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小学生背后青创赛:曾与高招挂钩
澎湃新闻因多个获奖作品受到质疑 , 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以下简称“青创大赛”)再次引发人们关注 。7月16日 , 一位地方科协的工作人员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 , 她对青创大赛持积极态度;比赛可能有不完美之处 , 大家可以质疑和健全 , 但同样也要以保护的态度去对待做科创的学生 。层层选拔青创大赛分为省赛和全国赛 。据青创大赛官网信息 , 参赛评审原则要求“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 , 且规定大赛需要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初评和终评 。汤云(化名)曾在高中时参与全国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 , 并获得省赛一等奖 。7月16日 , 汤云向澎湃新闻表示 , 前述审查也许可以审核项目的研究水平 , 但很难审核项目的原创性 。她告诉澎湃新闻 , 项目被选送到全国赛之前 , 一般要经过学校选拔、省市选拔等步骤 。 整个比赛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汇报、夏令营、公开展示和答辩等环节 。 “从初期调研到最后出成果 , 历时大半年 。 ”汤云介绍 , 中期答辩是审核方式之一是 , 专家开放日当天 , 参赛者每人一个展位展示研究成果,接受专家提问 。 “问题难度不大 , 因为人多也问不了太多问题 , 更多是对研究起一个辅助下一步的作用 。 ”“能选送到全国赛并不容易 。 ”2019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光影"根与芽小组项目组指导教师柳娜告诉澎湃新闻 , 在参加全国比赛之前 , 他们经历了区、市、省的层层选拔 , 每一级选拔都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挑刺” 。加分光环“参加高考自招时 , 青创大赛获奖者会有加分 , 面试通过率大大提升;也有一些学校规定 , 有前述获奖经历优先录取等等 。 ”汤云说 。澎湃新闻梳理发现 , 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获奖曾是多所高校自主招生的加分项目 , 2013年前甚至可以通过参赛获奖直接保送 。 这也让该赛事带上了一定的功利色彩 。据光明日报2013年7月报道 , 2013年以前 , 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 可免于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 获得保送资格 。 自2013年起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获奖者 , 在高考招生时不再具备直接保送的资格 。 这是此项赛事举办多年来首次与高考录取“脱钩” 。取消与保送政策挂钩后 , 该比赛仍然被纳入部分高校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 。 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官网2019年自主招生简章显示 , “强基计划”之前 , 青创大赛奖项都是申请学校自招资格的最低标准之一 。2020年1月份起 , 高校自主招生政策被取消 , 青创大赛与高考录取“脱钩” 。柳娜告诉澎湃新闻 , 她和学生组团做科技创新实践是出于“科学研究的本能” , 团队项目并不能获得加分 , 因此做起来也没什么压力 。近几年 , 她和学生们以 “沉默的消亡者”为题 , 已经完成了超过一百多种长江鱼类的版画创作 。 “我们希望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 然后用科学的方式去解答它 。 项目由一个个公益实践活动组成 , 形成体系以后研究开始逐步走向深入” 。“希望能在青创大赛举办到一百届的时候 , 回看到我们在34届时的获奖项目 , 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长江生物多样性所倾注的兴趣” 。 柳娜说 。 同时 , 她认为“青创大赛对于获奖选手的激励是显而易见的 , 但我们也应关注落选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头脑火花 , 毕竟科学研究的乐趣并不是只有少数人的才能享受得到 , 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 ”每年1000万名青少年参赛据青创大赛官网显示 , 每年约有1000万名青少年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不同层次的活动 , 经过选拔后500多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200名科技辅导员参加竞赛、展示和交流活动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介绍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体育总局、知识产权局、自然科学基金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2019年7月20-26日在澳门举办的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经初评、终评和公示等环节 , 确定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58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183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29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92项;“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10人;“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10所 。