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


元朝|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故宫太和殿(资料图片)

元朝|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金元明清北京城址变迁图 。明清北京城是一个凸字形 , 元大都城是一个方形 , 两者有部分重合 , 金中都城在明清北京城的西南方 , 也是一个方形 。(资料图片)
一座都城
六十年是为一甲子 。十个甲子之前 , 明永乐十八年 , 公元1420年 , 紫禁城落成 。
天上的紫微垣 , 地上的紫禁城 。这里过去是帝王之家 , 是权力中枢 , 如今是一座每年吸引千万游客进入的博物院 ,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
中国人以树木搭建房屋 。木构建筑不易保存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南禅寺大殿 , 其建造时间距今有1238年 , 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建筑 。在中国大地上 , 仅有四座建筑被认为是唐代遗构 。一座独立的木建筑尚且如此难以保存 , 一个由许许多多木建筑组成的宫殿群 , 历经六百年风风雨雨 , 完整地存留了下来 , 呈现在今人眼前 , 实在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
要讲述紫禁城的故事 , 我们首先要讲述北京城的故事 。
北京城的历史 , 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从西周至辽建立前 , 它是一座边疆之城;辽、金两朝 , 它以辽之南京、金之中都之姿崛起 , 但辽、金两朝与北宋、南宋分立 , 并非统一王朝 , 它尚无超过北宋之汴梁、南宋之临安的地位;元、明、清三朝 , 它作为统一王朝的都城 , 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
元朝灭金后 , 在金中都的东北方 , 另起炉灶建起了元大都 。元大都打下了明清北京城的基础 。在北京这样一个十分缺水的城市营建都城 , 拥有充足而稳定的水源至关重要 。元大都的建立 , 改变了过往由莲花池水系供水的历史 , 开启了由更为充足的高梁河水系供水的历史 。在水利专家郭守敬的妙手改造下 , 大运河的船只能直接进入积水潭 , 舳舻千里的荣景成为一时美谈 。
元大都是一座怎样的城池?它的外形是一个南北略长的矩形 。在北京地铁十号线上 , 有健德门、北土城、安贞门三站 , 健德门、安贞门是元大都北城墙开辟的两座城门 , 而北土城则提示我们大都城的城墙是由夯土垒成的 。元大都南城墙在长安街一线 , 东城墙、西城墙都沿用到了明代 。
建筑史家傅熹年对元大都有这样一个定位——“中国历史上唯一在平地上按规划创建的街巷制都城” , 胡同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如果想一窥元代胡同长什么样 , 读者可到南锣鼓巷一带 , 这里还保存着元代胡同的肌理 。
元大都的北部 , 相对南部而言 , 发展较为滞后 , 人烟稀少 。当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后 , 为了方便防守 , 缩小城市面积 , 他将大都的北城墙南移到了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 。
1402年 ,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得成功 , 在南京即位 , 次年改元永乐 , 下令将昔日的就藩之地定为国都 , 南京成为留都 , 由此构成明朝的两京制 。朱棣在昔日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北京城 , 这项规模庞大的改建计划在1420年初步完成 。
朱棣并不是将昔日的建设全部推倒重来 , 已经形成的街道格局难以改变 。但元朝大内不复踪影 , 取而代之的是气势宏伟的紫禁城 。明紫禁城相较元大内的位置更靠南 。朱棣改建北京城时 , 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移到了今崇文门、前门、宣武门一线 , 这样紫禁城就不会太靠近南城墙 。
到1420年时 , 北京城的形状仍然是一个矩形 , 虽然它的西北角出现了一个抹角 , 使这个矩形并不完全方正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 北京城南城墙外人气渐旺 , 天坛、先农坛等重要的祭祀建筑也在城南郊外 。1547年 , 这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的时候 , 鉴于北方边警频传 , 蒙古骑兵对北京城产生了很大威胁 , 朝廷决定修建外城 , 原本计划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修筑外城 , 由于财力有限 , 只完成了南面的外城 , 本来在城外的天坛、先农坛包入了城内 。南外城的修建 , 使得北京城的形状 , 由矩形变成了凸字形 。分页标题
明清易代 , 清人对于明朝的都城 , 并不像明人对待元人的遗产那样激烈 , 相反他们对明北京城的外形未做根本性的改变 , 就连明朝帝王的家紫禁城也未毁弃 , 抹去门额上的旧字迹 , 换上新主人的字号 , 紫禁城又成了清朝帝王的家 。
一座紫禁城
《论语》有云:“为政以德 , 譬如北辰 ,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古人夜观天象 , 发现众星都围绕着北极星运行 , 北极星居于天之中指挥众星 , 这种至高无上的地位与雍容居中的气度 , 正是帝王的特质 。在古人的观念中 , 北极星所在的紫微垣 , 投射到大地上 , 正是帝王所居的紫禁城 。
在所有方位中 , 中为尊位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 战国时代的荀子说:“王者必居天下之中 , 礼也 。”朱棣营建紫禁城经过了周密的规划 , 紫禁城居于都城之中 , 乃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
