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 , 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原创 冰川思想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悠长任期终于结束 , 在鲜花和掌声中鞠躬谢幕 。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8月28日下午 , 安倍晋三在东京首相官邸正式宣布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图/日本国首相官邸)在日本国内政治和外交两大领域 , 安倍晋三的成就有目共睹:在国内政治方面 , 安倍晋三带领自民党和日本政坛走出了混乱和动荡 , 实现了政局的稳定;他在多个领域推进了改革 , 虽然谈不上大刀阔斧 , 但是在谨小慎微的日本政界已经算得上是富有行动力的政治家 。在外交方面 , 安倍晋三的表现更为突出 。 2013年的任期开始时 , 安倍晋三始终灵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外交形势 , 安倍展现了超出寻常的敏锐和韧性 , 收敛个人锋芒与各方周旋互动 , 维护了日本的国际形象和利益 。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8月28日下午 , 安倍晋三宣布辞去日本首相一职(图/日本国首相官邸)出身于日本最显赫政治世家的“贵公子政治家” , 安倍晋三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 凭借着世代积累的政治资源 , 他在日本国内政坛建立了稳健且有包容度的人事体制 , 维持了政治的平稳运作 。 而在国际舞台上 , 进退有度、长袖善舞、高度自律的表现更可圈可点 。唯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 , 高调的“安倍经济学”并未如期望那样将日本经济带出泥沼 。 这在一定程度上 , 反映了日本世袭政治人物的通病——对高层政治的驾轻就熟 , 却无法理解人间烟火的复杂与艰难 。正所谓“不收金弹抛林外 , 却惜银床在井头” , 安倍经济学是这位贵公子政治家的昂贵游戏 。01 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安倍经济学的核心是所谓“三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第一支箭“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动最快 , 在安倍上任伊始的2013年1月22日 , 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即日本央行)发表了联合声明 , 宣布将通胀目标设定为2% , 以摆脱通货紧缩 。 在2014年进一步扩大为日本银行无限期地购买资产 , 进一步推动货币宽松 。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身并无新意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 , 世界主要国家相继推出了力度各异的宽松政策 。 不过 , 安倍的货币宽松更为坚决 , 尺度也非常大 。 因为没有大规模的货币供给 ,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空谈 。因此 , 这“第二支箭”在当年1月29日下午的临时内阁决议上就呼啸而出了 。在这一天 , 安倍政权确定了2013财年的政府预算案 。 这一预算案总额达92.6万亿日元 , 是历来最大规模的预算案 。 这一预算案包含了此前决定的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 , 堪称大手笔 。值得玩味的是 , 这一预算案中 , 减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是少数削减项之一 , 因此 , 在当时被外界评论为预算的重点正在“从人转向水泥” 。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8月28日下午 , 宣布辞任首相前 , 安倍晋三在首相官邸参加会议(图/日本国首相官邸)安倍经济学的前两支箭用意很清晰 , 货币宽松以扭转2008年以来日元升值和通缩状况 , 强制实现通胀和本币贬值 , 从而推动出口 , 帮助外向型企业发展 。再以扩大政府债务为代价 , 以大规模公共事业投资增加国内企业活力 ,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 降低失业率 。贸易逆差、GDP增速、失业率、股市等经济指标在这套组合拳的刺激下 , 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善 。最理想的目标是 , 经济活力在强刺激后 , 企业增加收入 , 一方面增加投资扩大产能 , 另一方面提高职工薪资 , 实现消费增长 。 从此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一起发力 , 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02 安倍经济学的“两大短板”然而 , 表面数据的改善容易实现 , 理想中的良性循环很难实现 。 因为 , 这一经济刺激模式中存在“两大短板”:首先是 , 政府债务攀升 , 限制了政府在方面公共事业投入 。安倍经济学敢于推高政府负债 , 是有成算的 。 日本政府的负债率早已超过GDP的200% , 在发达国家中属于“神级存在” , 比起时不时闹出债务危机的南欧“债王”希腊都要高出一大截 。只是日本政府的信用度和财政稳健度 , 远远好于南欧各国 。 