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住房变迁记:从筒子楼到宜居家园


|佛山住房变迁记:从筒子楼到宜居家园
文章图片
本文标题:|佛山住房变迁记:从筒子楼到宜居家园
作家冯唐曾说过:一生中 , 除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 , 剩下的最重要的就是和相看两不厌的人待在一起 。 组个理想家庭的重要前提之一 , 是有个理想的房子 。
这一论述道出了房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是安定 , 是家的象征 , 是幸福的来源 。 对于拥有约800万常住人口的佛山 , 房子的问题同样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指数、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后劲 。
近些年 , 佛山住房环境不断优化 , 供应更加多元 , 商品房市场持续繁荣 。 根据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统计 , 仅从2015至今 , 一二手住房共销售1115621套 , 按户均2.5人计算 , 5年半的时间 , 我市一二手商品住房销售量满足近280万人居住 。 与此同时 , 从1992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起 , 截至2020年6月底 , 全市累计解决各类保障群体50834户 , 本市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应保尽保 。
从筒子楼到商品房、小别墅 , 从蜗居到宜居 , 通过解剖佛山个体家庭的住房变迁故事 , 可以看出佛山住房制度的优化路程 。

|佛山住房变迁记:从筒子楼到宜居家园
文章图片
千灯湖公园的建成 , 明显提升南海居民的住房环境 。 图/佛山日报采访人员王伟楠摄
从公管房、房改房到商品房 , 城镇居民见证住房条件升级
禅城区公正路旁的古洞街 , 拥有着诸多上百年的建筑 , 巷道深深、行人寥寥 , 两边的旧式民房有的门窗已被抽掉 , 有的墙体斑驳 , 钉在门口墙壁上的“公管房产”牌子 , 诉说着一段段老佛山的故事 。
这里是覃满乐最早的“家” 。 清代、民国时期 , 一些商人、华侨在这里建了大院 , 后来他们因为某些原因出走 , 房子无人管理 , 政府就统一代为管理、收租 , 成为当时佛山地区商业局的宿舍大院 , 富人院落变成公管房 。 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覃满乐就跟着家人住在这里 。 当时有十几户人家住在同一个大院 。
因为空间小 , 如今住宅具备的很多功能在当时都大打折扣 。 租户们使用公共的厨房、沐浴间和厕所 , 人多的时候要排队 。 而覃满乐的家住在夹层间 , 又处于西向 , 夏天的下午 , 太阳西照 , 酷热不已 , 这让他的童年记忆打了一点折扣 。
与公管房相比 , 陈淑芬住的兴华商城员工宿舍由于是单元楼环境要好不少 , 设施相对完备 。 更让她欢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房改房的出现 。 随着佛山住房政策的变动 , 兴华商场以低价向员工出售已建公有住房 , 并同时转让房屋所有权 。 陈淑芬的妈妈买下了所住的宿舍套房 。 虽然楼距小、楼梯光线很暗 , 但胜在内部光亮、通风、舒适 。 更重要的是 , “宿舍”变身为“家” , 心情舒畅很多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覃满乐、陈淑芬的住房继续升级 , 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到来 , 商品房在中国兴起 , 佛山很快诞生了第一批商品楼 , 原来的公管房、房改房居民纷纷换房 。 陈淑芬一家也住进了新建的现代化小区 , 附近有商业街区、优质学校和医院 。 回忆往事的时候 , 她最大的感慨就是:“大家的生活确实是越来越好了 。 ”

