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东晋永和年间,殷浩因北伐失利,被贬为庶人,并被流放在信安县。当朝权臣桓温,打算重新启用殷浩,让其出任尚书令,派人写信告知殷浩。殷浩欣然答应,认真写了回信,因为十分重视此事,为了稳妥反复拆开回信确认了数十次,可最后竟然给桓温回了一封空白信。桓温看到空信之后,以为是殷浩轻视自己,于是殷浩起复之事便作罢。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这是关于殷浩的记载当中,最让人心生轻视的记载,在这则故事当中,将殷浩塑造出被贬黜之后,再无名士气度的“庸人”。再加之殷浩在北伐之事上的失误,更是让其在史书上的风评急转直下。
那么,殷浩就真的是个只会清谈和附庸风雅的“庸人”吗?同时期的桓温,真的不是殷浩可以比拟和招惹的?为何少有声誉的殷浩,会在人生后期受尽世人轻侮?
且听我分解——
“弱冠有美名”的殷浩,可不是一无是处的“庸人”浩识度清远,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与叔父融俱好《老》《易》。融与浩口谈则辞屈,著篇则融胜,浩由是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殷浩传》
殷浩年轻的时候便有美名,尤其是善于玄谈,只是著书方面不如自己的叔父,不过殷浩也足以受当时名士们所推崇。有多推崇呢?当时的大人物都请他出仕做官,不过都被殷浩拒绝。
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将军庾亮引为记室参军,累迁司徒左长史。安西庾翼复请为司马。除侍中、安西军司,并称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几将十年,于时拟之管、葛。王蒙、谢尚犹伺其出处,以卜江左兴亡,因相与省之,知浩有确然之志。既反,相谓曰:“深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殷浩传》
当时东晋太尉、司徒和司空三府,都曾经征召殷浩出仕,不过殷浩都拒绝。颍川庾氏的庾亮,当时为征西将军,引荐殷浩为记室参军,后迁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他做司马,并拜殷浩为侍中、安西军司,不过殷浩都称病不就职。甚至殷浩还趁此机会隐居近十年,当时人们把他比作管仲、诸葛亮。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三府和庾氏兄弟的重视,足以看出当时殷浩的才能。甚至,当时的名士王濛、谢尚,还去探访殷浩的出仕还是隐居动向,以此来卜算江左的兴亡。知道殷浩坚定的隐居志向之后,两人返回后感叹:“殷浩不出仕,天下苍生该如何啊!”
夸张不?在我们看来很夸张,但当时名士对殷浩的这般看重,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殷浩的沽名钓誉和清谈本事,其自身一定有着不俗的才能,才当得起由上而下的世人认同。
如果,殷浩真的是一无是处的“庸才”,自幼到成年后的他,如何面对世人对其的期待和考验?“这不科学!”所以说,殷浩无才?不,肯定是有才的,甚至还超过当时江左大多数人!
而且,殷浩还受到了当时“实干强硬派”的认可,“每竭志能,劳谦匪懈,戎政严明,经略深远……公私充实,人情翕然”的庾翼,十分看重殷浩,曾经亲自写信想让殷浩出仕,甚至庾翼还认为殷浩没有王衍那般贪慕虚荣和空谈浮华。
这足以看出当时殷浩的声名,绝对不仅限于其卓然江左的清谈本领,其真才实学也同样不凡。庾翼可是毫不废话,敢不顾诏令,率军北伐的江左“狠角色”,能受到庾翼的如此赏识,足以证明殷浩确实“有点东西”!
“庸才”之名,绝对不应该是殷浩的代名词,甚至颇有几分惊才绝艳的本事!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桓温与殷浩的对峙:桓温的北伐之功与殷浩的“不自量力”世人对于殷浩的贬低和轻侮之语,多集中在其北伐的失利和与桓温对抗的经历上,相较殷浩北伐的不利,桓温伐蜀及三次北伐的“成绩单”,要比殷浩好看很多,加之桓大司马虽然张狂篡逆但却无法抹除的领兵才能,更是凸显出了殷浩的不堪。
不过,殷浩真的在桓温面前一无是处吗?桓温的看似功成名就,和殷浩反复确认数十次回信的“仓皇不堪”,真的只是一边倒的全面碾压?
或许并不是!成王败寇,或许这只是“既生温,何生浩”的无奈,殷浩的才能仅仅是不如桓温适应那个时局而已!
