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县融媒体中心|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爱上阿克塞


_本文原题: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 , 爱上阿克塞
2020年8月3日11点 , 我们一行7人 , 带着大大小小8个箱子 , 电脑里存着546张照片、83条录音、79份视频 , 坐上了离开阿克塞的大巴 。 沉甸甸的行囊和朋友临别的祝福 , 让这趟旅程的告别显得不那么潇洒 。
调研初遇阿克塞
7月28日 , 兰州大学新闻学子第十届“重走西北角”接力采访顺利结束 , 王晓红老师带着我们奔赴阿克塞 , 进行《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研究》项目调研 。
阿克塞全称是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 , 是甘肃省唯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 , 了解当地哈萨克族文化传播现状是我们此行最为艰巨的任务 。
很多人因为阿克塞是《英雄》《九层妖塔》《天将雄师》《鸿门宴》的拍摄地而听说过那里 。 这颗塞外明珠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界 , 北面是神秘的罗布泊 , 西接阿尔金雪山 , 南连当金山 , 被柴达木盆地荒漠和河西走廊荒漠牢牢包围在祁连山脉的最西端 。 这里有连绵不断的高山草原 , 数不尽的大小河流从四面八方的雪山上流淌下来 , 哈尔腾河孕育了海子草原和哈尔腾草原的湿地 , 天鹅在这里栖息 。
西行的列车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 我们打开了各种旅游攻略的手机应用软件 , 试图去了解这个旅游小镇 , 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想象着即将抵达的目的地是不是像电影中那样黄沙滚滚 , 又或者像游记中那样水草丰茂、生机盎然 。

阿克塞县融媒体中心|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爱上阿克塞
本文插图
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 爱上阿克塞
阿克塞县城 王珍/摄
然而 , 一觉醒来 , 当我们沿着215国道到达阿克塞县城时 , 入目是干净的柏油马路 , 带着羊角花纹的小楼鳞次栉比 , 路灯也是精致的毡房和冬不拉形象 。 这俨然是一座安逸舒适的现代化小城 , 和电影中满目苍凉的断壁残垣相去甚远 , 草原和河流也远在一百多公里以外 。
抛去电影中苍凉雄浑的荒漠 , 忘记游记中汹涌壮美的哈尔腾河 , 我们此行走进学校、融媒体中心、民族历史博物馆甚至是当地人的家里 , 喝一碗奶茶 , 听一听这里第一代草原医生的故事 , 聊一聊牧民退牧还草后的生活 , 认识和了解一个全新的阿克塞 。
黄沙难挡好客心
蓝天白云 , 晴空万里 , 我们来到酒店打算先歇歇脚 。 突然 , 天色大变 , 狂风肆虐 , 太阳早已躲进云层身后 。 天地开始变得昏暗阴沉起来 , 看不见远处的雪山 , 看不见路上的汽车 , 甚至于看不见窗外的房屋 , 眼前只是一片黄 。
“王老师 , 你们好 。 ”听到这句话 , 前一秒还在狼狈关窗的我们立刻来到门口 , 这是我们的“网友”——阿克旗乡人大宝拉提别克主席 , 县融媒体中心叶尔剑副主任和县文联王金凤副主任 。 因为韩亮老师的介绍 , 我们成为了“网友” , 还没等我们去拜访 , 各位老师们就穿过风沙来迎接我们 。
我们交流的话题大到调研需要接洽的单位、联系的访谈对象 , 小到酒店交通是否便利、在哪里吃饭 , 沙尘暴也无法阻挡阿克塞朋友们的热情好客 。
小城里的“高冷”园丁
次日 , 我们来到县教育局和阿克塞县小学同工作人员、老师和学生家长代表进行访谈 。 “我不用抖音 , 我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 , 很无聊 。 ”杰特尔古丽老师的这句话让我心里犯起了嘀咕——难道老师并不欢迎我们来访谈吗?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 , 我只敢时不时地偷偷瞄一眼这位气质非凡的哈萨克族女子 , 当访谈进行到小学哈萨克语教学的部分时 , 她渐渐展露笑颜 , 向我们介绍起了当地哈萨克语的教学情况:“我们这里的哈萨克族孩子们每周有三节哈萨克语课 , 现在还有好几个汉族学生跟着一起学习 , 只要他们愿意学 , 我就会尽心尽力的教 , 他们现在字写得比很多哈萨克族孩子还好 。 ” 分页标题

