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_本文原题: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焦虑?
为什么在听到不同见解的时候 , 我们容易选择固执己见?
为什么我们看过的书永远记不住?
为什么用电脑记笔记没有手写记得牢?
……
我们每日的生活中 , 其实有很多的理所当然 。
例如 , 在微博上随便刷到一条“当代年轻人的聊天离不开表情包” , 心里暗叹:是我诶!点个赞转给朋友看 , 互相点头发几张表情包表示赞同 , 然后划掉;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本文插图
再例如 , 在微博上又随意刷到一条“现代年轻人只会哈哈哈哈哈哈哈了” , 再次惊异:这不就是我吗!重复点赞转发互相哈哈哈几句再划掉 , 以上 。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本文插图
我们重复着这样的信息摄入 , 重复着很多现实中的小问题和小困惑 , 却很少去问为什么 , 去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和理论根基 。
比如: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本文插图
文本主义(Textism)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本文插图
2016年 , 纽约州立大学宾厄姆顿分校心理学教授Celia Klin等学者就研究发现 , 在手机交流中使用句号会让接收者感觉不真诚 , 冷漠和唐突 。 而人们在网络文字交流中使用感叹号的话 , 接收者会倾向于认为发信者是真诚的 。
Klin将这种现象称为文本主义(Textism) , 相对于面对面和多媒体沟通 , 文本的电子信息缺乏非语言线索 , 用语言交代情感的空间有限 , 而加入辅助符号 , 可以使情绪表达更为外露 , 弥补非语言线索的缺失 。 所以Klin认为 , 文本信息中的一切元素 , 如构词 , 表情图标 , 甚至动态Gif图 , 都有影响人心的力量 。
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说话的一部分原因 。
再比如:
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2010年 , 美国政治科学学者Brendan Nyhan和Jason Reifler提出了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 。 这个效应认为人的信念被对立的证据挑战时 , 反而会强化他之前已认定的信念 , 变得更加固执 , 除非证据的力度足以彻底摧毁他们的想法 。
很多时候 , 我们也许认为自己是善于接受批评 , 接受不同意见声音的 , 但现实情况表示 , 往往并非如是 。 而交谈对象的身份 , 在某些情况下 , 也会影响和抉择我们固执己见的程度和对应方式 。
更如:
提 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
我们容易被以前没有看过的素材误导 , 高估素材的重要性和真实性 , 这被称为频率错觉(Frequency Illusion) 。
例如 , 以前我们可能会说 , 人到六十岁才退休;现在许多许多人却说 , 三十多岁的时候公司可能就不要你了 。 如果你刚好三十多岁 , 看到这种文字可能会觉得特别焦虑 。 如果你还没三十岁看到 , 也许就更焦虑了 。 可若从这些话术中抽离出来 , 看看全国的数据 , 也许事实并非如此 。
同理可得 , 这一理论还可以用来印证人们在:财富、理财、新风口、买房等等当代社会最为关键的几大问题上所获得的焦虑感 。
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 , 我们能不每天都活在焦虑里吗?
还不够?再来:
提 信息缺口理论
(Information Gap Theory)
1994年 ,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George Loewenstein提出了经典的信息缺口理论(information gap theory) 。 理论提到:人们的好奇心生而有之 。 但如果读者知道很多 , 信息缺口太小 , 挑战难度太低 , 人们就会缺乏兴趣;反之 , 如果读者知道的很少 , 很难找到线索 , 信息缺口过大 , 人们又很容易放弃 。分页标题
这一理论看起来好像和现实没什么联系啊?但是仔细想想:研究一门新语言、新领域、新理论、新技术 , 因为太过繁琐太过艰辛 , 总是很容易放弃;看文章、读报道、浏览信息、阅读故事的时候 , 常常会因其较为浅显和没啥新鲜内容的时候 , 兴致缺缺 。
这不就是信息缺口理论的一大印证?
?还要?最后一个了!没了!
寄生语言
寄生语言是指人们要依赖另一种通用语言才能明白的语言 , 例如现在流行的网络用语 , xggxjj、nsdd、zqsg、ssmy……年轻人的语言也太难懂了吧!
寄生语言其实可以被看做是某个阶层或圈子专属的通关符号 。 它以通用语言为基础 , 加上“厚包装”或形式转化 , 可以增加阅读难度 , 以此将外人隔离在圈子之外 , 同时加强圈子内人员的身份认同 。
如饭圈用语、同人圈语言、90年代流行的火星文、甚至电脑编码系统ASCII都可以被看做是寄生语言 , 通过语言这一媒介 , 达到排除异己 , 团结小圈子的目的 。
除此之外 , 还有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逐字效应(Verbatim Effect)、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等等等等 。
那从哪学心理学呢?
