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机收损失率高达10% 颗粒归仓为何难实现?

近日 , 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
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
但同样触目惊心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 , 我国粮食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 , 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 。 而四川省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699亿多斤 。
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 , 粮食收割环节的损失非常突出 , 不要说颗粒归仓 , 有的机收损失率甚至高达10% 。
小暑过后 , 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机轰鸣 , 拖拉机来往 , 粮农正在抢收早稻 。
湖南省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望着眼前的农忙景象 , 却感到有些心痛——收割机驶过的田里 , 往往留下不少稻穗 , 稻谷更是四处撒落 。 他捡起一株饱满的稻穗 , 叹了一口气:“机械化确实提高了粮食收割效率 , 但作业还不够精细 , 导致损失不少粮食 。 ”

四川农村日报|机收损失率高达10% 颗粒归仓为何难实现?
文章图片
不止湖南 , 黑龙江、河南等多个粮食生产大省的粮农普遍反映 , 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

哪些环节有损失?
首先 , 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
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 , 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 , 损失率在3%至5%不等 。
其次是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
在黑龙江省多处大豆收割现场 , 地里有一些遗落的大豆 , 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荚 , 里面还夹杂着10多粒大豆 。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说 , 过去手工收割 , 损失较少 , 现在收割进度快了 , 损失也大幅增加 。
机收玉米的损失也比较明显
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粮大户刘国明种了5000多亩玉米 , 他说 , 玉米粒比较干、脆 , 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 , 如果玉米倒伏 , 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 , 损失进一步增加 。

四川农村日报|机收损失率高达10% 颗粒归仓为何难实现?
文章图片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 , 目前 , 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 , 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均高达10% 。 中国农业大学武拉平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 , 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
“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 。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 , 理论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条件计算损失率 , 但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最佳收割条件 , 比如粮食过度成熟导致更易脱落、下雨天导致谷粒黏附影响脱粒等 。

损失根源是什么?
还有些种粮大户反映 , 在收割环节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中 , 收割机械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比较突出 。
陈志认为 , 当前的不少收割机难以对作物进行高效、优质处理;水稻收割机的清选工序 , 长期存在严重的黏附堵塞问题 , 籽粒不能及时分离;小麦收割机的割台高速碰撞穗头 , 产生严重的掉粒损失 。

四川农村日报|机收损失率高达10% 颗粒归仓为何难实现?
文章图片
摘穗、脱粒工序中的高速碰撞 , 均会造成严重的籽粒破碎 。 一旦破碎 , 尤其出现了裂纹 , 对后期的存储影响比较大 , 只要储存环境含水率稍高 , 就极易产生霉变 , 无法再作为口粮使用 。

【四川农村日报|机收损失率高达10% 颗粒归仓为何难实现?】转型升级改变现状
“我国农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 收割机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操作人员素质优化、抗倒伏粮食品种的研发等等 , 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朱启臻说 。
01
——要积极整合科研力量 , 加强粮食收割环节基础性科学技术研究 。 陈志建议 , 要加快建设一批技术研发集成平台 , 充分利用农机农艺融合原理 , 设计制造能够适应农艺特征的收割机 , 提高机械结构和工况参数对作物力学的匹配 。
02
——要突破一批关键性重大技术 , 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技术 。 陈志建议 , 要探明作物在不同机械作用下的黏附、断裂等规律 , 精准构建作物与机械互作模型 , 开发能够表征上述模型的新算法、新传感器 , 形成对多种作业工况的调控技术 , 实现作物收割降损、增效 。
03
——要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 , 要降低土地细碎程度 , 种植规模越大 , 田块越成系统 , 越有利于联合收割机的作业 , 有利于降低损失 。
04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 李国祥建议 , 对农机作业人员要进行定期培训 , 增强其节粮意识 , 同时要完善机收社会化服务合同的内容 , 将损失率等纳入服务条款 。
来源:新华社
文:周楠王建宋晓东董峻
编辑:聂姚
校对:朱梦蝶
审核:左杉
“三农”领域专业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