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_本文原题: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 , 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文学探照灯 | 今日热点(点击查看)
刘心武长篇小说新作《邮轮碎片》推出 | “榕树下”被传关闭 , 曾储藏一代人的青春文学回忆 | ......
很多作家都会被问及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作家?这似乎是最容易回答的问题 , 也时刻考验着作家的初心 , 成为他们创作生涯中也许最难回答的问题 。 虽然给出的答案可能大不相同 , 但有一点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在与文学有关的生活中 , 看到了光 。
在作家海飞的记忆中 , 这束光来自童年最初的阅读记忆 , 来自被小说中万千气象所照亮的内心 , 来自一点点磨砺自我、在笔下打造坚固的故事城堡和与“海飞谍战世界”所照见的人性之光……这所有的光 , 共同构成了他所想写出的那一束光:像极了悬崖上开放的一朵亮丽的花朵 , 云层之中射下的一小束光线 。 于他而言 , 这样的呈献 , 大概也是作家的使命 , 小说的使命 。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故事的光芒 , 是人生和创造相互冲撞 , 互相穿越 , 乐此不疲地生活在美好的真实与虚构生存的空间里 。 就如同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人生 , 大概是一些来自异度空间的看不见的作家设定的 。 而我们却也在设定着自己笔下那些虚构人物的人生 。
——海飞
作家眼
海飞: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
最早的光亮来自阅读 , 是在我童年的时候出现的 。 那道光如同灵光般转瞬即逝 , 又犹有余温 , 长久地带来慰藉与温暖 。 我外婆家破旧逼仄的房子业已拆迁 , 从前她的住址是上海市杨浦区龙江路75弄12号 , 我的童年在低矮的上下两层的民居里进行 , 时光因此而显得灰暗、沉闷、冗长 , 唯有书页上字里行间透出的光 , 如同和煦的暖阳 , 照亮了狭小的阁楼 , 同时也照进了一个孩子最初的文学梦想 。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一堆书籍是我外婆家的财富之一 , 我一直没有搞清楚 , 这个所有成员并不十分钟爱阅读的家庭 , 怎么会有超乎我想象的书 。 比如《金陵春梦》《侍卫官杂记》和《我的前半生》等等 , 那些故事性极强的书给了我最初的光亮 , 我更愿意将它形容为人生之光 。 不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 普通与否 , 我们都只能经历某种特定的世俗生活 。 而小说不同 , 它为我们打开了另一种视阈 , 提供了另一种经验 。 于是我们代替那些死去的活着的角色 , 在不同的舞台遍历不同的人生 , 像一个在五光十色里流浪的孩子 , 从此拥有了无数种不为人知的灿烂记忆 。
阅读张贤亮的中篇小说《绿化树》 , 黄土高坡辽远的夜色便垂在我的窗前 , 我仿佛走进上世纪六十年代荒凉而偏远的农场 , 成了那个内心苦闷的知青章永磷 。 他就像我自己一般 , 令我既痛恨又怜悯 , 其间掺杂着几丝物伤其类似的惺惺相惜 。
在不知道上海的雨水会把一个孩子浇灌成什么样子之前 , 对于绿化树的理解或许只能停留于此 。 而民国的通俗小说却带来了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 民国 , 闪烁在丝质旗袍与黑白照片之间的神秘年代 , 留下了种种传奇 。 无疑 , 对于当时的普通市民来说 , 这些小说如同一束清亮的光 , 照亮了他们被熙熙攘攘的世务遮蔽的内心世界 。
最早接触到侦探小说的概念 , 是通过程小青的《霍桑探案集》 , 主人公霍桑也成为了我心目中神探的代名词 。 他睿智而机警 , 无所不能 , 神机妙算 , 吸一种叫做白金龙的香烟 , 独自一人演奏小提琴 。 从那以后 , 我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 脑中浮现的早已不再是实景 , 而是化身为大侦探霍桑 , 循着蛛丝马迹在追踪幕后黑手的行踪……于是行走变得不再枯燥 , 眼中的世界蒙上了一层戏剧化的淡淡光辉 。 直到很久后 , 我读到了另外一些堪称杰作的侦探小说 , 但即使有精妙的诡计、跌宕的剧情 , 它们似乎已经无法取代霍桑的地位 。 从此那个饱含缱绻意味的“她”的形象在我心中化作了“伊” , 别有一份五四风味的含蓄蕴藉 。分页标题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程小青《霍桑探案集》
