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从仅剩 7 只增至千余只,朱鹮的“重生”之路
古人的诗词歌赋中不乏各种鸟的身影 , 而有这样一种鸟 , 频频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 。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的曾写:"朱鸟翾翾 , 归其肆矣" 。唐代诗人张籍还专门写过一首《朱鹭诗》 , "翩翩兮朱鹭 , 来泛春塘栖绿树" , 引发人的无限遐想 。这里的朱鸟、朱鹭都是一种鸟 , 它的学名叫作朱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鹮(图源:维基百科)
物以稀为贵 , 朱鹮以其稀少的数量和美丽的形态闻名于世 , 是亚洲地区特有的珍贵涉禽 。曾几何时 , 朱鹮家族也兴盛一时 , 但因为环境变化、资源缺乏以及人类的狩猎 , 朱鹮也曾一度面临灭绝的危险 。有着"鸟类大熊猫"之称的朱鹮到底经历了什么 , 又是如何存活下来的呢?
羽毛如翦色如染
朱鹮古称朱鹭 , 是一种中等体型的涉禽 , 浑身白色 , 背和两翅及尾缀有粉红色 , 后枕有一条柳叶形羽冠 , 额到面颊部是鲜红色 。平日里朱鹮栖息于溪流、沼泽、稻田以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以及昆虫为食 。它们是一夫一妻制 , 繁殖期朱鹮筑巢于高达的乔木上 , 巢用树枝搭建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据文献记载 , 朱鹮历史上属广布种 , 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 , 北起西伯利亚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 南到中国的台湾 , 东至日本的岩手县 , 西抵中国的甘肃省 。大陆境内 , 朱鹮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和中西部地区 , 共有l5个省市曾有过朱鹮分布的记录 。
早在古埃及时代 , 朱鹮就出现在金字塔的壁画中 。在埃及神话中 , 朱鹮是正义的化身 。历史上日本对朱鹮情有独钟 , 一度将其当成国鸟 , 备受皇室的尊崇 。朱鹮拉丁学名为朱"NipponiaNippon"译为"日本的日本"足见日本对此鸟的喜爱和重视 。
朱鹮历经几千万年而进化出来的物种 , 经历过沧海桑田 , 见证了地老天荒……大自然的种种磨难 , 挡不住物种求生的渴望!然而 , 伟大的生命面对工业文明的进程 , 却渐渐的失去了昔日生命的顽强!
日渐消失的美丽身影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迅速改变 , 朱鹮的数量自19世纪后逐渐减少 , 20世纪中期以来 , 由于环境破坏 , 加之食物资源缺乏、捕猎、缺乏营巢树木以及湿地面积缩小等原因 , 朱鹮的数量急剧下降 。1963年以后 , 俄罗斯一直没有朱鹮的记录;朝鲜半岛的最后一次记录是1979年在"三八线"非军事区见到1只 。当时仅知日本有六只朱鹮存在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中国是朱鹮的主要历史分布区 , 原有迁徙、留居两个类型 。然而因朱鹮不能适应生态条件的迅速变化 , 分布范围迅速缩小 。即使最晚的朱鹮标本采集点——1964年6月甘肃康县岸门口 , 也变成为人口密集的城镇 。据称1972-1975年在我国还采到过朱鹮的标本 , 但并无确实的根据 。朱鹮濒临灭绝 , 距离地狱之门只有一步之遥!
对于朱鹮的保护势在必行 , 除了出于物种多样性的考量 , 还因为朱鹮独特的文化和生态价值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指示作用 。此外 , 朱鹮还是旗舰物种 , 保护住了朱鹮就意味着保护住了朱鹮栖息区的其他野生动物 。
保护朱鹮
为了弥补我们人类的过错 , 保护朱鹮 , 文革浩劫之后 , 全国立即开启寻找朱鹮的计划!
