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遵循一条看似秘密其实坦荡的路径,在渺渺时间里彼此对照和记忆 | 此刻夜读
_本文原题:遵循一条看似秘密其实坦荡的路径 , 在渺渺时间里彼此对照和记忆 | 此刻夜读
“我没有写过书 , 也不知如何写序 , 想来想去 , 应该介绍一下我为何在此 , 又为何一直在此生活 , 而自然 , 是如何在我的生命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它实际上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 是主要的力量 。 ”
本文插图
这是乔阳写在她第一本书《在雪山与雪山之间》首页的话 。 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 , 她生活了近二十年 。 这里的山山水水鸟兽鱼虫 , 她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 仿若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 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 , 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乔阳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行走 , 从静默、聆听到记录、讲述 。 她笔下的自然 , 不是一个依靠勾勒和抒情所形成的场域 , 而是充满了作家黎戈所说的“那种溶解在自然里的气味” , 在文字的肆意流淌间 , 洞悉生命与世界、瞬间与永恒的秘密 。
就像每个清晨 , 不需要任何事物叫醒她 , 她自己醒来 , 在天黑尚未转明时所独享的那一方水土——“几颗残星 , 山林黝黑 , 隐约可见山脉的走向 , 白马雪山 , 碧罗雪山 , 梅里雪山 , 善于夜飞的鸟群停止了穿越 , 一点躁动都没有 , 风在未生起处 , 河流缓缓 , 西边是澜沧江一湄公河 , 东面是金沙江 , 世界巨大、宁静 , 包容一切又空无一物 。 ”
节选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
乔阳/著
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版
2
本文插图
我在入秋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天 , 从白马雪山第二个4000多米的垭口下到谷底 , 沿着珠巴洛河河谷上溯 , 三个小时后重新到达主峰下最高的冷杉林边缘的草甸 。
我只是去看看我的森林 。
人们在春天树木发芽的时候惊呼春天到了;然后说 , 树叶变黄了 , 秋天到了;树叶落尽到时 , 感伤阴郁的冬季 。 似乎除了这几个时点 , 树木都逃离了人们的视线 , 仿佛它们不是每天在变化 , 而是三级跳一样 , 走完了一年的时间 。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时间流逝的底色 , 只是以不同的面目来呈现 , 一棵树的时间是不能衡量到人类目前精准而线性的时间系统中的 。 它自己的时间记忆 , 大概是每年的第一场暴雨 , 气温陡然升高 , 一次又一次的浓雾 , 一棵松萝缠绕 , 它变绿又变黄 , 霜降 , 下雪 , 以及某几次小鸟跃上枝头的欢唱 。 时间在三维空间上的叠加 , 还能呈现这几千万年来的变化 , 一棵树也许也记忆了冰川的反复覆盖与消融 , 以及消融时的每一滴水 。
沿途的大果红杉都换上了明亮金黄的色彩 , 它们与暗绿的冷杉一起站在白马雪山典型U型谷的冰碛谷两侧 , 对比鲜明的色彩涌到我跟前 , 延伸到我身后北方的山脉 。 这是我喜欢的四季的宏大诗篇 , 天空在秋日摒弃了云的幻境 , 无可指责 , 正直高远 。
本文插图
我同时也爱着沿途散落在地上的绿色、金黄、赭色的 , 各种颜色的叶子 , 以及各种不同样式的果实 , 满载植物本身与时光的信息 , 一片、两片 , 一个、两个 , 它们掉落了 , 把自己作为送给大地的小礼物 。 而花季已经基本结束 , 除了龙胆 , 菊科 , 蓼科、乌头属的一些小花 , 我们像熟人一样相互招呼 。