然后就是我一直认为的故事达人张恨水 , 《啼笑因缘》使人目睹世间的冷暖百态 , 读罢掩卷 , 跨越不同阶层的人生交错出了令人目眩的火花 。 我们既可以是天桥卖艺人凤喜 , 感受命若飘蓬的凄冷 , 同时可以是多情的富家少爷樊家树、侠义心肠的江湖女子关秀姑 。 以不同的面目 , 走至结尾 , 惊觉人世原来是同样的啼哭与欢笑的结合体 , 岂不令人掩卷沉思 。 《京华烟云》则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 , 这一切 , 都是通过姚木兰一家的遭遇来展开 。 历史是个人生活的总和 。 我们成了历史长河中某朵晶莹的浪花 , 又或者特洛伊战争中的木马 , 小说家正是由此暗度陈仓 , 折射出时代气息的风云变幻 。 比如张爱玲的小说浸染了烟火缭绕之气 , 在那些文字中 , 我们度过的是悲凉而清冷的一生 。
在外婆家狭小的阁楼里 , 《堂吉诃德》《十日谈》则为我提供了关于异国的想象 。 我想象我成了那个潦倒而可笑的理想主义骑士 , 与他那愚忠的仆人一起踏上注定失败的路程 , 这一切是多么滑稽而又崇高 。 我又来到在乡野别墅内逃避瘟疫的男女当中 , 成了手扶脸颊静听故事的人中的一员 。 那些故事纷繁异彩 , 在宗教的外衣下讲述俗世快乐和善恶有报的训诫 。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关于修行的故事 , “把魔鬼关进地狱” , 以宗教话语作为情欲的隐喻 , 如此绝佳的讽刺与戏谑 , 这不正是教条最终无法压抑人性的明证么 。
后来我将这些书搬到了浙江诸暨我生活的村庄丹桂房 , 不容分说地据为己有 。 我守着这些书像守着一笔巨大的财富 , 或许我更愿意将小说称之为我们前世的记忆 , 那么所谓光亮 , 则如同婴儿在子宫中望到的最初的光明 。 这光明会带领我们诞生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 这便成了故事 。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堂吉诃德》插画
跟我最初的创作密切相关的 , 是日本文学 。 日本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文化 , 或许是这种既封闭又融汇贯通的特点 , 使得日本小说中具有独特的“人性之光” 。 不可否认 , 如果说我对于人性能够有较为丰富的体悟 ,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日本小说 。 日本小说家对于人性的探寻可谓苦心孤诣 , 不惜将自己的身心浸入人性的深渊中摸索感受 , 洞幽烛微 , 从而形成飞蛾扑火般决绝而细腻的美学风格 。 我一向认为 , 只宣扬正面属性的人性是单薄而可疑的 , 只有触摸人性的幽暗面 , 体会过不堪与沉沦 , 而最终寻找到的光亮 , 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光明 , 是属于人类的荣光 。
1987年版《青春之门》使用了那个年代略显少儿不宜的封面 , 在过去保守的年代里难免令人浮想联翩 。 事实上它是一系列关于少年成长历程的小说 , 架构宏大 , 其中有亲人相继离世的生死无常 , 有青春心事的苦涩与难言 , 不可避免的 , 也有思春期的苦闷与幻想 。 它仿佛引领着我同时跨越过了一道文学的“青春之门” 。
此刻回望 , 在我寂寞而漫长的少年时光 , 川端康成成为我长久的陪伴 。 那是在上海阁楼上的一段阅读时光 , 他的文字如同刚刚化开的雪水 , 能够清洌地流进你的心田 。 川端康成的《古都》《雪国》所说的是人的寂寞 。 《古都》中的千重子是如此落落寡合 , 作为一个弃儿 , 寄身于宁静而悠远的京都 , 她是不为人理解 , 而又不寻求任何人理解的 。 她如同幻影 , 追逐着另一个少年的幻影 , 最终 , 相聚与离别都如同飞鸿踏雪泥 , 寂静无声 。 这里没有跌宕起伏 , 起承转合消弭在日常之中 , 而在日常中 , 却有光从人心的裂缝中照射出来 。分页标题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川端康成《古都》
千重子面对紫丁地花时曾说道 , 这些花瓣朝阳的、美丽的一面 , 是否永远也看不到那朝向大地、晦暗的对方呢?我想 , 就说明人性之光的问题而言 , 这是一个绝佳的比喻 。 若是没有文学 , 没有小说家的观察与记录 , 那么我们永远只能拘束在自己窄小的天地中 , 如同蟪蛄不知春秋 , 而文学却让我们拥有了通达天地之变的视野 , 这道光从古时照到今日 , 还将照到更遥远的未来 。
我在阁楼上读西村京太郎的小说《敦厚的诈骗犯》时 , 大概是十二三岁光景 , 作为社会派推理的代表作 , 在悬疑的外衣下 , 西村真正想写的是人心的复杂 , 它会使人做出与真实目的截然相反的举动 。 表面上 , 五十岚是个贪得无厌的诈骗分子 , 而读到结尾 , 我们才会恍然大悟 , 原来一个表面上的犯罪分子可以有如此曲折幽微的心理诉求 , 而这就是考验小说家的洞察力与表现力之处 。 当然 , 我也必须说说多年以后我因此而作为故事监制的陈东枪枪的小说《神探华良》 , 以及我写下的“海飞谍战世界”系列小说中的《捕风者》《向延安》《麻雀》《惊蛰》《醒来》等……在深挖人性上作出了些微的努力 。 那些美丽、丑陋、纠结、阴暗、明亮……的所有人性 , 都有她自己的光辉 , 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 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 人性之光 , 以及人性的复杂 , 明亮 , 温暖 , 沉沦 , 邪恶之花 , 而最终探寻到的光亮 , 是唏嘘 , 是你窥视这个世界的一副眼镜 。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左右滑动查看
