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本文插图
今年3月中我来了悉尼 , 辗辗转转待了有小半年 。
陌生的地方待的够久就会变得熟悉 , 就会有陌生人变成熟人 , 佳姐就是我在这个陌生地方结识的新朋友 。
佳姐是谁?
佳姐有60岁了 , 但从外表和体态来看会让人错觉刚过50 。
佳姐是香江人 , 2年前丈夫去世后便退休移居到悉尼 , 与独子和儿媳居住在18楼一个单位 。
我发现香江人有着与我们内地人很不一样的地方 。 比如 , 她的同样来自香江的人会称呼她为"唐太";与她关系比较熟的人可随意亲昵地叫她英文名Catherine 。 这与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 开口便叫人"哥"或"姐"的很是有点不一样 , 我还是按我们的习惯叫她为佳姐 。
我第一次见到佳姐大概是在4月份的某一天 , 也许在外国人的地方遇见亚洲人 , 不免会多了留意 , 看对方是否是同胞 。
那天 , 我一进电梯便与电梯里的一位亚洲女士的眼神碰上 。 当时 , 我注意到佳姐脸上有淡淡的似乎是遇见熟人才会有的笑容 , 惹得当时的我回头看了下 , 发现除了我自己并无其他人了 。 于是 , 我就同样报以微笑 , 算是互相无言地打了个招呼 。
住在同幢楼里的人 , 碰到的次数多了 , 对方的面容样子也清晰地记住了 。 半年里 , 从微笑打招呼到开口聊天又相约一起喝茶 。 跟广东人喝茶绝对可以迅速拉近互相之间的距离……我和佳姐在这里变成对方的新朋友 。

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本文插图
我有家人 , 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近二十年里 , 我结识了不少香江人 , 我发现曾经辉煌过的国际著名大都会 , 出生在那里生长在那里的人 , 大都既现代又传统 。
他们有着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 , 与西方文明几乎可以无缝衔接 , 但同时又保留着十分传统的中国人思想 。 热热闹闹地过各种西方节日 , 也认真虔诚地"做节"——冬至、尾牙、团年、拜年、开年、清明等等 , 一切中国传统节日都会是特别的日子特别地过 。
每个周日的上午 , 家族成员聚在一起喝茶 , 也是佳姐他们一直保留的生活方式 , 哪怕来到澳洲悉尼 。
我明白 , 周日家庭成员一起喝茶对佳姐他们广东人来说 , 其蕴含意义远远大过单纯的果腹 。 平日里各自为口奔波 , 周日喝茶向家里的长辈请安问好之余 , 露脸喝茶表示各自都安好 。 另外 , 家庭成员间的不愉快、争执;宣布各自喜事 , 几乎没有什么大小事情不是在喝茶间解决的 。 我也是在与佳姐的一次次喝茶间互相熟悉起来的 。
我发现 , 佳姐那个地方的人骨子里还是很旧式的中国人 。 比如 , 不论家境怎样 , 子女们出来社会工作后便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甚至一半甚至大半交与父母 , 谓之"家用" 。
"家用"的延续存在于高度现代文明社会的香江 , 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家庭确实有这个现实需要;子女需要供养父母的中国旧有的传统 , 好像自然而然地保留在佳姐那个地区的大多数家庭里 。
佳姐的先生2年前去世后 , 佳姐就提前退休来到独子生活的这个城市 , 与儿子的小家庭生活在一起 。
我毫不掩饰我的惊讶 , 因为当今父母大都追求自己自由自在的退休生活 , 情非得已并不想与子女们在一起生活 。 父母家庭与子女的小家庭之间 , 竭力保持一个不远不近的舒适距离是当今中国父母与子女的最大追求 。
对于我的惊讶 , 佳姐不容置疑地说:"我有家人 , 为什么要像个孤寡老人那样过我的余生?!"