主要原因是日本的政府债权人集中在国内 , 只要国内信心不降低 , 举债还新的游戏很稳定 。但是 , 毕竟日本国内对政府债务的容忍度也不是无限的 , 政府赤字还是要“填坑”的 。 增加企业税负显然违背了安倍经济学扶持企业的初衷 , 增税的目标就盯上了个人 。安倍经济学施展的第二年(2014年)将消费税从5%提升到8% , 这是日本消费税时隔十七年首次提升 。安倍此举被认为是一场豪赌 , 因为此前的消费税“诅咒”——历届提升消费税的政府都很快倒台了 。 但是安倍闯关成功 , 日本人民接受了消费税上调的苦果 。由此也可以理解安倍在2013年第一个预算案中对最低生活保障动手的底气 , 他确实精准地把握了国民为了求变准备付出代价的心理 。作为政治家 , 安倍晋三确有过人之处 。 但是 , 作为经济政策 , 提升消费税的决策不可谓明智——他高估了企业盘活后增加工资支出的幅度 。实际上 , 安倍整个执政阶段 , 日本薪资水平的增幅只有1% , 完全不能对冲消费税增幅 。由于安倍的经济刺激造成了股市大涨、地产回暖等资本价格上涨 , 企业对增收的资金更倾向于投资 , 而不是增加工资支出 。 等于增发的货币直接被企业截流后又回到了资本市场 , 并没有形成对普通人的“涓滴效应” 。分页标题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8月28日下午 , 安倍晋三辞任首相消息一出 , 日经225指数直线跳水(图/网络)大部分无力进入资本市场的普通人 , 遭受了增税、通胀的双重打击 , 陷入相对贫困化 , 日本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安倍对此当然不是无动于衷 , 2015年就准备增加遗产税 , 这一税种主要是针对富裕人群的 。 但是 , 由于担心富裕人群和他们的资产“避税移民” , 这一增税计划迟迟没有落实 。03 安倍经济学直接经济贡献低安倍经济学最重要的第一支箭和第二支箭在短时期内起到了“美化”经济指标的目的 , 却无法长期发挥真正促进经济的效果 。始于扩大货币供应终于市场自发的经济良性循环并没有出现 , 政府不得不在一个问题引发另一个问题后不断出手干预 , 以至于政策冲突不断 。 鼓励投资还是鼓励消费?资本市场暴涨引发的贫富差距扩大要不要干预?这类两难选择甚至不会有标准答案 。至于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结构性改革 , 更是被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批评为空洞无物 。 更准确地说 , 应该是过于琐碎 。安倍政府的结构性改革最成功的部分是加大对外资开放的力度 , 希望引入更多外资以刺激日本国内企业沉闷的表现 。 但是 , 这一成功也很有限 , 强大的国内既得利益集团掣肘颇多 。另外鼓励女性就业、增加保育设施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至少投入资金还是能见效的 。 但是这些经济微观领域的事务 , 政府的“大手”也只能点到即止 , 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此 , 所谓“结构性改革”除了加大对外资开放有一定战略意义外 , 就是一些琐碎政策大杂烩 , 与真正意义上的“结构性”相去甚远 。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安倍晋三执政期间 , 日本的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图/日本国首相官邸)值得一提的是 , 有人将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视为安培经济学“结构性改革”的贡献 。 然而 , 事实上是 , 老龄化的日本劳动力严重匮乏 , 失业率水平一直偏低 。安培经济学确实创造了上百万岗位 , 但是大部分都是劳务派遣、短时工以微薄的工资上岗 , 直接经济贡献很低 。总而言之 , 安倍经济学在其上台初期发挥过正面作用 , 却也制造了很多曲折 。 在2016年后 , 安倍经济学的问题逐步浮现 , 安倍在经济方面的动作更为谨慎 。04 安倍经济学好大喜功安倍经济学并未达成执政之初的目标 , 如今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比重已经突破了250% , 高得令人发指 。 GDP增长不明显 , 而且因通胀、本币贬值的缘故 , 实际上已经挂了倒档 。日本经济并未因安倍长期执政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 这也不能全怪安倍晋三一个人 。 日本经济陷入泥沼是日本历届政府一系列错误政策积累而来 。日本经济崛起后 , 政府和经济界多有自满情绪 , 到广场协议日元升值后到达了顶点 。过低的利率、虚高的地价等等都有政府干预的深度介入 , 加之对已经暴露出僵化低效的日式企业体制过度自信 , 最终引发严重的经济坍塌 。
动了穷人奶酪的安倍晋三,为啥还能干那么长时间?
▲安倍晋三(图/日本国首相官邸)出现问题后 , 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又不愿深入反省总结 , 长期归咎于广场协议的日元升值 。直到近年来 , 日本经济学界才开始推翻“广场协议毁了日本经济”的结论 , 开始全面反思产业政策等问题 。遗憾的是 , 安倍仍然停留在政府强势干预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 。所谓安倍经济学的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杂糅 , 构想过于宏大 , 干预力度过强 , 却没有对经济问题复杂度的充分预判 。 结果当然不会理想 。 在经济领域 , “贵公子政治家”好大喜功的缺点暴露无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