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你觉得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大概是多少?
如果不参考史书 , 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一方面 , 古代人过着早睡早起不熬夜的规律生活 , 吃的饭菜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 , 没有工业排放 , 所以空气质量也很高 , 应当是非常宜居的 。另一方面 , 古代天灾战祸时有发生 , 在当时医疗水平落后的情况下 , 人们的平均寿命可能又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
那么 , 在一般情况下 , 古代人到底能活多少岁呢?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的传世经典 , 通篇详尽记载了华夏先祖黄帝与医官之间的对话 , 从中可以对五千年前黄帝时代人们的寿命窥探一二 。书中说: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这一记述来看 , 五千年前古人的换牙周期以及生育年龄与今天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 , 虽然经历了五千年的岁月变迁 , 但是中国人的自然寿命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禹六位大同时代的君王生平 , 虽然并没有提及他们的寿命 , 但是却明确提到黄帝一生共有子女二十五 , 并在去世前将帝位传给了孙子颛顼 。结合其他史料记载推测 , 黄帝至少活了100岁以上 。
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 , 国家选贤举能 , 人人讲信修睦 , 只有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能统治国家和人民 , 这一点与夏朝之后的“家天下”完全不同 。帝喾逝世后 , 一开始其实是由尧帝之兄挚接替的帝位 , 但是他的德行和才能并不足以服众 , 迫于百姓的压力才不得不让贤于尧 。
舜帝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史书记载 , 舜帝是在20岁时以至孝闻名乡里 , 并且年逾三十才被推举给尧的 , 照此推算尧即位时应当不小于二十岁 。他统治国家长达70年 , 年老时开始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 这时候有人举荐了舜 , 尧帝又多方面对他的人品和才干考察了20年 , 才放心地将天子之位传给他 。舜帝摄政后 , 尧又活了8年之久 。
也就是说 , 先祖尧帝从20岁当上帝王 , 一直活了98年 , 所以他的寿命足足有118岁 , 放在今天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 。
舜帝的寿命则记载得更清楚 。根据《史记》 , 舜在30岁时被尧帝看中后 , 先后娶娥皇、女英两个尧帝女儿为妻 , 顺利通过了20年的考察 , 50岁时才开始代行天子之位 。58岁时 , 尧帝仙逝 , 他非常谦恭地提名尧的儿子为帝 , 经过整整三年的考验证明他并不能胜任 , 这才在61岁那年正式即位 , 并兢兢业业治理国家39年 。如此算来 , 舜帝的寿命整整有100岁 。
姜太公与周武王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记载非常完备 , 我们很容易查找到很多历史名人的具体年岁:
这些都是有据可查、引经据典的真实数据 , 如此之长的寿命放在今天都屈指可数 。
另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是 , 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装影视作品中看到国家刑法中有一条叫做“诛九族” 。所谓“九族” , 指的是从自己算起 , 分别往上和往下数四代人 , 上至高祖父 , 下至曾孙 。一个大家族“五世同堂”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 即便考虑到古人结婚年龄较早 , 也至少要活到七八十岁可说得通 。可见“古人短命”的说法并非绝对 , 缺乏可靠的根据支撑 。
九族图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说古人寿命很短 , 但是不得不说 , 古代大部分皇帝的寿命确实普遍较短 。在很多人看来 , 皇帝是古代社会最幸福的人 , 他们不仅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医疗保障 , 而且高居龙宫、随心所欲 , 理应是寿命最高的人 。其实 , 这种观念太想当然了 , 古代皇帝们的日子远没有那么逍遥自在 。
一方面 , 森严肃穆的京师皇宫同时也是杀机四伏的是非之地 , 大权在握天子时刻要提防有心者对自己的暗杀;另一方面 , 以东汉末年最为典型 , 后宫佳丽三千的天子由于缺乏约束 , 往往纵情声色、沉迷美女 , 最终因纵欲过度 , 年纪轻轻就玩坏了自己的身体;加之古代医疗卫生水平的严重落后 , 导致了很多皇帝早夭情况的出现 , 进一步拉低了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 。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秦王嬴政扫清六合、统一宇内 , 建立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算起 , 直到晚清末代皇帝溥仪 , 这期间的两千多年中一共存在过235位皇帝 。每一位皇帝都可以在史书上查阅到详细记载 , 包括他们寿命的准确数据 。根据笔者计算 , 这235位皇帝的平均寿命为40.6岁 , 其中最长寿的当属清朝的乾隆帝 , 活到了89岁 , 而年龄最小的则是汉殇帝刘隆 , 刚满一岁就夭折了 。
大体上讲 , 寿命不满15岁的有18位皇帝 , 而有13人寿命超过70岁 , 可以称作为“长寿”了 。另一组数据也很能说明问题:在这两百多位皇帝中 , 由于争权夺位非自然死亡的共计68人 , 占比29% , 他们的平均寿命为28岁;而因医疗水平限制染病死亡的 , 平均在46岁驾崩 。
很多人普遍认为 , 在研究古代皇帝寿命时 , 应当将开国皇帝和守成皇帝分开对比 , 因为开国皇帝大都经历马背厮杀、东征西讨 , 早年生活条件艰苦 , 肯定会对身体素质造成影响;而收成皇帝坐享其成、生活安逸 , 一日三餐享尽天下珍馐美馔 , 只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不出意外 , 肯定能长寿 。
然而 , 通过实际数字的比较 , 得出的结论却令人大跌眼镜:在235位皇帝中有20位是开国皇帝 , 他们的寿命平均在64岁 , 而反观寿终正寝的守成皇帝 , 则只有可怜的46岁!