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本文插图
所有的选择都是一边"得到"、一边"失去"分页标题
佳姐所住的18楼是复式跃层 , 屋子的购置看得出来 , 佳姐以及佳姐的儿子儿媳有几代同堂的共识 。
佳姐的儿子与儿媳工作都很繁忙 , 早出晚归 。
平日里 , 日常的洗衣做饭的家务活基本是佳姐承担了 。 周末 , 佳姐与儿子媳妇会外出喝茶吃饭 , 或者儿子儿媳下厨 。
在佳姐原来生活的城市 , 女人选择工作就请家庭佣工住家做家务事是件寻常事 。 现在与儿子儿媳一起生活 , 佳姐似乎把日常家务当作工作 , 这是另一种的退而不休 , 像许多退休后的父母照顾子女的起居饮食 。 然而佳姐却说 , 得感谢这些家务 , 让退出职场的自己每天过得不忙碌但充实 。
我不知道 , 这话是不是佳姐活到了这个年纪道行很高的门面话 。 每回与佳姐聊起这些家长里短 , 我总试图在佳姐脸上找寻对儿子儿媳隐忍着的不快的迹象 。 因为我总是不能避免地想起我的母亲每每在做家务时对父亲发出的抱怨:我就是你家的带薪保姆!
有的生活真相大家都看得真切 , 比如 , 没有什么比自己与自己相处来的更简单和自由 。 再比如 , 我们对于最亲爱的人 , 总是不加掩饰地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 所谓相爱相杀 。
用佳姐的话 , 有所得必有所失 。 佳姐和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 , 并不是佳姐单方面的选择 , 而是与儿子儿媳的互相选择、互相需要 , 不存在谁依靠谁 。
生活在一起 , 需要的是理解、包容和磨合 。
互相尊重是同住的最大前提 。 佳姐对于儿子儿媳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做任何批评 , 任何自己不喜甚至看不惯的 , 选择视而不见 。
佳姐认为成年人的行为不是认知造成的 。 儿子儿媳都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 , 有求知求真辨别的能力 。 成年人的任何行为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 所以不必做父母或者旁人来教育说服或者强制改造他们 。
说来也是 , 几乎所有家庭关系里的家庭矛盾 , 都是互相看不顺眼 , 都是妄想扭转对方的思想言行 。 如果 , 做不到像佳姐和儿子儿媳那样 , 同住一屋却不去批评和干涉对方的生活习惯 , 是无法长久地生活在一起的 , 因为任何隐忍都会有爆发的一天 。
恪守住界限是对他人的尊重 。 得到了家人共同生活的相伴 , 就要失去完全掌控生活空间里的一切的那种自由 。

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本文插图
最终 , 我将尘归尘 , 那之前 , 与自己家人好好在一起
养儿防老 , 原来是早已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抛弃的观念 。 佳姐要的是一份亲情 , 自己余下的日子里与儿子儿媳一家共同生活的经历 , 是有质量的生活 , 不是充满了忍耐、抱怨 。 如果 , 活得够久 , 活到自己已经丧失了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 , 佳姐选择去安老院 。
"我不要儿子儿媳的养老送终 , 只要有质量的与家人共同生活 。 "佳姐如是说 。 与儿子一家共度她人生里最后的一段时光 , 希望留给大家的是温暖相伴的回忆 。
佳姐甚至立下遗嘱 , 不要一块墓碑也不要一方墓地 , 无需儿子儿媳日后的祭拜 。 比起身后的一切的未知 , 佳姐要的是眼下看得见的余生里有一段共同的生活 , 值得回忆的温暖的相伴 。

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
本文插图
佳姐可以如此坦然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是有基础的 。
首先 , 一家人包括儿媳各自成长的家庭关系和谐 , 有良好的家教 , 一些传统观念打小就根植在儿子以及儿媳心里 。
其次 , 各自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 还有独立而自由的人格思想 , 共同生活但并不依赖 。
最后 , 家庭成员之间都懂得尊重、知道相处的界限、会感激他人的付出 。
如果 , 可以选择
1. 有多少父母子女希望同住?
父母想!但是不想看子女家庭脸色做人 。分页标题
子女想!但是不想被父母像孩子般管着 。
2. 父母子女同住是无奈?
父母觉得老了需要子女的依靠 。
子女觉得是反哺的责任 。
为什么不能温暖的互相陪伴和照顾?!
人与人相处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 亲人家人的相处也是一道解不开的题 。 但是 ,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是每个人的期盼?
【胡小姐的春天|18楼佳姐的余生 | 我有儿子,为什么要把自己过得像个孤寡老人?】本文为***作者原创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