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_本文原题:【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在烈火中燃烧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文/陈海波
尊敬的湿地朋友们 , 大家好!
在新学期即将开始之际 , 跟大家聊一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具体上法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 。 这篇杂文写于1934?年的9?月25日 。 当时 ,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 , 又向关内步步紧逼 , 亡国的威胁迫在眉睫 。 于是 , 一种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 发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言论 。 作为民族之魂的思想家 , 鲁迅先生 , 针对舆论界的“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 , 已荡然无存”悲观论调 , 毅然决然地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旨在警醒国人 , 振奋民族的士气和精神 。 因此 , 我们在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的时候 , 除了关注文体的特点外 , 还要带领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 , 感悟先生的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民族精神 。 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 , 但作为中华民族新生代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 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 , 要做一个新时代清醒的自信者 。 因此 , 这一课融合了语用型和主题型本文的特质 。

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本文插图
这是一篇可以堪称典范的驳论文 。 教学之始带着学生了解什么是杂文以及杂文的功用 , 继而引入到这篇驳论文 , 让学生明确: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 , 然后或直接批驳(驳论点) , 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 ,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 , 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 , 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 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 。 学生理解了驳论文的特点 , 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 为下面的教学提供一个“牛鼻子” 。
一、“肯定”与“怀疑”
文章的标题往往隐藏着解读主题的“密码” , 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设计教学的一个有力的契入点 。 这篇文章的题目下面隐含着鲁迅先生思想的惊涛骇浪 , 揭开这层面纱 , 就能感受到先生的良苦用心 , 实在是巧妙而深刻 。
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 树立两大阵营 , 比较体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了吗” 两种句式所要表达的意思 , 一遍又一遍品读 , 深入体会有“吗”和没有“吗”的表达效果 , 反方读出了“无奈、沮丧和落败” , 正方读出了“希望、力量和斗志” , 从而 , 为下面的教学蓄势 。
二、“他信力”与“自欺力”
“两年以前 , 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 , 只希望着国联 , 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 也不信国联 ,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 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 ”
信“地”信“物”信“国联” , 这是“他信力” , 待失掉了“他信力”之后 , 这类人开始靠“求神拜佛”来“麻醉”自己 , 借“神、佛”的信仰模糊人的认识 , 导致意志力消沉 。
这是赤裸裸的“自欺力” 。
明白了“他信力”与“自欺力” , 继续引着学生品读第一段话 , 通过理解“既不……也不……一味”等词语 , 发现这类人眼中的所谓的“自信力”根本站不住脚 , 因为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自信”过 , 既然没有 , 何来失去?
到这里 , 这一类人企图掩盖自己的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嘴脸 , 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 , 已经不能遮羞了 。 鲁迅先生不愧是一个写杂文的高手 , 他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 , 继而轻巧地推翻了对方的观点 。

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三、“自信力”与“中国人”
文章第6段话为承上启下 , 发现“然而 , 在这笼罩之下 ,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这句话明确地告诉人们: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这个观点掷地有声 , 响彻天穹 。 观点摆出来了 , 证据在哪里呢?
“我们自古以来 ,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 有拚命硬干的人 , 有为民请命的人 , 有舍身求法的人 , ……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 ,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这一类的人们 ,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 , 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 被抹杀 , 消灭于黑暗中 ,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 倘若加于全体 , 那简直是诬蔑 。 ”
品读这段文字 , 抓住“脊梁”这个词语 , 这里用来比喻“支撑事物发展的中坚力量” ,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每个时代中 , 支撑中国向前发展的那些坚不可摧的爱国志士 。
于是 , 学生就会把目光朝向“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朝向“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朝向“壮志饥餐胡虏肉 ,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
这些中国脊梁式的人物 , 他们的精神代代传扬 , 让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确信!不自欺!在前赴后继地战斗!
至此 , 口口声声“失去自信力”的那一部分“中国人”实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一小撮民族败类 , 而具有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中国人”广为人在 。 所以: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 用指一部分人则可 , 倘若加于全体 , 那简直是诬蔑 。 ”
至此 , 先生直斥“对方”的无耻谰言 , 观点十分鲜明 , 感情十分强烈 。 在这一层中 , 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 , 对“中国人”作了分析 , 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 大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 。

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
本文插图
四、“脊梁”与“我们”
再回到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因为:
自古以来
我们有埋头苦干的人
我们有拼命硬干的人
我们有为民请命的人
我们有舍身求法的人
他们脚踏实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
他们来自下层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他们是中国挺起来的“脊梁”
学生齐读这段话 , 向具有中国“脊梁”式的爱国志士致敬 。
接下来 , 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心中的感受 , 从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 到思想的启迪 , 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 , 到对中国光明前景的无限自信 , 最后在齐声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中 , 结束本课 。
故今日之责任 , 不在他人 , 而全在我少年 。
少年智则国智 ,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从课的类型看 , 兼顾了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的融合 。
当然 , 抵达的路径也许有万千 , 但课堂上只能走一条 。 探索永远在路上 , 遗憾和不足总是在这一次 , 更好也许就在下一次 。
【自信力|【海波专栏】在烈火中燃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宣讲稿】陈海波:南师大附属徐州市大学路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 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 徐州市中考命题组核心成员 , 徐州市首批“带头优师” , “语文湿地”公众号、《河北教育》专栏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