阿克塞县融媒体中心|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爱上阿克塞
本文插图
【阿克塞县融媒体中心|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爱上阿克塞】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 爱上阿克塞
阿克塞县教育局访谈 王珍/摄
惠老师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精力 , 甚至牺牲自己的周末来帮教学计划外的汉族学生补习哈萨克语呢?杰特尔古丽老师回答道:“我以前看过一篇报道 , 新疆伊犁有个汉族女孩一直学习哈萨克语 , 考上了很好的大学 , 去了哈萨克斯坦做驻外采访人员 。 这对我触动很大 , 能多学习一门语言 , 学生以后的路就能走得宽一点 。 所以 , 只要他们愿意学 , 我就会尽全力好好教他们 。 ”会因为学生多学会一个字而喜上眉梢;也会因为几个来做哈萨克族文化传播情况调研的老师和学生 , 而放下手头的在忙的家务 , 立刻赶来学校 。 阿克塞县小学的葡萄架下 , 杰特尔古丽老师那句“我正准备炸馓子 , 接到电话就立刻过来了” , 让我感动无比 。
祖先的财产中 , 一半是给客人的
7月31日 , 是我们来这里的第四天 , 也是古尔邦节 。 宝主席一大早就开着车来接我们 , 说“走 , 先到我们家吃个肉 。 ”清早现宰的羊肉 , 配着软糯的胡萝卜、土豆和红薯 , 再来一碗浓香的肉汤 , 立刻驱散了清晨的凉意 。 餐桌上除了肉 , 还有馓子、奶疙瘩、椰枣、核桃、巴旦木……仿佛要把家里所有的美味都拿来招待客人 。 注意到我们惊讶的眼神 , 宝主席向我们介绍起了哈萨克族的传统 , “我们是个非常慷慨的民族 , 祖先留下的财产中 , 一半是留给客人的 。 我们今天宰羊 , 三分之一用来招待客人 , 三分之一自己吃 , 还有三分之一是用来分享给他人的 。 所以有一种说法 , 哈萨克族是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 , 不是说我们过的多么富裕 , 而是我们很慷慨 , 谁家有事 , 大家都很愿意帮忙” 。
桌上还有一盘没有完全发起来的“巴哈利”(一种常见的少数民族点心 , 也有人称其为黑蛋糕) , 宝主席说:“这是我女儿做的 , 不太成功 , 你们可以尝一下 。 ”他想了一下 , 补充道:“第一次做嘛 , 还可以 。 ”同时不忘轻微地点点头 , 这是一位多么可爱又傲娇的父亲啊!讲真心话 , 我觉得那盘“巴哈利”特别好吃 。 制作它的小姑娘 , 身材高挑 , 多才多艺 。 给我们倒完奶茶 , 随手拿起冬不拉 , 就能弹唱一曲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 。 冬不拉响起 , 大家都停下了手头的事情 , 跳起了“黑走马” , 悠扬婉转的歌声、张弛有力的舞蹈动作 , 让我们惊叹这是多么能歌善舞的一个民族!就像那句古老的谚语所说 , “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只翅膀” 。 跳舞的男士 , 是县里融媒体中心的叶主任 , 他过来不仅仅是“转房子” , 还是要来接我们去他家吃肉 。

阿克塞县融媒体中心|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爱上阿克塞
本文插图
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 爱上阿克塞
做客叶主任家 李凯萌/摄
做问卷中的奇遇
除了访谈 , 我们此行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问卷调查 , 我们迎着清晨的微风 , 顶着最烈的日头 , 伴着如水的月色 , 奔波在阿克塞县城的大街小巷 。 但是这里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 正午的街道上 , 行人屈指可数 , 我和老师在学校做访谈的同时 , 小范同学正在为今天的绩效考核犯愁 , 小院里走出一位头发花白的哈萨克族老爷爷问他:“娃娃 , 你站这干啥的呢?这么热的天 , 到家里喝碗奶茶 。 ”小范同学在爷爷家喝了奶茶 , 吃了馓子 , 做了问卷 , 爷爷还带着他去其他几家人做了问卷 。 当然 , 每家都少不了一碗奶茶 , 小范同学带着大家的热情和完成的问卷 , 鼓着圆鼓鼓的肚皮 , 和我们会合了 。 在这里 , 仿佛没有什么事情是一碗奶茶解决不了的 , 如果有 , 那我们就多喝几碗 。分页标题

