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来自安徽、河南粮食主产区的调查

核心阅读
“春争日 , 夏争时” 。 眼下夏收已圆满结束 , 夏种、夏管接续展开 。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 , 秋粮丰收和“三夏”生产密不可分 。 本报记者深入安徽、河南等粮食主产区 , 下田头 , 访农户 , 观察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发生的新变化 , 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田间脉动 。
基础打得牢 , “望天田”变成“放心田”
走在河南柘城县袁庄村的高标准农田里 , 阡陌纵横 , 路通渠连 , 麦收后的田野又添了新绿 , 一棵棵玉米秧苗站得笔直 。
“收罢麦子种玉米 , 人勤地不懒!”种粮大户张百深一边忙活 , 一边算起收入账:小麦、玉米、西瓜、辣椒“踩着肩膀种” , 小麦一亩打1000多斤 , 西瓜卖进了超市 , 玉米垄间套种辣椒 , 长得也不赖 , “260亩地 , 平均一亩能收入7000多元!”
“稳产增收 , 离不开农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 ”小麦专家、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 , 今年小麦经历了倒春寒、病虫害几个坎 , 4月下旬开始 , 河南一些地区出现旱情 , 受旱面积一度超过1000万亩 。 抗旱夺丰收 , 靠的是硬实力 。
“抗灾保丰收 , 庄稼要喝足 。 ”张百深说 , 今年新打了三眼机井 , 铺设了地埋输水管道 , 小麦扬花和灌浆期间浇了两遍水 , 过了干旱这一关 。
老张的底气来自于高标准农田项目 。 去年 , 柘城县统筹整合农业资金 , 每亩投入1500多元 , 平整土地、修沟渠、打机井……一举解决了种地“春怕旱、秋怕涝”问题 。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
“好处可多着哩!”张百深打开了话匣子——
以前田间是1米多宽的土路 , 车一过 , 尘满天 , 赶上下雨天 , 三轮车都走不动 。 现在新修的水泥机耕路又宽又平 , 农机进田容易了 , 集中连片耕种 , 成本降了一大截 。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以前遇到旱涝都挠头 。 ”张百深说 , 现在地头有了机井 , 管网四通八达延伸到田间 , 旱能浇、涝能排 , 省事又省心 。
集中连片种田 , 打开增收新空间 。 “间作、套种 , 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张百深说 , 项目区上万亩地成方连片 , 他流转的260亩地成了新技术“试验田” , “小麦、西瓜、玉米、辣椒 , 倒茬加套种 , 立体种植 , 努把劲儿 , 亩产能上1万元!”
去年 , 柘城县建成高标准农田7万亩 , 今年还将再建6.5万亩 。 有了好基础支撑 , 全县128万亩夏种任务已顺利完成 , 玉米播种70万亩 , 发展瓜果蔬菜40.5万亩 。 县委书记梁辉介绍 , 随着农田生产设施稳步改善 , 灌排体系持续优化 ,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 昔日的“望天田”正变成“高产田”“放心田” 。
农机装“大脑” , 种地向智慧农业转变
“用上高科技 , 农民‘慧’种地 。 ”安徽怀远县徐圩乡白湖村的农机手尚林庆说 , 今年播种机装上北斗导航系统 , 就好比长出了“大脑”和“眼睛” , “以前拖拉机靠机手人工操作 , 播种时容易走弯跑偏 , 有了北斗导航 , 误差不到几厘米 , 省时省力 , 质量还高 。 ”
“农机一小步 , 农业一大步 。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处处长刘小伟说 , 新农机、新技术不断升级、推广 , 推动“汗水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转变 , 收割、秸秆回收、旋耕再播种 , 耕种收整个链条都轻松起来 。
“原本论天干的活儿 , 新农机干就是‘分分钟’的事儿 。 ”尚林庆说 , “前段时间收麦子 , 天气预报说有雨 , 村干部说要赶紧抢收 , 我带着4台收割机、2台运粮车就去了 。 ”