黄昏的时候 , 我裹着厚厚的羽绒服 , 坐在我的大果红杉下喝茶 。 风吹过林间 , 由远及近 , 簌簌而响 , 当它从林间出来时 , 调皮地冲向我身后的这棵 , 摇动树枝 , 把针叶大把大把地吹落 , 好让其中一些落入我正端起的茶杯中 。 我在森林里呆了好几天 , 除了上方的暗针叶林 , 大果红杉 , 还有白桦红桦 , 槭树 , 杨树 , 柳 , 云杉、花楸、松……它们正色彩斑斓 , 加起来 , 被叫做“秋色” , 我观赏它们 , 并和它们一起庆祝一次圆满的小轮回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我的那棵大果红杉 , 生长在白马雪山上 , 它站在第四牧场的冷杉林边缘 , 我说是“我的” , 并没有经过它的同意 , 也许有点一厢情愿 。 也许它暗许但不屑于诉说 , 毕竟我们认识了十八年 。 十八年大约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段 , 对它可能无所谓 , 对我足够漫长 。
我认为它跳出森林十几米的距离 , 独自站立 , 是为了更好地看到东面的雪山主峰 , 日出、日落 , 月光、星辰 , 这和我太像 。 我以它为知己 。 我常坐在它裸露在地表的主根上 , 舒服地背靠树干 , 和它一起凝望不远处的雪山 。
本文插图
我们喜欢这样的世界 , 在变幻中真实不虚 。 我的欢喜透过树的呼吸到达树的身体 , 再深入黑暗泥土中 , 秘密的根尖闪烁的信号如星辰一般 , 传递着它们 , 使远处的森林、林下的苔藓都能获悉 , 使整座山脉欢喜 。
德钦的藏族也在这山地间获得欢喜 , 他们特别喜欢跳弦子舞 。 有一首传统弦子歌唱雪山上飞来白色雏鹰 , 诗人马骅把它改编成诗歌:
“
我最喜爱的颜色
是白上再加上一点白
仿佛积雪的岩石上
落着一只纯白的雏鹰;
我最喜爱的颜色
是绿上再加上一点绿
好比野核桃树林里
飞来一只翠绿的鹦鹉 。
而我喜欢的白 , 不是雪山 , 也不是雏鹰 , 我喜欢的白 , 是无意落在雪山上的月光 , 雨季的时候 , 沿着冰川缓缓降下的云 , 以及暗针叶林间游荡的雾 。 这正是我和大果红杉一起面对的世界 。 我四十多岁 , 这棵树一百多岁 , 我们所在的山脉四千万年 , 头顶上夜空中的繁星更年长无数倍 。
我喜欢马骅这首诗歌 , 因为他对唱着这弦子的人有着深沉的理解 。 诗人看到他人 , 并从他人回看自己 , 证明哲学与美并不独独属于某一些地方 , 某一些族群 。 我从积雪的岩石、野核桃林中看到不同海拔、气温、降水 , 不同的植被群落 , 以及对应的不同的动物;我看到纯白雏鹰和翠绿的鹦鹉羽翼的光芒 , 生命力使它们呈现灵动的瞬间;我凝望这些简单的元素组成流动的意象 , 看回到第一场雪开始日夜的积累 , 看到第一场雨开始点滴的沁润 。
风在弦子中的来往 , 山川和大地在诗歌中呈现四季的变化 , 鹰和鹦鹉分别在高山和河谷扇动永恒的翅膀 。 曾经有一双眼睛饱含深情的注视着这一切 , 他无法用言语诉说 , 他拉起了弦子歌唱 。 另一个人听到了这些歌唱 , 他也看到这蓬勃的世界 , 他用诗歌来记录 。 我看着他们 , 与这同样的世界 , 想询问这些流动的意象下隐藏的普遍力量 。
拉起弦子的藏人 , 念诵诗歌的汉人 , 我听取他们 , 和这苍苍大地 。 我们每一个 , 以及大地本身 , 掌握了某些相同的东西 。 我们是不一般的知己 , 我们遵循着一条看似秘密其实坦荡的路径 , 在渺渺时间里 , 彼此对照 , 彼此记忆 。
本文插图
我一直试图找到我 , 然而我一直找到的是我们 。 “我们”是固定的描述 , 是已经给出的世界 , 已经给出的意义和秩序 , 无论它是伦理的、宗教的、政治的、组织的、美学的、科学的……我记得好像有一首诗《当世界还小时》 , 不确切是否确有其诗 , 但是我喜欢并想回到那样的世界 。 我试图把“我们”扩展到更大的一个范围 , 如果我终究不能脱离范围 , 那么只能扩展边界 。
日出时分是我的高光时刻 。 我在一年四季中周而复始地凝望日出的红光照耀到卡瓦格博雪山上 。 虽然一定是有数可记的 , 但我确定 , 我看了无数次日出 。 或者说 , 我始终在看同一次日出 。分页标题
我在与山的接触中望向他人 , 无数的游客来往 , 为了这短暂的美景 , 他们纷杂的谈话中不乏真义 , 也有混乱的表演和杂技 。 如何让我们在迁回的道路上更好地了解他人和自己?一个人了解自己的必要性在哪里?观赏“梅里雪山的日出”几乎是近年来所有游客的心愿 , 这个心愿背后 , 有着人类近几十年来由于技术的进步生出的“探索自然”的笃定和表现方式 , 一张日出照片、一张星轨下的雪山 , 独特的形式越来越多 , 反而缩小了雪山所提供的可能性的幅度 。