阿克塞县融媒体中心|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爱上阿克塞
本文插图
走进阿克塞之一:因为调研 爱上阿克塞
小范做问卷 李凯萌/摄
二十公里二十年 换了天地
在第一天我试图寻找《九层妖塔》里的场景失败后 , 宝主席和叶主任就告诉我们 , 拍摄基地在二十公里外的老县城 , 有时间可以带我们过去看看 。 在调研接近尾声时 , 我们终于有机会来看看这个在电影圈“混得”风生水起的石油小镇 。
老县城位于海拔2800米的博罗转井镇 , 因为海拔过高、地势不平、交通不便 , 以及饮用水源中放射性元素含量超标 , 县城搬迁到了二十公里之外海拔直降1000多米的红柳湾镇 。 来到这里我们仿佛“穿越”进了电影之中 , 大家和周围的游客一样 , 唧唧喳喳地讨论着这个大楼是哪部电影中的场景 , 甚至王珍还去戳了戳《九层妖塔》中怪物的屁股 , 妖怪突然怒吼 , 王珍吓得一个趔趄 , 我们连忙冲上去扶她 , 大家笑作一团 , 感叹场景搭建的逼真 。 与我们不同 , 宝主席和叶主任的关注点并不会放在这些电影场景上 , 而是边走边告诉我们 , “这个楼是我们以前的粮站 , 这条路是我们以前最主要的一条街道 , 以前也很繁华的……”
站在山上我们可以看见黄土堆砌而成、破败寂寥的老城 , 也能看见远方一片绿色 , 那是舒适安逸、欣欣向荣的新城 。 宝主席看着老县城的一角说:“那是我小时候上学的学校 , 现在还会经常回来看看 。 ”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 但他又补充道:“现在搬下去了 , 二十多年来生活的越来越好 , 这里也被保护起来 , 开发成旅游景点 , 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 挺好的 。 ”说完 , 他笑了 , 笑容中充满着对家乡发展的信心 , 就如同二十公里外标志着新县城的绿色 , 那是希望的颜色 , 生活 , 会越来越好 。
现在 , 我抱着从阿克塞带回来的一大桶酸奶 , 逐个敲开同学们的宿舍门 , 把这份美味分享给大家 , 告诉她们 , 我跟着老师去了一个叫做阿克塞的小县城 , 那里让我仿佛回到了现在无法回到的家乡 , 我爱上了这个小城 , 无关其它 , 只因调研遇见的人儿和听到的故事 。
采访人员手记:
7天的旅程 , 小半本的笔记 , 只能用硬盘拷贝的巨大文件夹 , 脑袋里不时回想起的零散场景……如此繁杂的素材 , 让我在写这篇游记时感到无从下手 , 不知道从何写起 , 又将落脚点放在何处 。 只能从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开始 , 边回想边记录 , 把流水账一般的初稿发给了韩老师和王老师 。 和我的焦虑不同 , 老师们真的 太包容我们 , 先是夸奖了我 , 给了我足够的信心 。 然后 , 韩老师说:“你需要把这次调研的前因后果交代明白 。 要有主题 , 有分标题 。 把印象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 。 ”王老师说:“似乎你该写的都写全了 , 但总觉得少些什么打动人心的东西 。 ”打动人心 , 我觉得这件事情 , 我好像从来都做不到 , 我的文字 , 没有这种力量 。 但是在读了王老师分享给我她自己的一篇散记后 , 优美的文字和强烈的画面感让我似乎有些领悟到了——不是为了打动人心而刻意煽情 , 而是两位老师都说到的细节描写 。 我虽然是一个记录者 , 但更多的是要用分享的方式 , 再现当时的场景 。 用眼看世界 , 用心来记录 , 不断学习 , 我们一直在路上 。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德灵、甘肃省广电总台驻武威通联站站长卢昕;带队老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 辑:李爱玲
总 监:肖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