汤云表示 , 身边也会有父母为孩子参赛加以照拂 , 但都属于正常的范围内 。 关注到“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报道后 , 她发出“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叹 。昆明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凭借《C10orf67 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 , 获得青创大赛三等奖、省级比赛一等奖 。 该项目被曝光后 , 引发人们质疑 。涉事小学生父亲、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陈勇彬15日发表致歉信称 ,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 他未充分掌握及领会组委会发布“项目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关键信息 , 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 。7月15日 , 云南省赛事组委会通报称 , 撤销涉事小学生项目省赛一等奖 。 随后 , 其全国赛三等奖也被撤销 。“一个(违规)案例背后可能有一百个 。 ”曾担任指导老师、带队参加青创大赛的张林(化名)向澎湃新闻表示 , 随着参赛项目“门槛”越来越高 。 “有条件的家长或是指导老师指导孩子无可厚非 , 但部分人会为了让孩子少走弯路 , 只留下一条正确的路让孩子去走 , 试错成本很低” 。张林透露 , 现在有一些学校与相关机构联合进行研学活动 , 由专业人士把课题先设计好 , 然后 , 交给学生去完成 。 学生只需要根据前述专业人士的设计 , 完成规定动作即可 。 “你可以在短时间内 , 获得这样一个(比赛甚至升学)的入场券 。 ”据凤凰周刊此前报道 , 青创赛在一些地方已形成产业链 , 细化分工 , 上下游配合 。 有参赛选手称 , “我们学校请到了一个专门做科创的公司 , 他们会带着大概20个课题过来 , 都是已经成型的 , 把这些课题的梗概交给科创社的学生 , 再由他们自行做出一个所谓‘答辩’PPT……最终选出20个人 , 来完成这20个对应的课题 。 ”汤云自称从青创大赛中受益良多 , 但她也有质疑 。 “参赛学生是否有代笔;是否有复核(研究成果)的程序;指导老师和参赛者是否有关联;是否存在利益关系……”她认为 , 现有比赛程序难以做到完全审查 。 对她来说 , 项目中比较难的是“SPSS(统计分析的入门软件)中数据录入和论文写作” , 但大赛对作品的审查并不严苛 。“这样出来的作品也很优秀 , 但并不全是学生本人的创作 。 ”张林也向澎湃新闻表达了他对大赛目前审核机制的担忧 。 他认为 , 从某种角度 , 青创比赛的审核 , 应该像“审犯人一样严格” , 才可能过滤掉一些虚假作品 。 “不要让真正有价值的作品被‘揠苗助长’的所谓‘成果’所覆盖” 。与高校录取脱钩据教育部官网消息 , 1月13日 ,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 , 决定自2020年起 , 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 , 又称强基计划 。强基计划招生办法规定 , 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 , 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 。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 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 , 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该办法并未将任何奖项纳入到考核标准中 。张林认为 , 即使强基计划已经取代自主招生 , 但青创大赛的获奖成果仍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 毕竟 , “在那么多‘高大上’的项目当中 , 能杀出重围很不简单” 。“现在青少年科创领域已经是暗潮涌动了 。 ”张林说 , 未来或会有更多收费的科研创新培训机构出现 。一位地方科协工作人员对比赛持积极态度 。 她向澎湃新闻表示 , 公众应看重孩子在这个参赛过程和项目中 , 收获了什么 , 参与了什么 , “能推荐到全国的学生都是经过了几轮的答辩 ,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论文一点都不了解 , 专家答辩时也答不上来问题 , 是无法被推到全国赛的 。 ”她称 , 有很多同学本身就非常优秀 , 通过青创大赛进一步走上科研道路 , 去往各个高校后 , 在专业领域探索 。 她认为 , 比赛可能有不完美之处 , 大家可以质疑和健全 , 但同样也要以保护的态度去对待做科创的学生 。柳娜表示 , 她认为 , 青创大赛仍然是一个权威且开放性强的比赛 , 她希望该大赛能不断进步 , 鼓励更多创新研究 。
分页标题
- 青蛙|日本淡蓝色青蛙 发现它的小学生称它一定会像青鸟一样带来幸福
- 中年|交易所成黑钱胜地:“冻卡潮”背后的秘密
- 教育部: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全面自查,对获奖真实性复核
- 其他|“亲,给我点个赞!”背后挖出3亿元大案,受害者超190万
- “神童”事件背后是生存焦虑和社会公平缺失
- 竞赛|重磅!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
- 教育部: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活动全面自查,防止代劳等造假行为
- 竞赛|教育部: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全面开展自查坚决防止参赛造假
- 竞赛|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
- 小学生竞赛|教育部要求加强中小学生全国性竞赛管理,严防造假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