本文插图
我借助描绘世界来描绘自己 。 我借助自然的“象”来指导自己 , 如何自处 , 如何生 , 如何死——如果可能 。
日出时分是我的高光时刻 , 但是比这更好的 , 是日出之前 。 当天色微启 , 天空、山脉、河流、森林、村庄、人畜都各在其位 , 鲜明又混沌 。 阳光作为最大的力量还没有来得及介入 , 一切的念想都还没有生成 , 世界清明安宁 。 这便是饱满的“空” 。 当阳光作用于一部分空间 , 温度在不同空间开始不平 , 这便是虚的开始 。 “有”的力量开始推动云层的流动 , 万物的苏醒 , 与此同时 , 另一面“无”的力量在消减它 , “有”用了一分 , “无”就用了一分 。 “有”和“无”作用着 , 交换、填充、消减 , 虚尽空来 。
日出之后 , 当人们纷纷离场 , 世界又呈现新一轮的饱满 , 直到下午冷热分布再一次打破平衡 , 风再起 , 又成为摄影家喜爱的黄昏 。
“空”不可见 , 因为其间的一切事物都不彰显 。 人们总期待它的下一场 , 观赏并欢呼万物在虚和流动中呈现的自我 。 而时间在一边默不作声 。
如果在空空之中 , 便不必有自我 。 大约是 , 暴风雨之前以及之后的宁静混沌 , 大雪忽然止息继而飞扬之前 , 一场浓雾密不可破还没有起意消散 , 已经长成的翅果不知道也许会遇到风 。
本文插图
我因之这样去理解空 , 并认为人们把“空虚”当作“空”是不合理的 。 “空”是一种饱满的状态 , 一种有着无限可能性却还没有生“意”的状态 , 也就是说 , 这无限的可能性尚未被思索计量 。 而虚 , 是呈现了“意”的力量 , 呈现不同的“相” 。 “有”在于实现这些可能性 , “无”则是尚未有实现的可能 , 或者还未出现实现的原因 。 “有”和“无”都代表一种失缺 , 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和否定都代表了另外可能性的闭合 。 这一切来回转换成为我们的时间 。
我躲在人群后面 , 看着他们的背影 , 我一面感动流泪 , 一面从他们对自己发出疑问 。
我们每一个人都呈现不同的“相” , 都自以为有不同的自我 , 我们与这一刻的日出壮丽的景象 , 或者没有日出时阴霾的天色 , 与在这背景下呈现不同“景观”的山脉、河流、风、森林 , 诸如此类 , 一样只是某种宇宙规则全部存在的共同基础 , 一种普遍力量——宇宙也是一个我不得不借用的 , 人们界定的概念——在这一瞬间的现象呈现 。 我们漂流在不间断的时间里成为不确定的符号 , 一旦呈现 , 就是某一个瞬间某一可能的性相 , 而不是全部 。 呈现必然会忽略其他潜在的可能 。
那些人们曾经以为永恒的事物 , 一样会在时间中死亡 。 山、海 , 天空 , 星辰、宇宙、时间 。 所有的事物都是等同的 , 都拥有自己的时间的量 , 在其中呈现并终于消解 。 而时间 , 也是一个人类界定的概念 。 如果确有其事 , 那么“时间”也非永恒 ,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脱离真正时间的追索 , 包括“时间”自己 。
新媒体编辑:张滢莹
【文学报|遵循一条看似秘密其实坦荡的路径,在渺渺时间里彼此对照和记忆 | 此刻夜读】分页标题配图:摄图网
-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肿大分为几度?临床治疗遵循什么原则?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目录 | 《小说评论》2020年第4期
- 全国文学报刊联盟|目录 | 《满族文学》2020年第4期
- 生肖|爱情不期而遇,决定放下姿态,勇敢遵循内心的三个生肖
- 文学报|张悦然的创意写作课:为经典小说重新搭起脚手架,甚至攀登路线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一周文艺:石黑一雄新作被黑客“看中”,在塑料袋上读小说,与戛纳影展相约线上
- 文学报|茱萸、饭后、鸡毛、撞墙......钟情袖珍小书的汪老如今也拥有了自己的“别集” | 此刻夜读
- 文学报|十九世纪的伦敦邮局职场,催生出了一位与狄更斯同列的作家
- 健康养生周刊|护嗓遵循5原则,喝水润喉有讲究
- 么么八卦|性格比较随和,不会患得患失,遵循自我,一切缘分注定的三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