如上所述 。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各式各样不怎么去思考的现象和行为背后 , 都有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可以予以阐释和解析 。 了解和掌握这样的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自己 , 也可以更好了解身边的人 , 了解社会 , 了解世界 。
例如 , 与人打交道中 , 怎么运用心理学知识快速熟悉起来;
例如 , 怎么可以更好地了解别人在想什么 , 以达到吸引他们注意的目的?
再例如 ,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 , 怎么让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鸡汤一份打卡d)
所以了解心理学可以为生活带来什么之后 , 还不推荐一本入门读物说得过去吗?
这本书叫做:《打破写作套路 —— 每天懂一点 , 文案心理学》 。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本文插图
作者彭伟聪 , 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 , 通过丰富的跨行业经验积累与心理学专业进行碰撞 , 总结出最新的方法来应对最新的传播环境 。 作为资深创意人 , 彭伟聪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 , 通过对消费环境、传播环境以及沟通技术等领域的观察 , 结合心理学的知识 , 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知识体系 。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
本文插图
别看虽然顶着一个「文案」的标题 , 但其实 , 里面提及的心理学知识 , 对谁似乎都适用 。 无论你身在营销、广告、创意、策略还是其他行业里 , 掌握沟通的原理 , 文案如何运用等等技能 , 能够让生意变得更容易 , 让沟通变得更简单 。
而话又说回来 , 这个时代 , 还有哪里见不到文案吗?
无论在哪里 , 目之所及看什么 , 从纯文字的书本、到图文结合的公众号;从社交媒体的文字信息、到煲的剧追的视频;从沉浸体验式H5到卖货千万的直播、文案都无处不在 。
这本从心理学角度解构文案写作的书 , 视角新奇 , 可以从中发掘以往很多被忽视 , 或者从没思考过的受众洞察方向 , 令人深省 , 举一反三 , 颇有深入探究的价值 。
无论是想研究如何写好文案的人 , 还是文案小白 , 是文字工作者 , 还是纠结要不要靠写作为生的人 , 是专职写作文案的业内人士 , 抑或从事着需要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 , 希望都能在这本书里 , 找到一点点答案 。
常见问题
【大创意|为什么当代年轻人离开表情包就不会聊天了?】01
首发福利
所有成功下单购书者均可获得2个月大创意金牌会员免费资格 。分页标题
(请在下单页面中买家留言部分 , 留下自己的邮箱 , 方可获取免费会员) 。
02
如何购买最优惠?
(关于和两本书介绍 , 请点击超链接)
03
书本的规格?
248页
04
买书发什么快递?包邮吗?
默认申通快递;
注:海南省 , 内蒙古自治区 , 甘肃省 , 海青海省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不包邮 。
05
能开发票吗?
可开电子发票;请在订单中备注开票信息和电子邮箱 。
06
是否可以和作者进一步交流?
如有购买相关问题请咨询
微信 Pitchina_xcc
《打破写作套路——每天懂一点文案心理学 》
首发价52元(76折)
《打破写作套路》+
《超级广告人创意心得》
两本优惠价89元(65折)
《打破写作套路》+
《十个为什么》
两本优惠价103元(66折)
《打破写作套路》+
《超级广告人创意心得》+
《十个为什么》
三本套装优惠价133元(59折)
这本书中提及:阻碍我们认真研究他人的 , 经常是固执和成见 。
能够去多看看那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 甚至跟一般人的行为有很大差异的真实故事 。 虽然我们对此可能容易产生抗拒 , 嘲笑或故意忽略的心理 , 但其实正是这些故事才有力量击破我们的固执和成见 , 帮助我们提高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程度 , 正是所谓的“见怪不怪” 。
当你听过极端贫穷的故事 , 就会明白希望工程的那句文案“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度;
当你经历过被孤立的那种绝望 , 听到利物浦那首流行全球的歌曲《你永远不会独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 , 就会热泪盈眶;
当你了解家庭关系可以撕裂到什么程度 , 就会懂得为什么有人能写出“平凡就是福”这句话;
……
了解异常的故事 , 会刺激我们产生更加深刻 , 甚至崭新的情感体验 , 发生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影响人心的强大力量 。
这或许 , 也正是多读书的力量其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