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提起中国的文人 , 苏轼无疑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 。
他是一位通才、全才 , 诗词书画样样精 , 且都是开派的人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京(一说指蔡襄)并称四大书法家;他提倡文人写意画 , 善画枯木竹石 , 开创了湖州画派 。此外 , 他在学术、医学、水利、服饰、烹饪等方面的造诣也极高;他还拥有堪比宰相的理政之才 。
可以这样说 , 在中国的文坛 , 苏轼是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 , 让人高山仰止 。我们好奇的是 , 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土壤 , 才能让他绽放出如此多的气象万千的惊人才华?

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轼少时熟读经史 , 遍览群书 , 儒释道皆通 。他对外展现的是儒 , 且深得儒家“内圣外王”之精髓 , 其成就让人叹为观止;但他的儒学所植根的思想土壤却是佛和道 。正是这种思想 , 才让他的诸多作品 , 焕发了出尘脱俗、超凡入圣的神采 。
不过说来奇怪 , 苏轼最早接受的是庄子的道学思想 , 拥有的是一颗“庄子式”的处世道心 。但后来与苏轼结下难解之缘的却是佛 , 他与佛的渊缘明显更深 。
1094年 , 也就是宋哲宗绍圣元年 , 59岁的苏轼再次被贬 。他在贬往惠州的路上 , 拜谒了曹溪南华寺 , 这是六祖惠能光大禅宗的地方 。这首蕴含禅机的《南华寺》 , 便是那时写就——
云何见祖师 , 要识本来面 。
亭亭塔中人 , 问我何所见?
可怜明上座 , 万法了一电 。
饮水既自知 , 指月无复眩 。
我本修行人 , 三世积精炼 。
中间一念失 。受此百年谴 。
抠衣礼真相 , 感动泪雨霰 。
借师锡端泉 , 洗我绮语砚 。

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诗中 , 苏轼坦言自己是个修佛之人 , 而且前三世都是佛门中人 , 只因一念之差 , 才落入凡尘 , 承受这一生的忧患 。
苏轼之所以说到前“三世” , 是因十年前苏轼被贬筠州时 , 曾发生过一个“三人同梦”的故事 。这三人 , 一个是苏轼的弟弟苏辙 , 一个是云庵和尚 , 一个是圣寿寺的聪和尚 。他们三人在苏轼赴任前都做了同一个梦 , 就是去迎接一个叫五戒的和尚 。
不久后 , 他们果然接到苏轼说已到奉新的信 。三人就赶到城外的建山寺与苏轼会面 。当说到三人同梦之事时 , 苏轼若有所思 , 说他在八、九岁时也曾梦到自己的前世是一位生活在陕右的僧人;他母亲刚怀孕时 , 梦到一位一只眼睛失明的僧人来寄宿 。云庵听后惊道:五戒和尚就是陕右人 , 也是一只眼睛失明 , 在大愚过世 。

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们一推算 , 发现五戒和尚的去世和苏轼出生的时间刚好相衔接 , 因而都认为五戒和尚就是苏轼的转世 。苏轼后来的信佛尊佛 , 喜欢穿僧衣 , 可能就是前世的因缘所致 。据史载 , 苏轼做官后 , 即使上朝 , 朝服下仍穿着僧衣 。
苏轼还有两个经常在一起参禅论道的相交莫逆的和尚朋友 。一个是佛印 , 苏轼的《赤壁赋》 , 就是与佛印同游赤壁后所写;一个是参寥 , 苏轼在杭州做官时他曾专程去陪伴论道 , 苏轼曾专门为他写了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
据说苏轼与佛印的因缘最深 。佛印的前世叫明悟 , 是五戒和尚的师兄 , 今生跟着苏轼转世 , 就是为了点化苏轼了悟佛缘 。但苏轼对名的执著太重 , 以致于佛印要经常利用各种时机进行点化 。有一次 , 苏轼静修后有所悟 , 便写了一首充满禅意的诗——分页标题
稽首天中天 , 毫光照大千 。
八风吹不动 , 端坐紫金莲 。

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他遣书童将诗送给佛印看 。佛印只在诗后写了两个字 , 便让书童拿回交给苏轼 。没想到苏轼看后愤怒了 , 立刻乘船过江 , 找佛印理论 。原来这两个字是:放屁 。
苏轼一见佛印 , 便大声质问:你不赞赏也就罢了 , 怎么还恶语伤人呢?
【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佛印的回答却隐含禅机: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过江来了?
苏轼听后呆立半晌 , 方恍然大悟 , 惭愧不已 。苏轼名满天下 , 已惯听赞誉 , 骤见恶语 , 竟无法忍受 , 以致远道乘船过江去讨说法 , 如此执著 , 自然是修行大忌 。但在佛印的点拨下能即刻醒悟 , 也可见他悟性之高 。

苏轼|信佛的苏轼,病逝前说了最后一句话,代表着他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苏轼还有一首已触及禅境的名诗——
溪声尽是广长舌 , 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 , 他日如何举似人 。
古往今来 , 人所苦苦追求的人生至境 , 就是得道 。如果说 , 苏轼诸多辉煌的成就是一棵参天大树 , 那么 , 恐怕也只有用博大精深的佛道思想作土壤 , 才能承载 。数千年来 , 佛、道的真理 , 人生的真谛 , 又有谁敢说已了悟无迷呢?
1101年 , 苏轼病逝前 , 当好友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提醒他“勿忘西方”时 , 他仿佛喃喃自语 , 留下了此生的最后一句话 , 代表着他对佛道、对人生的终极领悟: “西方不无 , 着力即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