6个小时不到 , 300亩小麦收割完 , 粮食运进仓库后 , 秸秆打捆机打捆离田 , 一气呵成 。 雨后 , 换播种机进田 , 夏收夏播实现“一条龙”作业 。
刘小伟说 , 全程机械化让“三夏”生产驶入“快车道”:1640万台机械投入“三夏”生产 , 连续15天日机收面积超过1000万亩 , 全国小麦机收率达到97% , 黄淮海主产区机收率99% , 夏玉米机播率达到93% 。分页标题
在尚林庆的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里 , 搂草机、打捆机等各类农机档期排得满满的 。 尚林庆说 , 秸秆离田后 , 直接用免耕施肥播种玉米 , 避免了机械重复使用造成土地压实 , 秸秆卖到发电厂既增加了收入 , 又减少环境污染 。
“干活挑上‘金扁担’ , 一举多得!”刘小伟说 , 黄淮海地区广泛推行小麦联合收获——秸秆抛洒还田——夏玉米免耕播种“一条龙”技术 , 加快了夏播进度;新技术、新农机活跃田间 , 不少地方夏收夏种无缝对接 , “三夏”生产增添更多绿色 , 也为秋粮生产赢得主动 。
种优质、种订单 , 调整结构增效益
“最后一批订单粮交给面粉厂了!”望着远去的运粮车 , 朱孝堂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 统一播种、统一收割 , 3500亩的优质麦如约交付 , 作为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华谷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 朱孝堂没少忙活 , “拿着订单种麦 , 一斤贵10% , 有赚头!”
这不 , 尝到甜头 , 朱孝堂又接了养牛场3000多亩玉米新订单 。
当年怎么走上订单种粮这条路?老朱坦言:前些年 , 他在薛林村流转了1000亩土地 , 吸纳了部分社员种植小麦和玉米 , “有人说种粮不挣钱 , 可我不信这句话 。 ”
刚起步 , 朱孝堂就遇到了难题:社员自己种 , 收回来都放在仓库里 , 一是品质差别大 , 有的没有干透就堆进来了;二是没有固定销路 , 靠小贩一点点拉走 。 年底一算账 , 没赚几个钱 。
“光顾埋头种地不行 , 还是要抬头看市场 。 ”2018年 , 朱孝堂开始为合作社找门路 。 他走访了不少面粉厂、粮站、粮食收购点 , 发现企业对于粮食品质要求严格 , “杂质率、干燥度、品种的纯净度都有明确指标 。 另外 , 目前小麦加工中专用粉生产量不到20% , 这不就是市场缺口吗?”
“种优质、种订单 , 跟着市场才是出路!”朱孝堂和县里的天麒面粉厂一拍即合 , “面粉厂对小麦需求量很大 , 品质有要求 , 咱们规模化种粮 , 统一标准 。 ”
不少社员皱起了眉头 。 “没种过订单 , 咋种?”“到时候不收了怎么办?”朱孝堂把自己流转的1000亩土地当作试验田 , 带着乡亲们一起种 , “咱们合作社领头 , 干得好 , 乡亲们就会跟着上!”
今年的3500亩优质麦订单 , 种的是“山农17”“燕农19” , 这是面粉厂提供的专用小麦品种 , 按照绿色食品要求使用农药、化肥……合作社小麦品质上了一个档次 , 收割后直接装车送到面粉厂 , 一算账 , 每亩纯利润增加150元 , “3000多亩地算下来 , 今年小麦总收入近400万 。 ”朱孝堂说 。
“提升种地效益 , 关键在于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 。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 , 截至目前 , 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21.5万家 , 辐射带动了全国近一半的农户 。 从事粮食产业的合作社约占合作社总数的18% 。 “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 通过统一化管理、标准化服务、规模化经营 , 化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 让种粮产出更大效益 。 ”
前几天 , 朱孝堂收到了好消息:合作社小麦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 说起新打算 , 他信心满满:“今年试种了200多亩大豆 , 准备建起一个豆制品加工厂 , 期待着秋粮丰收 , 种地收益越来越好呢!”
【农业|挑上“金扁担” 端稳“金饭碗”来自安徽、河南粮食主产区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