知中|名人纪念馆,有什么值得逛的?
- 常德市全媒|6月28日~29日常德这些地方计划停电,请提前做好准备
- 常德致公|【支部动态】致公党常德市直一支部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