1978—1981年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我国辽宁、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甘肃等九省有关地区进行了三年的调查 。老一辈的科学家们 , 风餐露宿、历经千险 , 终于在1981年6月23日和30日 , 在秦岭洋县境内金家河及姚家沟的海拔1200-1400米处 , 发现了两对朱鹮成体 , 3只幼体 。如此稀少的种群数量 , 它们能否继续存活 , 如何进行保护 , 成为摆在中国鸟类学家面前的一道难题!分页标题
为了保护这世界上仅存的野生朱鹮 , 中国各级政府和研究管理部门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拯救措施 。首先进行了就地保护 , 即在朱鹮的自然栖息地内开展保护工作 , 拯救和恢复其野生种群 。在朱鹮的保护进程中 , 保护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尤为重要 。自1981年重新发现朱鹮野生种群后 , 我国加大就地保护措施 , 并取得显著成效 。2005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就地保护的同时 , 异地保护(将濒危物种的部分个体转移到人工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 , 通过人工饲养繁殖的方式保存并建立一定规模的、健康的人工种群)也开始展开 。1981年5月 , 一只朱鹮雏鸟送到北京动物园进行人工饲养 , 1989年 , 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朱鹮在北京动物园获得成功 。截止到2005年6月底 , 中国人工饲养的朱鹮数量已达到424只 。不仅如此 , 我们的经验和技术还被引入到日本 。1998年和2000年 , 我国先后将3只朱鹮赠送给日本 。与此同时 , 中国专门派出技术人员 , 传授朱鹮的人工繁殖技术 , 在日本佐渡朱鹮中心建立起新的朱鹮人工种群 。濒危的朱鹮在中日两国建立起稳定的人工种群 , 已成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和国际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好消息还在继续 , 随着朱鹮人工种群的日益充足 , 让人工种群回归自然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4年10月 , 陕西洋县华阳镇开展了饲养个体的野化放飞实验 。共有12只人工饲养的朱鹮被释放到野外 , 对其中5只进行了无线电遥测跟踪 。至2005年6月 , 除3只失踪外 , 其余9只都已适应野外环境 , 并与野生朱鹮种群合群生活 。
经过多年的努力 , 朱鹮这一极危物种已经得以保存和壮大 。根据调查结果 , 朱鹮野生种群数量已经由1981年的7只发展到现在的千余只 , 在陕西洋县华阳镇 , 它的分布范围也在向周边多个县市扩展 。在当地 , 朱鹮的数量也已经扩大到已经从以前的难觅身影 , 到现在的"见不到都困难" , 这样的结果令人十分欣慰 。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 , 需要我们善待每一个物种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讲 , 生态文明的尺度是由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距离来衡量的!
参考文献:
丁长青主编.2004.朱鹮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388.
丁长青,李峰.2006.朱鹮的保护与研究[J].动物学杂志,2006,40(6):54-62.
刘荫增.1981.朱鹮在秦岭的重新发现[J].动物学报,27(3):273-273.
【科学|从仅剩 7 只增至千余只,朱鹮的“重生”之路】翟天庆,丁海华,张治等.2008.朱鹮种群现状及自然迁移规律[J].野生动物杂志,29(6):319-321.
- 小了白了兔|清华成果登《科学》:超长碳纳米管耐疲惫性超所有已知材料
- 北京日报客户端|两女子遇害,安徽涡阳警方悬赏金额增至30万缉凶
- 科学|世界本来没有颜色?科学家发现大脑中的“调色板”机制
- 科学|迄今为止地球上速度最快的人造物体是什么,答案是井盖?
-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公告
- 山西襄汾聚仙饭店坍塌已致5人死亡|山西襄汾聚仙饭店坍塌已致5人死亡 救援力量增至710人
- 聚仙|山西襄汾聚仙饭店坍塌已致5人死亡 救援力量增至710人
- 记忆|人类为什么会丢失3岁之前的记忆?看看科学家如何解释
- 山西襄汾聚仙饭店坍塌已致5人死亡 救援力量增至710人
- 救援|山西襄汾聚仙饭店坍塌已致5人死亡 救援力量增至7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