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_本文原题: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本文插图
那天 ,我开车和林老一起去高邮市界首镇拍摄220千伏线路铁塔上的东方白鹳 。
按照导航停好车 , 和林老走在微风轻拂的绿野上 , 眺望铁塔上的鸟巢 , 他没有急着拿出航拍无人机拍鸟 。 而是对着远处的220千伏线路看了又看 。 “和电打了一辈子交道 , 直到哪儿瞅见线路、铁塔、电杆都要多看两眼 , 这种职业习惯改都改不了 。 ”
林老 , 头发花白 , 脸上皱纹纵深 , 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 虽说与50年前穿着蓝白相间条纹衫的“海魂衫”相比 , 少些许英姿飒爽 , 可他笔直的腰杆 , 利索的动作 , 仍显军人特有气质 。
眼前的林老名叫林鸿森 , 今年70岁 , 国网高邮供电公司农电有限公司一名退休员工 。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本文插图
林老与电结缘还源于他的“小心思” 。 1974年4月从沈阳军区某部队退役的他 , 放弃了家里给他安排优越工作 , 毅然决然地学起了电工 , 还主动请缨参加了高邮县第一条11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 。 “那时的施工设备和现在没法比 , 挖塘靠人挖 , 立杆靠扒杆、人拉 , 器材用板车拖 , 我们吃住都在工地 , 整个两年我瘦了整整10斤 , 可为了架线送光明 , 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儿 。 ”想起当年的吃的那些苦 , 林老记忆犹新 , “生活艰苦一些 , 可一想到农村多处没电 , 能为老百姓送光明 , 身上就有使不完全的力气 。 ”谈起那些经年往事 , 林老眼里依然闪着军人的那种坚毅执着的光芒 。
1980年5月 , 林老时任高邮县武安农电站站长 。 当时电力设施十分薄弱 , 电力线从树上乱拖 , 进户线从梁柱私拉等现象比比皆是 。 且电伤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 老林看在眼里 , 急在心里 , 从抓安全生产入手 , 一个人常常骑着自行车巡视线路 。 有一次 , 某村兴修水利建涵洞 , 临时用电搅拌机的线头祼露在马路上 , 他发现后 , 要求村里停工整改 。 村主任请他吃饭 , 被他一口拒绝 。 他板着面孔 , 声如洪钟地告诉村主任:“安全面前 , 岂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乡党委书记知道后 , 曾在部门负责人会上特意表扬老林的铁面无私 。
1985年9月 , 他被借调到高邮供电局任农电联站副站长 。 工作环境变了 , 可他的军人作风没变 。 “电力是高危作业 。 对待安全生产和部队打仗一样 。 不能有丝毫的差错 。 ”时至今日 , 林老依然觉得当年的铁面无私没有过错 。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本文插图
林老退休后 , 自学起了摄影 , 除了向书本求知识外 , 每天除了雨天的东方刚露鱼肚白 , 他骑着电动车 , 背着相机奔走高邮湖、大运河、汪曾祺纪念馆等景点 , 有时为了捕捉动物嬉戏或精彩瞬间 , 光线、构图、角度等需要悉心揣摩 。 他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 终于有了收获 , 去年他的《湖边草园》和《欢乐》双双获市文联摄影奖 。 身为电力人 , 他的镜头更多的是那些默默奉献的电力人 , 那些挥汗如雨架线施工现场 , 那些酷暑寒冬的抢修画面 , 那些遍布田野阡陌的魏巍铁塔银线 , 都被他一一收入镜头中 , 晒到微信朋友圈里 。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本文插图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林老这样的默默无闻地关注电力 , 结缘电力的老兵 , 在电力系统中的辛勤付出 , 才有了万家灯火的更加璀璨 。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本文插图分页标题
【扬州文艺创作研究|慢煮生活 | 高晓春:结缘电力的老兵】
作者简介
高晓春 江苏省作协会员 , 江苏电力作协会员 , 散文、随笔、小说散见《国家电网报》《解放日报》《脊梁》《青春》等报刊 。
【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每一位作者的文字、图片版权 , 因部分文图来源网络等各种渠道 , 无法追溯作者 , 请主动与我们联系为感!同时 , 欢迎各位作者积极向我们投稿 , 投稿邮箱:yzwyczyjh@163.com
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