|佛山住房变迁记:从筒子楼到宜居家园
文章图片
佛山有些老房子虽然旧了点 , 但在中心城区的 , 生活上还是比较便利的 。 /佛山日报采访人员谭兼之摄
从村屋到进城、上楼 , 农村居民住房更加多元
城镇居民住房环境改善的同时 , 农村居民的选择也更加多元 。 杏坛镇马东村人何佩民就有很多选择 。
何佩民此前一直与家人在乡下生活 , 住在自建的村屋里 。 2015年 , 为了方便工作和孩子念书 , 他在顺德区大良中环广场小区购买了一套三房一厅格局的商品房 , 并于2017年入住 。 房子所在的片区属于新开发区域 , 刚入住时路灯、超市等配套设施还有点跟不上 , 但随着德胜新城中轴线改造升级项目等完工投用 , 优美的绿化景观和整齐的人行道逐渐呈现 , 沿着小区外围兴顺河边一路可直达德胜河旁的顺德金凤凰广场 , 沿途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 伴随着居住环境颜值的升级 , 他的心中充盈着满满的幸福感、自豪感 。
同一时间 , 何佩民还欣喜地发现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乡村的居住环境也同步变得越来越好 。 近年来 , 马东村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垃圾分类等工作 , 成效逐步显现 , 村内的广场、街巷、住户家门口路面整洁 , 一旁的山体草木苍翠、风景如画 , 处处都是宁静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 。 所以每逢周末 , 他都会带上孩子回到马东村 。
在禅城的农村里 , 更是有不少村大建村民公寓 , 村民住上了更好的房子 。 张槎街道弼唐村的“嘉和邨” , 是佛山最早建成的村民公寓之一 , 在当时有着“全市最漂亮的村民公寓”美称 , 里面住着弼唐426户人家 , 占全村户数的八成 。 弼唐村当初投入了一亿多元打造嘉和邨 , 里面有商业楼盘的建筑结构和户型布局 , 引入小区物业进行管理 , 与城市标准住宅小区无异 , 实现了居住环境的城市化 。分页标题
从借住到公租房 , 本市户籍住房困难户享受“宜居”生活
每天黄昏 , 住在南海区桂城街道丽和苑保障性住房的谭卓贤都会在老伴的陪伴下走出家门 , 来到小区门口的小广场看看老邻居们打乒乓球、小朋友们遛滑板车 , 有风的时候 , 还能嗅到不远处花木市场传来的阵阵花香 , 这样的日子对于年近70的他来说 , 祥和而满足 。 每当有外人问起情况 , 他都会开心地告诉对方:“感谢政府对我的关心 。 ”
谭伯是桂城平洲人 , 早年间在本地有栋村屋 , 后因为欠下外债不得不卖掉而借住到弟弟家 。 2007年 , 他不幸中风 。 居委会干部了解到他的情况后 , 马上协助他申请丽和苑的住房 。 2011年 , 谭伯重新拥有了单独的一房一厅 。 一年后 , 他再婚 , 一个人变成了一家四口 。 看着孩子越来越大 , 居委会再次主动帮忙 , 在2016年6月帮其调换到现在的两室一厅 , 78平方米 , 采光通风均是一流 。 更重要的是 , 丽和苑位于夏东路上 , 与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仅一条马路之隔 , 毗邻平洲最大的批发市场——东方市场和花木市场 , 距离映月湖公园仅几百米 。
“好方便 , 好安全 , 好和谐!”谭伯感慨 , 正是政府的惠民举措 , 让他们这些住房困难户感受到了温暖 。 现如今 , 谭伯的两个继子都已长大成人 , 大儿子今年已经结婚 , 也于最近向街道递交了保障房申请 。
谭伯父子住房的改善是佛山市安居房改造的一个缩影 。 据统计 , 佛山市从1992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 , 共计建设公共租赁住房48776套 。 截至今年6月底 , 累计解决各类保障群体50834户 , 做到了本市户籍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 。 其中仅南海区就建成了公共租赁住房约1.8万套 。
【|佛山住房变迁记:从筒子楼到宜居家园】而无数个覃满乐、陈淑芬、何佩民、谭伯这样的故事又成就了佛山市宜居宜业宜创新国际化大城市的底色 。
文/佛山日报采访人员吴蓉、朱朝贵、黄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