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时文|白云可否随身带 | 刘荒田


_本文原题:白云可否随身带 | 刘荒田

朝花时文|白云可否随身带 | 刘荒田
本文插图
文/ 刘荒田
袁枚所著的《随园诗话》里有一则 , 道及他自己如何从“村童牧竖 , 一言一笑” 中吸取作诗的灵感 , 举了两个例子 。 一是:听到随园里的挑粪工 , 十月中 , 在梅树下喜滋滋地说:“有一身花矣 。 ” 作了两句诗:“月映竹成千个字 , 霜高梅孕一身花 。 ”另一是:他二月出门 , 送行的野僧说:“可惜园中梅花盛开 , 公带不去!”他也作了两句诗:“只怜香雪梅千树 , 不得随身带上船 。 ”挑粪工和野僧不会写诗 , 但出其不意的发现令才子倾倒 。
从十月严霜里满树的梅花到春天浩瀚的梅花信 , 都不能“随身带” , 实在是亘古之憾 。 最大限度地缩小范围倒是可行的 。 陆凯的名作《赠范晔》:“折花逢驿使 , 寄与陇头人 。 江南无所有 , 聊赠一枝春 。 ”折一株梅花 , 托古色古香的快递哥送给故人 。 江南和位于陇西的陇头 , 两地距离遥远 , 彼时的保鲜技术未必过关 , 充其量是梅枝插在盛水的瓶子里 , 或以湿润物裹枝 , 一路小心保护 , 运抵时没枯死已算了不起 , 指望它展现江南春日漫山遍野的烂漫 , 则失之于无知 。 所以 , 只宜高来高去地品味诗意 , 而不胶着于技术细节 。
还能随身带什么呢?
想起清人俞樾的《茶香室丛钞》有一则:余姚的杨某 , 带三四口大甕 , 进四明山的过云岩 , 在云深处 , 一个劲用手把云往甕里塞 , 满了就用纸密封 , 带到山下 。 和朋友喝酒时 , 把大甕搬出 , 以针刺破封纸 , 一缕白云如线透出 , 袅袅而上 , “须臾绕梁栋 , 已而蒸腾坐间 , 郁勃扑人面 , 无不引满大呼 , 谓绝奇也 。 ”不过 , 这故事是作者从《绍兴府志》引来的 , 并非亲历 。 揆诸常识 , 温度和湿度一旦有变 , 云就消失 。 如果真的可行 , 追求环保或雅趣的一代代人早就把它做成大企业 。

朝花时文|白云可否随身带 | 刘荒田
本文插图
白云能否携带存疑 , 但2018年 , 有企业从秦岭海拔26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 , 以压缩机收集新鲜空气 , 然后过滤 , 灌装 , 在塑料瓶子上标明“秦岭森林富氧空气” , 出售 。 据说买家相当踊跃 , 有的一买就是整箱 , 雾霾天特别畅销 。 这一新闻漏洞太多 , 没多少人上钩 , 两年过去了 , “卖空气”行业不曾做大做强就是明证 。 如此说来 , 原汁原味的风景是带不走的 。
想来想去 , 较为成功的“随身带”发生在刘邦的父母身上 。 儿子当皇帝以后 , 老两口搬进宫殿 , 享受顶级荣华富贵 , 但他们很不快乐 。 儿子问根由 , 原来他们舍不得从前一起生活的村民 。 于是皇帝在皇城里造了一模一样的村庄 , 有房舍、井台和槐树 。 父母日夕想念的全体乡亲父老也迁入 , 从此 , 父母过上从前的日子 。 这未尝不算釜底抽薪地解决 , 但人已老去 , 从前的拍肩膀换为跪拜 , 关系从本质上变了 。 亲密不可能存在了 。 最后 , 只剩下形式 。
那么 , 能随身带什么呢?图像可以 , 直接的有现场写生 , 更加大量的是拍照 , 间接的有文字描写 。 不是没有遗憾 , 再逼真、再精美的照片 , 都难以曲尽其灵动的风韵 , 传递鲜活的现场感 。 二者的区别 , 一如塑料花和真花 。 文字则相反 , 多夸大其好处 , 让人羡慕不已 , 亲身领略之后却大为失望 。
原来 , 人生的许多体验无从复制 , 更不能原封不动地“随身带” 。
(图片来源均为新华社)
(本文刊于2020年7月26日解放日报朝花版)
这是“朝花时文”第2369期 。 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 。 投稿邮箱hw038@jfdaily.com 。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 , 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 , 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 不接受诗歌投稿分页标题【朝花时文|白云可否随身带 | 刘荒田】 。 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 , 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 。 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