来看殷浩出仕,在朝中对峙桓温的经过:
到永和二年,庾冰、庾翼和何充相继去世,会稽王司马昱入朝执政。时任卫将军的外戚褚裒推荐殷浩出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依旧推脱辞让。司马昱亲自回复殷浩,以江左兴衰劝解殷浩出仕。殷浩再三推辞,直到几个月后才接受征召。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不过,之前受宰相何充举荐出镇上游荆州的桓温,在永和三年伐蜀建功,声势在江左一时无两。需知当时琅琊王氏和颍川庾氏刚刚退出江左权势中心,由皇族司马昱掌控中枢的时局之下,不希望谯国桓氏因而成为威胁中枢的又一强盛士族门阀。
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简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为心膂,以抗于温,于是与温颇相疑贰。——《殷浩传》
于是,司马昱便利用当时在江左素有声望的殷浩,来对抗上游逐渐势大的桓温。当时桓温据上游荆州,殷浩据下游扬州,两人的对抗,成为当时江左权位和稳定之争的直接体现。分页标题
而对于桓温和殷浩的对峙,当时江左代表人物也纷纷表态,有颍川荀氏的荀羡,接受殷浩的征召,成为殷浩的心腹。而也有如琅琊王氏的王羲之,写信劝解殷浩要“与桓温和同,不宜内构嫌隙”,不过殷浩有心限制桓温的崛起,不听王羲之的劝告。
等到永和五年,后赵石虎死,后赵内部动荡,东晋有心趁机北伐收复中原。永和六年,朝廷任命殷浩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作为北伐主帅。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荆州桓温也想要趁伐蜀之功,继续北伐立功,巩固自己在江左的地位。而桓温上表北伐,一直没有获得朝廷的同意。在永和七年十二月,桓温自行率领五万兵众东下武昌,逼迫朝廷就范之意显而易见。
面对桓温所掌控的上游强兵,朝廷和殷浩自然也十分恐惧,殷浩甚至都想要去职回避兵盛的桓温。不过,在王彪之的劝解之下,朝中的司马昱和殷浩才没因桓温的东下而就范。
自殷浩接受司马昱的征召出仕,到永和七年桓温率军东下,殷浩有意退让,好似在的强势之下,殷浩的强硬做派都是“纸老虎”。但是,细究当时时局,江左军事唯有上游荆州西府颇为强势,加之当时已有灭蜀之功,正是势头正盛之时。而下游并无能够抗衡之兵,北府也早已不复郗鉴执掌之时的强盛,中枢司马昱和殷浩无法在军事上抗衡桓温显而易见。桓温率军而下,两人的惊惧表现,足以证明双方的军事对比。
那么,在无兵可以对抗桓温的情况下,如同王羲之那般江左士族,都只求安逸于江左,反而在朝中动荡的局势之下,选择出仕,甚至对抗当朝正值“当红”的桓温,这已经足以说明了殷浩之气度,远超那些只图安逸的士族子弟和清谈名士了。
这是强词夺理?还真不是,在经过何充等人的努力下,江左时局出现罕有的稳定局面,而上游桓温伐蜀成功的情况下,打破了这种上下游平衡局面,江左波澜再起的形势可以说势不可挡。而殷浩既然颇有才望,当然也明白联合司马昱对抗上游桓温,需要面对的艰难境况。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在这种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司马昱和殷浩可能依仗的只能是,永和七年桓温率军而下后又撤兵的忌惮——桓温不敢冒天下大不韪。即便之后桓温三次北伐之后,甚至行废立之事后,也不敢轻易篡逆,这也就是司马昱和桓温的依仗。
殷浩是不是“不自量力”的结论就显而易见了:
殷浩在江左有名望,司马昱为了限制上游桓温势大威胁中枢,便利用殷浩来限制桓温。而殷浩并非不知桓温之势大,但仍然依仗“大势”来与桓温形成对峙,以达到节制上游桓温的局面。可以说,殷浩若是日后北伐成功,很可能就没有了日后桓温的篡逆之举。
可是殷浩之殇,就在于北伐的失利,这成为了殷浩人生最后那几年一切悲剧的根源。但是,观殷浩对抗桓温,绝对不是“不自量力”,反而从上下游平衡的角度来看,殷浩敢于跟桓温对峙,很有几分果决。
殷浩的北伐,缺兵少将的失败浩后将改葬,其故吏顾悦之上疏讼浩曰:伏见故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体德沈粹……戎旗既建,出镇寿阳,驱其豺狼,翦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殷浩传》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后来将要改葬殷浩时,殷浩原来的故吏上书为其辩冤称:“殷浩原本忠厚纯良品德纯粹……后来接受北伐之任后,出镇寿阳,驱逐胡族,剪除荆棘,收拢人才,开垦荒田,如奴仆那般勤苦……”这般的辩冤之言,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当时殷浩北伐之时的举措,开荒屯田、广纳人才,这本没有什么错,北伐初期的决断并没有大过错。
那么,既然殷浩领兵之法没有大过错,而最终失利的原因为何呢?
原因虽然很多归结为作为北伐主帅的殷浩决策之失,但根结还是应当考虑殷浩兵力的不足上。
殷浩自寿春北伐,以降将姚襄为前锋,但却遭遇姚襄的背叛,殷浩所率军队大败,丢弃辎重之后才逃到僬城。之后,殷浩遭到桓温的弹劾,以其多年北伐无功,甚至战败丢掉粮械为由,让朝廷废黜殷浩为庶人。
殷浩的北伐之败,当然归于多方面的原因,但姚襄的背叛,是殷浩之败的重要一环。那么,作为归降的羌人姚襄,殷浩就没有丝毫的戒备吗?以至于丝毫无法抵抗姚襄的反叛?