海飞部分作品
曾经有部国外侦探小说令我印象深刻 , 如今早已忘记了作者和书名 , 但我仍然能记得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 并且是以一条狗的视角写的 。 之所以记了几十年 , 是因为我觉得 , 怎么可以把涉案的小说写得比严肃文学还美 。 真正优秀的小说理应要具备的 , 便是这种别具一格的创造之光 , 或者说脑洞之光 。 在刻画人性、赋予角色血肉和灵魂之外 , 我始终认为讲好故事无比重要 。
在我眼里 ,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小说 , 讲好故事仍然是关键 , 长期以来有部分小说家在创作中忽略了故事的本身 , 其实我们需要像一个说书人一样 , 把小说写得辽阔 。 我们很多小说家忽略了讲故事的技术 , 手法 , 甚至没有学会构架故事 , 把故事讲得很小 , 小到找寻不到读者 。 把故事讲得故弄玄虚 , 高深莫测 。 这样的艺术成功 , 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 。
国外的类型文学发展得非常成熟 , 如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 , 乔治·马丁的西方奇幻小说 , 丹·布朗的悬疑小说等 , 在国内图书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 。 相较于纯文学 , 它们拥有更强大的故事架构 , 更容易流行 , 相较于传统通俗小说 , 它们又富有文学价值 , 比如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 , 谁能否认它是一部史诗级巨著 , 不啻于是奇幻文学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 英国作家约翰·勒卡雷的《柏林谍影》 , 描写了间谍英雄 。 这位间谍出身的小说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尽真实的谍战世界 , 它披着类型文学的外衣 , 内核的细腻与深刻却令它进入了世界小说殿堂之中 , 足以成为严肃文学的一份子 。分页标题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小说|一位作家如何成长?他捕捉所有自暗夜突然绽放的光亮,调制出小说的使命 | 新批评·作家眼
本文插图
《柏林谍影》
国外的谍战小说 , 或是谍战影视剧 , 许多都是以强大的情节来吸引读者的 。 我认为 , 这种创造之光 , 正是我们国内的谍战小说作者需要学习与汲取之处 。 这种故事性绝非流于表层的眼球经济 , 不是自然主义的写实 , 它涉及到更复杂的层面 , 对于小说家在最为寻常的现实中寻找新的叙事有更高的要求 。 好比我们幼年时都会为《西游记》中精彩纷呈的精怪故事而痴迷 , 而成年之后才明白其中曲折委婉的讽刺现实之意 。
多年以前 , 我从小说《干掉杜民》写到《看你往哪儿跑》 , 写出了那么一点点的人间荒诞 , 有那么一段漫长的日子里 , 我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 在写作的生涯中 , 我觉得每一天的日子 , 过得是如此瓷实 , 觉得人生因此而无限辽阔 。 后来我开始写作《捕风者》 , 那是我心血来潮突然虚构的一个谍战故事 , 在我的印象中 , 就是有一个女人坐在上海嚣闹街头的黄包车里 , 黄包车从一堆行走的人堆中 , 慢慢拉向我的面前 。 这个叫苏响的女人面容平和 。 她在黄浦江边抬头的时候 , 看到的一定是大片的光亮 。 而我同时能清晰地想起 , 更早时候的一个小说《往事纷至沓来》 , 这个小说写的是雨水淋漓的江南 , 以及一场与革命相关的私奔 。 这大概就是一种故事的光芒 , 人生和创造相互冲撞 , 互相穿越 , 乐此不疲地生活在美好的真实与虚构生存的空间里 。 就如同我们正在进行着的人生 , 大概是一些来自异度空间的看不见的作家设定的 。 而我们却也在设定着自己笔下那些虚构人物的人生 。
小说 , 就是暗处突然绽放的一道光 , 有时候是幽暗之外绽出的安静的微光 , 有时候是强劲有力的亮光 。 但无论是哪一种光 , 你看到的都像极了悬崖上开放的一朵亮丽的花朵 , 云层之中射下的一小束光线 。 这样的呈献 , 大概也是作家的使命 , 小说的使命 。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