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在柬埔寨旅游 , 除了观览吴哥窟 , 就是游历洞里萨湖 。 当然 , 还有其它景点 , 但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 , 就忽略不计了 。吴哥窟闻名遐迩 , 是世界七大古迹之一 , 观者如潮自不待言 。 况且 , 人们的柬埔寨之行 , 应该说均是奔吴哥而来 , 也根本无须赘言 。之所以谈及洞里萨湖及其水上人家 , 是因为它恰好与吴哥窟逆悖 , 给人别一种心理牵引 , 生发出另一种兴趣 。吴哥窟凝聚的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 是一种辉煌的象征 , 给人以难以忘却的记忆;而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则是苦难的缩影 , 它与一段揪心的历史相关联 , 它迤今见证着某场“革命”引发的战争给民众带来的无尽苦果和病灶 , 同样让人难以忘却 。 从这层意义上讲 , 剪裁这一小段历史影像 , 也足可让人不思量、自难忘 。洞里萨湖位于柬埔北部 , 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 , 长500千米 , 宽110千米 , 涨潮时可扩大好几倍 , 据说比以色列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许多 。 它西北至东南横穿柬埔寨 , 在柬首都金边与湄公河交汇 。 其水资源十分丰富 , 是柬埔寨及至东南亚的蓄水库 。我们乘坐的是只能容纳18人的带蓬顶的小游轮 , 从码头的左面出发 , 绕开拥蔟在一起的众多木船和游轮的穿梭或堵塞 , 便开始向湖中心驰去 。从洞里萨湖码头至湖中心一带 , 之间好长一段湖面均呈S形状 , 两岸很窄 , 水很浑浊 , 与国内北方地区的某些小河小溪无异 。然而 , 约20来分钟后 , 所谓的别有洞天 , 很快就凸显在了眼前 。当临近洞里萨湖中心地带时 , 眼前豁然开朗 , 其无限开阔的水面似如大海无边无际 , 瞬间就像潮水般向眼帘涌来 , 而同时涌来的还有遥远处散见在周边的栉比鳞次连成一片又一片的水上人家 。水上人家 , 这词儿听起来好像很浪漫 , 好像很有诗意 , 联想中 , 不是鱼舟唱晚 , 就是片帆点点 , 又或是朦朦胧胧的世外桃花源 。但是 , 不幸得很 , 这里的水上人家 , 却现实得不能再现实 , 它几乎是苦难的代名词 , 所有的浪漫和诗意与它彻底绝缘 。放眼望去 , 所有的水上人家所依倚的船 , 就是大大小小的栖身之处 , 就是人们谓之的“家” 。 这些“家” , 有一层的 , 也有两层的 , 两层的很像国内的某种吊脚楼 , 其均用帆布或塑料板遮顶 , 既避日晒又避雨淋 。 有的集中相串在一起 , 有的单独支撑 , 均摇摇晃晃地飘浮在水面上 , 无根般任凭湖水揉荡 。当然 , 这仅是一种表象 , 不能完全显示水上人家的整体意义 。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只有当那些不断向我们的游轮划过来的小木船、以及木盆、木桶、甚至塑料盆上载着的男女老幼——更多是幼童——伸手向我们发出我们听不懂的声音(无疑是要钱)时 , 并看着他们破烂的衣衫和无助而呆滞的表情时 , 才清楚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水上人家的真实生活情景 。之前 , 导游曾反复告诫我们 , 面对这种情况 , 不要拍照 , 拍照就要给钱 , 不然就会被缠住没完没了 。 正因此 , 我们乘坐的游轮就相应加大了马力向前 , 使他们无法靠近游轮 。 尽管如此 , 他们仍然不离不弃 , 紧追不舍 , 但其眼神 , 却不断由希望变成绝望, 然后又由绝望升出希望 。 