浩又引接荒人,谋立功于阃外。严言于浩曰:"当今时事艰难……又观顷日降附之徒,皆人面兽心,贪而无亲,难以义感。而聚著都邑,杂处人间,使君常疲圣体以接之,虚府库以拯之,足以疑惑视听耳。"浩深纳之。——《孔严传》
殷浩任用姚襄北伐之时,其部下孔严便谏言殷浩,让其注意归降胡族的贪婪不可亲近,难以用道义感化,殷浩对于孔严的看法十分认同。这也足以说明,当时殷浩对于姚襄之辈,当然存在小心戒备,并非不辨忠奸善恶的“庸才”。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只不过,最后殷浩还是折在了姚襄的倒戈一击上,是什么原因?
只能归于殷浩实在是无兵可用的缘由了。分页标题
当时在殷浩北伐之前,外戚褚裒曾经自京口率军北伐,结果大败而归。这是当时江左下游之兵不强的力证。而在桓温积极请求北伐的情势下,为节制桓温崛起的殷浩,率军北伐之时,所统之兵也依然并没有什么北伐的优势。
在这种窘况之下,殷浩该如何?除了任用谢尚、荀羡等还算堪用之才以外,殷浩还“开江西田千余顷,以为军储”,这是在战略层面上,并没有什么过错。但是,这依然无法弥补自身兵力不足的现实。
那么,殷浩对于羌人姚襄的归降,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殷浩在明知归降的胡族并不会轻易归顺的情况下,殷浩依然重用姚襄,以至于在姚襄彻底反叛之际,殷浩也无力反制消除这股自己颇为看重的北伐“助力”。
殷浩北伐之败,当然推脱不了其统帅不力的过错,但是在兵力不强势的情况下,广开屯田,收纳人才,任用胡族降将,这皆不是单纯的才能上的不足,自身所统帅下游之兵的贫微,才是其北伐不利的重要根源。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若是殷浩北伐之际,桓温统率上游强兵作为后援,趁当时胡族内部动乱的局面,扩大北伐战果,其实殷浩之北伐,决然不会像之后那般狼狈。只不过,桓温自然不愿驰援殷浩,朝廷也自然不愿桓温北上立功,最终只能酿成了殷浩的凄凉结局。
殷浩:官本是臭腐之物,钱本是粪土殷浩尚未出仕之时,有人询问他:“将要做官时梦到棺材,将要发财时梦到大粪,这是为何呀?”
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腐败之物,因而做官会梦到尸体;而钱本就是粪土,所以发财便会梦到大粪!”
对于官位钱财弃若草芥的殷浩,会是毫无才能却又沽名钓誉的平庸之辈吗?至少我是不信的。
世人对于殷浩人生末路时的“闭合信封几十次”,当做其与桓温对比中的不堪。而却忽略了一点,亲手将殷浩“毁掉”的桓温,怎会甘心让这位曾经与自己对峙,还颇有几分才望的人,再次入朝成为自己专权的阻碍?若是殷浩再入朝,或许日后谢安、王坦之的身边,便会多一个殷浩也未可知了。由此来看,即便殷浩送还回信,也不太可能得到桓温的重新启用!
殷浩的名声之戕,应当是始于其北伐作战失利、丢失辎重,之后再遭遇兵强马壮又声望不弱于殷浩的桓温弹劾,朝中再无人可以在“大势”和才望上压制桓温,因而“一败涂地”的殷浩声名渐显狼藉。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
文章图片
浩虽被黜放,口无怨言,夷神委命,谈咏不辍,虽家人不见其有流放之戚。但终日书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殷浩传》
被贬黜之后的殷浩,并没有整天怨天尤人,神情依旧坦然,经常咏诗谈道,家人也看不出他是在流放之中的悲伤。只不过有一点,殷浩整天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
少有美名,朝廷和当朝人物都百般青睐的名士,莫非真得用“咄咄怪事”来总结其颇具颠覆的一生?那被庾翼看重的品行,那步步为营的谋划,那缺兵时的险招……都能被成王败寇的结果所掩盖?
至少在我看来是没必要这般轻侮殷浩的,对于东晋王朝来说,即便殷浩的军事才能不若桓温那般,也比之桓温要胜上几分;对于当时世人来说,一个受制于兵力的北伐统帅,即便是失败,也比一个野心勃勃的桓温要好上几分。
【 轻侮|“既生温,何生浩!”被低估的殷浩,被轻侮的名士】只不过啊,缺的兵,羌人代替不了;桓温的野心,世人还看不透;江左的人,还不愿脱离安逸……所有的只不过,造就了殷浩颇为凄凉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