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长恨一曲,如何千古思不断

【光明网|长恨一曲,如何千古思不断】
_本文原题:长恨一曲 , 如何千古思不断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翁敏华
这个夏天 , 笔者一直在关注学生版《长生殿》的动向 。 7月10日 , 项目启动仪式在同济大学举行 , 之后经历了严格的选角过程 , 并于8月3日在上海昆剧团正式开班 。 在江南大热的日子里 , 被选中的三十二名小“昆虫” , 将经历为期4周的昆曲训练 , 包括吊嗓、甩袖、走圆场、练身段、读剧本、背曲词等 。
“长恨一曲千古迷 , 长恨一曲千古思——”京歌《梨花颂》最后两句意味深长 。 如今这一“迷”一“思” , 接力棒一样 , 传承给了莘莘学子 , 传承给了风华正茂、刚踩上漫漫爱情路的年青一代 。 他们定会像一辈辈先人一样思索:这长生殿里的男女主角唐明皇与杨贵妃 , 到底有没有真爱?
其实这样的“天问” , 作者洪升在剧本一开头就发出了:“今古情场 , 问谁个真心到底?”世上男女 , 真心到底最难得 , 更何况帝妃间!然而 , 剧作家还是相信爱情的:“但果有精诚不散 , 终成连理 。 万里何愁南共北 , 两心那论生和死 。 ” 洪升历时十年、三易其稿 , 并曾为此丢官 , 捧出来的剧本 , 就是一首爱的颂歌 。
唐明皇对杨玉环一见钟情 。 两人相爱之初 , 一心“惟愿取 , 恩情美满 , 地久天长” , 要把爱情进行到底 。 《长恨歌传》这样描写:“定情之夕 , (明皇)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 ”结果 , 情“固”了没有呢?没有!新婚燕尔 , 就闹起了别扭 。 三月三上巳节 , 唐明皇喜欢上了杨玉环的姐姐 。 杨玉环公然吃醋 , 唐明皇一气之下把她撵回了娘家 。 最后 , 还是杨玉环检讨自己“罪该万死” , 并献发一缕 , 打动了三郎本已后悔莫及的心 。
好事多磨 , 求全责备 , 往往与人生相伴相随 。 剧中 , 关于杨贵妃吃醋的情节不止一处 。 不久 , 她就又为唐明皇复宠梅妃生气——杨贵妃赶去翠华西阁 , 发现床下一双凤头鞋、三郎怀里掉下一枚翠钿 , 连连发问 。 剧本写道:
[生作羞科]好奇怪!这是那里来的?连寡人也不解 。
在上海昆剧团的实际演出中 , 蔡正仁扮演的唐明皇见杨贵妃生气 , 遂装腔作势地大声询问:“呃呃高力士 , 这东西是哪里来的?”如此狼狈又如此无赖的唐明皇 , 让人忍俊不禁 。 一样的闹别扭 , 不一样的结局 。 杨贵妃说“有、有、有、有梅枝儿曾占先春 , 又、又、又、又何用绿杨牵绕” , 甚至“望赐斥放” , 认为定情信物既然不能“固情” , 留它没用 。 这回 , 杨贵妃不依不饶 , 又哭又闹 。 唐明皇只好陪笑道歉 。 “总朕错 , 总朕错 , 请莫恼 , 请莫恼” , 还表示要“重把那定情时心事表” 。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两次别扭 , 何以第一次时杨玉环服软 , 第二次却如此强硬?因为 , 古时的三月三上巳节是个性放纵的日子 。 若男人在这一日有出轨的行为 , 是可以被原谅的 。 求爱容易守爱难 。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婚姻生活 , 也像平民百姓一样 , 有着幸福与争吵 。 杨贵妃几次三番退还和接受定情信物 , 其实就是两人的再度定情 。
一如端午节与《白蛇传》紧密相连 , 与《长生殿》挂钩的传统节日是七夕 。 《长生殿?密誓》一出戏里 , 杨贵妃在宫中乞巧 。 唐明皇前来 , 两人说起牛郎织女 。 唐明皇表同情 , 杨贵妃则表艳羡:“妾想牛郎织女 , 虽则一年一见 , 却是地久天长 。 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 , 不能够似他长远 。 ”此前的两次爱情保卫战 , 杨贵妃虽每每险胜 , 但兵来将挡 , 水来土掩 , 毕竟过于被动 。 她需要一种爱的保证 , 一种庄严神圣的保证 。 于是两人宣誓:“在天愿作比翼鸟 , 在地愿为连理枝 。 天长地久有时尽 , 此誓绵绵无绝期 。 ”剧中唱词 , 把白居易《长恨歌》里的“恨”改为“誓” , 作为符合情境的表达 。分页标题
两人的“密誓” , 不光你知我知 , 还有天知地知、神知仙知 。 爱的誓言是神圣的 , 不可背叛 。 天长地久 , 也是同样的表达 。 据说 , 唐明皇晚年患病 , 只认识木雕杨贵妃 , 嘴里不时念着“爱妃” 。 只要“精诚不散” , 便能“终成连理” 。 学生版《长生殿》值得期待 。 但愿这群正在学戏的年轻学子 , 在积极传承昆曲表演之外 , 还能从中体会到爱的力量及其异乎寻常的表现形式 。 (翁敏华)

光明网|长恨一曲,如何千古思不断
本文插图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面向社会长期征集优秀稿件 。 诚邀您围绕文艺作品、事件、现象等 , 发表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意见 。 文章2000字以内为宜 , 表意清晰 , 形成完整内容 。 来稿一经采用 , 将支付相应稿酬 。 请留下联系方式 。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投稿邮箱:wenyi@gmw.cn
[责任编辑: 李姝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