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艺术|脱欧语境下的当代英国小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秋》封面 资料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伦敦传》封面 资料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1月31日 , 英国伦敦 , 一位脱欧支持者走在街头 。新华社发
【深度解读】
“脱欧文学”这一新兴文学类型集中出现在2016年至今的英国文坛 , 特别是小说领域 。其名称由“英国脱欧”和“文学”两词组合而成 , 由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肖于2018年首先公开提出 。
【国际艺术|脱欧语境下的当代英国小说】根植于英国历史文化传统 , 受到2016年英国脱欧事件的触发 , “脱欧文学”作品既包括那些直接回应或间接影射英国退出欧盟的文学作品 , 也包括那些探讨英国脱欧后产生的后续社会文化、经济、种族和世界主义发展问题的小说 , 其常涉及的文学话题往往与文化、国家身份、情感、共同体构建的讨论有关 。
1 “脱欧文学”的根源
2016年6月23日 , 时任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领导的保守党政府组织全民公投 , 试图引领英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奈何事与愿违 , 公投结果显示脱欧派(51.89%)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派(48.11%) 。此后不久 , 卡梅伦宣布请辞 , 而英国政府也先后在特雷莎·梅和鲍里斯·约翰逊的引导下着手准备退出欧盟的各项工作 , 并最终于2020年1月31日夜间11点钟正式退出欧盟 , 进入脱欧过渡期 , 直至2020年年底 。这也标志着英国与欧盟长达大约47年的合作关系告一段落 。
英国脱欧这一历史事件不仅造成了英国政坛的震荡 , 也“揭示了英国社会中固有的分化问题 。”中国学者桂涛曾指出 , 英国脱欧造成的“不仅是脱欧派与留欧派之间的分裂 , 还有政府与议会之间、上院与下院之间、不同党派和阶层之间围绕‘是否脱欧’与‘如何脱欧’议题的分裂 , 更有‘脱欧’引发始终有独立诉求的苏格兰、北爱尔兰与威斯敏斯特之间的分裂 。”此外 , 它“还引发了全世界对‘欧洲一体化’与‘全球化’将何去何从”的争论 。
“脱欧文学”的出现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源 , 它不仅与2016年的英国脱欧事件有关 , 也与英国传统文化有关 。自古以来 , 英国与其他国家一直保有密切的往来 , 英国国民也与外来移民群体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 。一方面 , 英国的近现代发展离不开跨国贸易 , 而外国移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英国著名传记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所言 , 本质上 , 正是移民的浪潮帮助伦敦繁荣起来 。另一方面 , 一些英国国民自古以来对外国移民的到来便颇有微词 。阿克罗伊德所著的《伦敦传》对此也有详细的叙述 。他写道 , 早在1255年 , 僧侣编年史家马修·帕里斯就为伦敦充溢着外国人的事实而哀叹 。此后几个世纪中 , 英国人对“外来者”的不满和不安情绪逐渐上升 , 并不断为外来移民赋予贬义的刻板印象 。1973年 , 英国加入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 。但是 , 英国与欧盟的结合实则貌合神离 。英国既没有加入《申根协定》 , 也没有使用欧元 , 始终以自身利益为准 , 游离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边缘 , 并始终怀揣欧洲怀疑论 , 没能树立尤尔根·哈贝马斯所说的欧洲身份、意识、归属感和情感 。这也最终导致了它与欧盟的分道扬镳 。
2 “脱欧文学”的发展轨迹
“脱欧文学”作品并非只出现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 。早在1972年 , 英国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在《不列颠万岁》中就曾描写过英国在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若干年后进行退出公投的景象 。1998年 , 彼得·普雷斯顿的小说《第五十一个州》也虚构了一个类似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事件的故事 。故事中的英国首相遵循亡父遗愿 , 带领英国退出欧盟 , 并且加入美国 , 成为其第五十一个州 。除了以上两位作家 , 英国女作家扎迪·史密斯也常被评论家提及 。她近几年创作的《西北》《使馆楼》和《摇摆时光》记录了脱欧前英国社会氛围和种族关系的变化 , 描绘了英国最终脱欧的语境 。另外 , 艾·路·肯尼迪的《严肃的甜蜜》和乔纳森·科的《十一号》也出版于英国脱欧公投前夕 , 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 , 例如保守党的财政预算削减等 , 而正是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英国脱欧提案的最终通过 。分页标题