明太祖朱元璋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其实 , 深入思索一番 , 这一现象也不足为怪 。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 , 他从小父母双亡 , 靠着吃百家饭长大 , 一度入寺庙当行脚僧人 , 长大后成为农民起义军领袖 , 一统江南后开创大明王朝 。但是 , 登上帝位的他并没有忘记民生疾苦 , 开始奢靡享乐的生活 , 反而一如既往地过着清淡简单的生活 , 平日里吃的膳食不过是一碗青菜一碗红烧肉 。
朱元璋不仅以身作则 , 还将这种勤俭之风推广到文武百官当中 , 在朝堂之上形成了一股崇尚节约的良好风气 。年轻时的他虽然尝遍辛酸 , 但是也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能力 , 因而拥有非常健壮的体魄 。当上皇帝之后仍然过着闲适平淡的生活 , 对于保养身心、陶冶情操都大有助益 , 因而最终能够活到70岁 。
而反观守成皇帝则不然 。他们享受着父祖留下来的基业 , 对于经历打拼得来江山社稷的艰苦并没有切身体会 , 大都有一种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 , 平日里缺乏体育锻炼 , 又缺乏必要的行为约束 , 身体素质自然不行 。
两汉皇帝寿命表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分页标题
由此可见 , 人体寿命的长短并非仅仅由生活条件决定 , 而是与作息习惯、医疗水平、体育锻炼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 。而由于古代皇帝普遍寿命在40岁左右 , 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天下百姓必然低于这个数字 , 这就是“古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岁”这一说法的由来 。天灾不断
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 ,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处在相对滞后的阶段 , 人们还没有掌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法门 , 因此当各类天灾来临时 , 大部分时候只能扮演待宰羔羊的角色 。很多今天看来都非常可怕的自然灾害 ,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更是一种令人绝望的灾难 。
如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曾经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大规模瘟疫 , 破坏力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之最 。当时恰逢黄巾起义 , 中原地区家家户户都有尸首陈列 , 哭喊哀嚎之音不绝于耳 , 很多家一家人全部死于瘟疫 , 很多家族被迫举家迁徙 。
有一个关于户口统计的数字 , 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瘟疫的可怕:汉恒帝永寿年间 , 全国人口为5006万 , 而到了三国末年只剩下了560万 , 相差了接近十倍 。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除了瘟疫之外 , 地震、旱灾、蝗灾、海啸等自然灾害也时常见诸史书 , 其中的每一样都足以令数以千万的平民百姓丧生 , 使国家的人口锐减 , 有时候就连王公贵族也无法幸免 。战乱频仍
中国古代不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 , 但是战火纷飞、硝烟漫天的战争年代同样很常见 。最具代表性的如三国时期、“安史之乱”、“五胡乱华”等都是中古古代持续时间很长的大分裂期 。
来自各方的军阀势力彼此争雄 , 遭殃的是普天之下无辜的平民百姓 。千千万万青壮男子不能够与家人团聚 , 被迫踏上战场与敌厮杀 , 无数皑皑白骨埋葬在荒野郊外 , 对着风儿诉说凄凄离情和无尽哀思 。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中国古代社会 , 社会生产力低下 , 老百姓普遍无法得到很好的营养补充 , 医疗卫生条件也很差 。加之接二连三的天灾和战乱 , 导致古代人的平均寿命肯定比我们低一些 , 但是并没有广泛流传的“只能活到30岁”那么夸张 。如果排除客观因素的影响 , 其实古代人的自然寿命与我们差得并不太多 。
参考文献:
《史记》
《三国志》
【神话传说,名著典籍|只能活到30岁?从天子到庶民,古人的寿命真的那么短吗?】《黄帝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