明紫禁城是在元大内的遗址上建立的 , 东西宫墙沿元代之旧 , 南北宫墙都向南挪移了约五百米 , 前文提及 , 与此同时 , 明北京城的南墙较元大都也向南挪移 , 这样避免使紫禁城南的空间显得逼仄促狭 。
永乐时代的紫禁城 , 位于北京城中部偏南的位置 , 到嘉靖时代修筑南外城后 , 从午门到永定门的距离约有4600米 , 从神武门到北城墙的距离约有3000米 , 紫禁城在北京城的中部偏北、近乎中心的位置 , 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
朱棣在改建北京城时的一大创举 , 是确立了一条贯通全城南北的中轴线 。有意思的是 , 元大都的规划中轴线与几何中轴线并不在一条线上 , 元大都的规划中轴线后来得到了沿用 , 成为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 而几何中轴线则在规划中轴线的略西边 , 即今旧鼓楼大街一线 。朱棣将元大都的钟鼓楼拆毁 , 在规划中轴线的北端重新建造了钟鼓楼 , 嘉靖时代修筑南外城后 , 其正门永定门则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 。
紫禁城中最重要的建筑——前三殿、后两宫也在这条中轴线上 。建筑史家于倬云以音乐为比 , 生动描述了这条中轴线(括号中的字为编者所加 , 非原文):
当人们沿中轴线漫步观赏时 , 从低沉旋律的大明门(位置在今毛主席纪念堂一带)到外金水桥豁然开朗时 , 犹如宫殿建筑的序曲;从承天门(今天安门)到午门则成为高昂旋律的第一乐章;从内金水桥到三大殿是乐曲旋律的第二乐章;从乾清门到御花园是乐曲的第三乐章 , 从玄武门到万岁山(即景山)则为乐曲的尾声……紫禁城建筑群就是一曲凝固的音乐 。
在介绍了紫禁城与北京城的关系后 , 现在让我们简要看看紫禁城的内部 。明朝起初定都南京 , 南京故宫是北京紫禁城的蓝本 , 当我们比较南京故宫与北京紫禁城的平面图时 , 就可知道两者多有相似之处 。
横向来看 , 紫禁城分为前朝与后寝 。前朝为政务区 , 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这里用紫禁城初建成时的宫殿名 , 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即“前三殿”为核心 , 帝王即位、举行朝会、接见外国使臣、举行科举考试等在这一区域 。后寝为生活区 , 以乾清宫、坤宁宫(初建成时无交泰殿)即“后两宫”为核心 , 这里是帝王与家眷共同生活的区域 。乾清门前的横街划出了前朝与后寝间明确的分界线 , 臣工与家眷自有不得越界的意识 , 臣工在线外 , 活动的空间亦称外朝 , 家眷在线内 , 活动的空间亦称内廷 。
纵向来看 , 紫禁城可分为东、中、西三路 , 中路汇集等级最高地位最重的建筑 , 东、西两路主要建筑对称分布 , 呈现出符合国人审美的严谨布局 , 烘托出中路建筑的隆重 。外朝东路以文华殿为核心 , 外朝西路以武英殿为核心 , 一如朝堂之上文东武西两班站立的格局 。
如果说外朝以气势宏大彰显国之威严 , 内廷则以紧凑的布局凸显家的团结 。内廷东路以东六宫为核心 , 内廷西路以西六宫为核心 , 内廷外东路的宁寿宫区经过乾隆时代的精心营造 , 是为其退位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 , 内廷外西路的慈宁宫区则是皇太后的起居空间 。东六宫及其北的乾东五所 , 西六宫及其北的乾西五所 , 环绕在“后两宫”周围 , 有如众星捧月 , 一家之内既有秩序又和睦 。分页标题
紫禁城是由一个个院落组成的 , 一般说来 , 主殿居于院落中央 , 坐北朝南 , 地位尊贵 , 东西两庑 , 地位次之 , 庭院可小可大 , 小者仅容一棵树与一架秋千 , 大者可称广场 , 将帝王出行的气派卤簿一字排开 。以熟悉的建筑语言 , 创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千变万化 , 紫禁城是一首伟大的建筑交响诗 。
这首交响诗从1417年开始谱写 , 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完成了 。1421年元旦 , 朱棣在奉天殿受大朝贺 , 升北京为京师 。在朱棣之后 , 明清两朝有23位帝王成为紫禁城主人 。在时光流转中 , 紫禁城内的建筑也如人体的新陈代谢一般吐故纳新 , 时至今日 , 我们看到的紫禁城建筑多是清代的作品 。
1924年 , 溥仪被逐出紫禁城后 , 国民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 , 其重要职责是查点清宫文物 。1925年9月 , 清室善后委员会决议组织故宫博物院 , 当年10月 , 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 。昔日的帝王之家成了人民的博物馆 。
当时在故宫博物院任职的吴景洲 , 在《故宫五年记》中回忆了开幕当天的情况 , “万人空巷 , 咸欲……一窥此数千年神秘之蕴藏 , 余适以事入宫略迟 , 中途车不能行者屡 , 入门乃与眷属及三数友人被遮断于坤宁宫东夹道至两小时之久始得前进 , 则开幕典礼已过 , 乃未得躬与 , 惟见熙来攘往之盛而已 。”彼时开放的院落还很少 , 到今天故宫的开放面积超过一半 。明清两代任何一位朝廷大员 , 都不可能像今天的游客一样 , 自由行走在故宫如此众多的院落中 。
7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 , 九千多间建筑 , 超过一百八十万件文物 , 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博物之城 。
漫步城中 , 大到城池的整体规划 , 小到一座门的名字蕴含的典故 , 无处不浸润着深邃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 。
【元朝|从北京城到紫禁城:追寻文化之旅】六百年 , 一座城 , 一场追寻文化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