近四年 , 英国小说作家纷纷将目光转向这个新的热点话题 。根据欧洲文学协会创始人罗希·歌德史密斯201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 , 大约97%的英国创意艺术行业从业者支持英国留在欧盟 。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2017年6月发表的评论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英国作家群体对待英国脱欧的态度 。在脱欧公投通过一年后 , 麦克尤恩曾写道 , “我不接受这个近乎于神话的、充满情绪的脱欧决定 。不 , 我不相信 。我不接受 。”与麦克尤恩一样 , 在英国脱欧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 , 英国文学界对于此次事件的回应都偏向消极 , 认为英国脱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球化进程 , 为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带来阻碍 , 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 。
近几年 , 许多英国小说都生动地刻画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 , 特别那些被边缘化的普通英国民众和外来移民 。其中的经典作品包括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穆赫辛·哈米德的《西行记》、特雷西·马蒂亚斯的《聚会之夜》、马克·比林汉姆的《如血般的爱》、山姆·拜尔斯的《背信弃义的阿尔比昂》、瑞秋·彻切的《战场》、阿曼达·克雷格的《这片土地的谎言》、亚当·索普的《失踪的费伊》以及琳达·格兰特的《陌生的城市》等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非阿莉·史密斯的《秋》莫属 。该书出版于2016年10月 , 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首部主要的后英国脱欧小说作品” 。故事中多个事件的发生时间与现实中真实事件的发生时间一致 , 使这本书在现实与文学世界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 , 将两者连接在一起 。在小说中 , 阿莉·史密斯先是借鉴了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开篇方式 , 暗示两股相对的观念以几乎势均力敌的方式撕裂了一个国家 。这个景象和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时英国民众的真实反应极为相似 , 甚至可以说 , 阿莉·史密斯的这段描写就是对当时英国社会民间舆论分歧的真实记录 。从这个角度而言 , “脱欧文学”的出现反映出了文学与社会以及文学与历史间微妙的联系 。正如阿莉·史密斯的前辈——查尔斯·狄更斯、马克·吐温、托·斯·艾略特等人一样 , 阿莉·史密斯也在她的作品中暗示了文学与现实间的联系 。
《秋》关注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与年迈的移民作曲家丹尼尔·格鲁克之间的交流 。故事背景设置于英国脱欧后一个月 , 伊丽莎白在家乡与格鲁克共同目睹了脱欧为原本宁静的英国村庄带来的变化 , 描写了代表着英国普通民众的伊丽莎白是如何懊悔自己当初的“无动于衷” , 并且哀叹象征着旧欧洲价值观和“快乐”的格鲁克行将就木以及出现在英国的“一种全新的疏离感 。”更重要的是 , 《秋》暗示了弥漫于当下英国社会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不仅关乎英国在未来与欧洲乃至世界之间关系的发展 , 也与英国老百姓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 。小说着重刻画这类不确定的氛围如何笼罩着英伦半岛 , 对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压迫 , 让他们感到困顿迷茫和无所适从 。
3 “脱欧文学”的创作特点