尤其是 , 看到有个别的几岁小孩脖颈上套着几乎比身子还要大的蟒蛇乞讨时 , 就觉得有点揪心 , 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 这些印象 , 恐怕会永远留在记忆里 。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同行的的其它游轮 , 亦如是 。在码头时 , 刚登上游轮 , 就有两名皮肤黝黑、身体瘦弱的小孩各站立在船头的两边 , 向我们游客双手合十并鞠躬 , 表示敬意和欢迎 。 我问了两小孩的年龄 , 一个十岁 , 一个十二岁 , 但个头却很小 , 给人以七、八岁的感觉 。 他俩在表达完敬意和欢迎后 , 又主动扶搀一些老一点的游客进船舱 , 为他(她)们找座位 。 等等 。 这些 , 做得较得体 , 令人感到游轮的服务还是蛮周到的 。 只是 , 在游轮启动行驰时 , 也即两小孩开始轮番为游客揉肩搓背时 , 这才让人感到这一切均是有偿性的乞讨 。据导游说 , 这些能在船上来服务的小孩 , 都是走了关系的 , 他们的所得有一半多要交给拉关系的人 。 他们一天下来也所得无几 。 说起来 , 要求也不高 , 他们为每一位游客揉肩搓背的服务费 , 是2000瑞尔 , 折合人民币仅4元钱 。 一切不过尔尔 。不过 , 比起眼下这些尾随我们乞讨的这群人来 , 似乎就有云泥之别了 。 前面说过 , 这些木般、木盆、木桶、塑料盆中的人 , 大部分也是小孩 , 小的仅有3至4岁 , 还有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婴儿 。 所有人露出来的乞求目光 , 不仅是一种呆滞 , 更包含着某种绝决 , 其无望已经到了极至……面对这样的水上人家 , 就不得不追溯一下其所形成的历史及其渊薮 。说法莫衷一是 , 众说纷纭 。 归纳起来大致两种 。 而且 , 均与越南相关联 。一说 , 北越统一南越时 , 大量的南越难民涌入了柬埔寨 。 但是 , 这些难民一直不被柬政府所接纳 , 不承认他们的国藉;由此 , 他们想返回越南 , 又不被越南接收 , 强行赶回柬埔寨 , 致使其成为上不沾天下不沾地的无国藉的人 。 于是 , 他们就只能在当时十分荒凉偏僻的洞里萨湖的丛林一带过流浪生活 , 最后几经演变形成水上人家 。另一说 , 则与红色高棉有关 。1979年 , 现任的柬埔寨首相洪森 , 曾请越南军队来攻打“红色高棉” 。 当然 , 这也是越南求之不得的 , 因为当时的越南很想成为东南亚霸主 , 如果灭了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 , 周边的老挝和泰国就很容易俯首称臣 。而且 , 当时的柬埔寨人又是非常欢迎越南人的 。 因为 , “红色高棉”的恐怖统治已经天怒人怨 , 让每一个柬埔寨人犹似生活在人间地狱里 , 仅三年多的时间 , 就有200多万柬埔寨民众成了这个政权的殉葬品 , 这个死亡数字对于当时只有700来万人口的柬埔寨来说真可谓触目惊心 。 其假革命之名 , 却革去了民众的命 , 而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更是罄竹难书 , 甚至“眼镜”都成了罪恶的代名词 。 在参观高棉民族村时 , 那里一位名叫暹娅的导游小姐 , 就亲口告诉我们 , 她的出身地是在中国云南的昆明 , 也是在昆明上的学 。 当时 , 她的爸妈均是从法国留学回柬埔寨的知识分子 , 两人均是“眼镜” 。 在红色高棉未取得政权之前 , 夫妻俩就到了云南昆明的亲戚家居住并从事教育工作 , 这样 , 老天保佑 , 无形中就避免了一场家族的灭顶之灾 。 这一住就是好些年 , 直至红色高棉垮台很长时期后 , 父母才携带在昆明出身的暹娅返回柬埔寨来定居 。 等等 。之后 , 柬埔寨局势波谲云诡、变幻莫测 。 越南虽然击溃了红色高棉 , 却又给柬埔寨留下了另一个不带硝烟的灾难性后果 , 即不知什么原因 , 在越南撤兵时 , 竟有一万多越军士兵自愿留在寨境内 。 