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莲珍:美育需因应时代变化更新

“'审美'”及其教育形态 , 需要因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 需要多个学科多种角度的深入研判与精准分析 。 ”近日 , 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在出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部联合抖音举办的“短视频与青少年人文素养”研讨会期间表示 ,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日常美好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 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平台能够证明‘审美’并非高悬于天际的乌托邦 , 而是能落实在日常生活、日常举动里的人文素养 。 ”
“短视频与青少年人文素养”课题组表示 ,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推进 , 文化传承不再依靠单一的纸质载体 , 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 , 成为不可或缺的新途径 。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移动互联网产品 , 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人文、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 为青少年的知识更新和审美培育提供了全新空间 。 ”
何莲珍表示 , “审美始终是浙大人的底色” , 她以浙大老校长竺可桢1973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例 。 这是一篇理科论文 , 但论据却有不少是“文学和美学”干货 。 论文写道:唐朝以后 , 华北地区就看不见梅 。 可在周朝中期 , 黄河流域下游是无处不有梅的 , 单在《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 。 在《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 。 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 , 现在无论野生的或栽培的 , 都无梅树 。 以及唐朝诗人张籍《成都曲》一诗 , 诗云:“锦江近西烟水绿 , 新雨山头荔枝熟”说明当时成都有荔枝 。 宋苏轼时候 , 荔枝只能生长于其家乡眉山和更南的乐山 , 在其诗中和其弟苏辙的诗中都有所说明 。
【|何莲珍:美育需因应时代变化更新】何莲珍认为 , 浙江大学所在城市杭州的代表性意向“富春山居” , 自古就是中国人对生活美学的至高想象 。 虽然富春山居图已是陈迹 , 现在无论是杭州还是浙江大学 , 都已经超越了传统美学所限定的范畴 。 但从生活中感受美、汲取美的审美意识和理念 , 传承至今 。 今天 , 更切合的话题是年轻人走入短视频后所带来的审美变迁 , 如何利用短视频助力培养青少年审美 , 并丰富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 让他们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