在脱欧发生之后 , “脱欧文学”作品主要体现出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 。
首先 , 大多数“脱欧文学”作品表现了英国社会在脱离欧盟后反乌托邦的一面 , 暗示了大英帝国在脱离欧盟之后的进一步式微 。许多“脱欧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想象和构建了一个脱欧后的英国社会以及其中的人民生活 , 特别关注了脱欧后故事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以及经济状况 , 借此暗示英国脱离欧盟对于英国社会和英国民众生活造成的直接影响 。通过描绘脱欧后英国的市井百态、民生走向 , “脱欧文学”作家们实践着穆赫辛·哈米德提及的“展望未来”的方针 , 即虽然我们可以回忆过去的经历 , 但是我们也能想象其他人的未来是怎样的 。毕竟 , 作为一名作家 , 相比回忆 , 我们更应该去诉说未来 。
其次 , “脱欧文学”作品也常常反思探讨英国脱欧结果出现的根源 。与第一种写作方式不同 , 这种写作方式更关注于过去 , 不仅谈论了脱欧派和留欧派两个对立的阵营 , 同时也思考了久存于英国社会中的多种对立 , 例如 , 城市与农村、商业中心和老工业基地、当地人与新移民、精英阶级和普通老百姓等 。此类作品主要包括乔纳森·科的《英格兰中产》、瑞秋·卡斯克的《荣誉》、道格拉斯·波德的《谎言时刻》、迈克尔·帕拉斯克斯的《兔人》、大卫·博伊尔的《路的遗迹》、现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父亲斯坦利·约翰逊的《把柄》、梅丽莎·哈里森的《大麦地里的一切》、莎拉·莫斯的《魅墙》以及伊恩·麦克尤恩的《蟑螂》等 。分页标题
其中特别需要特别关注的作品是安东尼·卡特莱特的《切割》 。这部作品同样探讨了英国走上脱欧之路的根源 , 但它是为数不多的一部站在脱欧派英国民众立场来创作的小说 。故事发生在英国西米德兰地区的老工业基地达德利 , 作品深层次地分析了脱欧派英国民众的心声与诉求 , 特别关注了英国工人阶级白人群体的境遇 。通过故事男主人公凯罗·朱克斯 , 来自伦敦的女电影制片人格蕾丝·特莱维希克意识到了脱欧派英国民众观点的复杂性 。对于以朱克斯为代表的英国普通工人群体而言 , 英国加入欧盟后到来的大量东欧经济移民以及产业外包不仅使英国本土的工业产业走向衰落 , 而且也把他们的生计逼上了绝路 。因此 , 脱欧的选择对于他们而言并非完全出于对欧盟的厌恶 , 也不仅仅是担心自家餐桌上的面包和牛奶或是自己的住房 。更重要的是 , 通过脱欧 , 他们感到自己重新获得了那一份已经失去已久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既是社会治安和工作福利方面的安全感 , 更是文化层面的安全感 。这也是为何在2016年的脱欧公投中 , 英国多个老工业基地的脱欧选票比率大于60%的原因 。同时 , 故事中两位主人公的对话也揭示了英国社会一直存在的深层次阶级分化和矛盾 , 特别是精英阶级和中下层阶级百姓间不可调和的隔阂 。
正如英国评论家理查德·凯利所言 , “小说作家能够自由地挖掘人物、冲突、难以言表的情绪和鉴别、困境和矛盾 。而英国脱欧显然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素材 。”一方面 , 英国脱欧为许多作家提供了创作灵感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 “脱欧文学”也将英国小说作家们团结在一起 , 在文学的想象世界中 , 为英国脱欧后的英国社会和英国人民提供了一块栖身之地 , 使他们可以重新思考英国脱欧的发展过程和英国未来 。随着英国脱欧已然尘埃落定 , 并将在明年结束脱欧过渡期、实质性地脱离欧盟 , 笔者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之内 , 关注探讨英国脱欧的文学创作还将持续 , 并且将很有能与全球化等议题相联系 , 形成新的风格 , 进一步拓宽“脱欧文学”的艺术领域 , 增强它的美学价值 。
(作者:黄 强 , 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 Spacex|卫星互联网轨道资源稀缺,中国航天如何与国际卫星界大亨竞争?
- 漫评|【国际漫评】太平洋也阻止不了美国偷窥的欲望
- 国际局势|法国日新增病例超七千,巴黎强制戴口罩不排除全国再封城
- 新冠肺炎_国际|驻圣克鲁斯总领事王家雷会见圣克鲁斯省省长科斯塔斯
- 加拿大|加拿大宣布延长国际旅客入境禁令到9月30日
- 行走自贸区/|行走自贸区/ 中欧合作、创新海关、自贸区法院……3年先行先试,成都更国际更活力
- 重工|【行走自贸区】港船重工完成8艘国际船舶保税维修业务
- 行走自贸区/ 中欧合作、创新海关、自贸区法院……3年先行先试,成都更国际更活力
- 【国际漫评】太平洋也阻止不了美国偷窥的欲望
- 多边组织|要么捣乱,要么退群:美国这样对待“不听话”的国际多边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