结果 , 命运与上面所说的南越难民的情况一样 , 不被柬政府承认国藉 , 而想反回越南时又被坚决拒绝 , 甚至遭到枪击 。 等等 。 往后的情景 , 就可想而知了 , 诚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 两处茫茫皆不见” , 这种命运迫使他们躲进了茫无涯际的洞里萨湖中 , 开始了以湖为家的生活 , 久而久之 , 就形成了现在的水上人家 。 近40年时间 , 他们栖水而生 , 繁衍后代 , 现在的人口据说已经达到了3多万 。更为悲摧的是 , 由于柬埔寨不承认其国藉 , 他们就属非法移民 , 柬政府只允许其栖居在湖上捕鱼而生 , 而不允许他们到陆地上来从事任何活动 , 所以几十年来都只能与湖水相伴 , 延绵至孙辈均是如此 。事实上 , 不管哪种说法 , 水上人家都是战乱的结果 , 是天灾与人祸交织出来的结果 。分页标题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在游轮行驰过程中 , 我们还看到了湖面上的不同方位间 , 飘浮着一所水上学校和一所水上医院 。 其规模和外观 , 与水上人家不可同日而语 。 这样的水上学校和水上医院 , 在偌大的洞里萨湖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 , 目光所及 , 也仅如此 。 据说 , 柬政府曾基于某种人道的考虑 , 允许国际上的慈善组织来洞里萨湖组建学校和医院以及教堂 。 又据说 , 这些慈善组织大多来至法国 。 很早以前 , 柬埔寨是法国的殖民地 , 原西哈努克国王的夫人莫尼卡皇后就是法裔 , 这是不是有某种渊缘 , 却不知究里 。 总之 , 战争可以跨越国界 , 灾难可以跨越界 , 同样 , 慈善和怜悯也同样可以跨越国界 , 这些均被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的历史和现状所证明 。
【随笔】 洞里萨湖上的弃儿——水上人家
一行游轮 , 在洞里萨湖由左至右地绕了很大一个圈 , 才终于停靠在了一处水上集市 。 导游说 , 这处集市是当地政府为发展洞里萨湖的旅游业而专门兴建的 , 只有各国的游客才能在集市里进行各项活动 , 如购物、休息、吃喝等等 , 而水上人家的人则一律不许踏入集市 。这样 , 那些尾随而至及至新加进来的众多乞讨船 , 就只能停靠在集市的周边 。大悲无泪 , 大悟无言 , 大笑无声 。 这大约是佛的意思 。 而我 , 根本无法进入这种境界 。 反过来 , 如果说一切无动于衷 , 也不是那么回事 。 唯一的想法 , 就是多少给这些乞讨者一点施舍 , 或许迷信所致 , 觉得行点善 , 也是积点德 , 以后面对阎王爷 , 也就不那么恐惧了 。于是 , 我左右瞧了瞧 , 在没有发现导游时 , 就迅速走到集市进出口的边沿 , 向紧挨着的两条木船上的乞讨者给钱 , 一是给了一个约五六岁的小孩 , 一是给了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 , 分别各4000瑞尔 , 折合人民帀16元 。 这于国内 , 大约就是一碗面钱 。 当然 , 一切无济于事 , 也不可能有济于事 , 只是安慰了一下自己的内心罢了 , 而且这种安慰似乎还不踏实 , 总觉得还裹挟着某种虚的成分 。 既已如此 , 就只好如此 。依我所感 , 水上人家的生存困境是根本无法改变的 , 它展现出的是没有出路的怪圈 , 是历史演绎中的自生自灭 。 这种存在 , 已经失去了所有价值的支撑 , 比所有没有意义还要没有意义 。 战争是一个魔鬼 , 它所带来的灾难及其后遗症 , 在这洞里萨湖 , 在这水上人家 , 一汪湖水犹似一汪泪水 , 形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困境 。 此情此景 , 就算荒谬的平安经 , 也不会想到如何保佑洞里萨湖平安和水上人家平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