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海报新闻|女童商场偷拿玩具,妈妈报警凸显教育焦虑

时敢当
近日 , 广东佛山一则社会新闻引发广泛讨论 。 一名7岁的女童被店员指认在超市偷了小玩具且拒不认错 , 其母亲主动报警 , 想给女儿一个教训 。 在警察劝说教育下 , 小女孩承认偷拿玩具的事实 。 事后 , 经过协商 , 女孩的妈妈按照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
围绕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 , 网友分成了多派观点 。 有人支持 , 认为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 必须帮助小女孩树立基本的是非观;有人反对 , 认为这是可以私下教育的案例 , 报警会给小女孩留下阴影;还有人认为这是浪费警力……其实 , 支持和反对意见并非毫无共性 。 坚决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是一致的 , 区别在于是否应该选择报警这种途径 。
因材施教不仅是指学校教育 , 也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 孩子千差万别 , 教育方式也就必然有所不同 。 在孩子拒不承认偷窃行为的尴尬情境下 , 选择报警也不失为一种教育方式 , 从而让孩子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 避免一次得手后从此误入歧途 。
当然 , 急切的教育方式 , 也要求更细致的“善后”方式 。 如何既有效地传递观念与认知 , 又保护幼小的心灵不受灼伤?这就要求不论是警察还是家长 , 在后续沟通中 , 都应更加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和接受程度 , 并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 。
对这位妈妈教育方式的讨论 , 凸显出来的其实是当下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 。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 ,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 , 家庭教育的难度日益增大 。 健全的人格培养 , 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 而发生在孩子身上需要矫正的行为 , 则更令家长焦灼万分 。 今年7月 , “豫章书院案”在江西南昌宣判 。 豫章书院对家长送来的“问题少年”采用“小黑屋”禁闭七日、“扒衣服”“抽鞭”“打戒尺”等殴打、侮辱行为 , 已被定性为犯罪行为 。 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个案 , 但分明折射出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无奈、焦虑和无力 。
【大众报业·海报新闻|女童商场偷拿玩具,妈妈报警凸显教育焦虑】一个七岁的儿童 , 或许并不是太清楚偷拿玩具的后果 , 但经此一事 , 相信孩子一定会引以为戒 , 心生敬畏 。 那位借助警方惩戒女儿的母亲 , 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反思:教育从来无小事 ,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