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以案说医】邓铁涛:益气养阴清虚热,治皮肌炎显奇效


治疗|【以案说医】邓铁涛:益气养阴清虚热,治皮肌炎显奇效
本文图片

治疗|【以案说医】邓铁涛:益气养阴清虚热,治皮肌炎显奇效
本文图片
▲邓铁涛(1916.10-2019.01)首届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诊法代表性传承人 , 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内科创始人之一 ,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 。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 。 (摄像 陈安琳)
每天18时 , 以案说医 。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 , 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 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 。 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 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 , 以期传承精华 , 启迪我辈 , 共同进步 。
【基本资料】
梁某 , 男 , 时年14岁 , 面部皮肤蝶形红斑9年余 , 四肢无力伴疼痛5月余 。
01    【发病过程】
患者5岁时(1984年)因一次发烧后 , 左侧脸部近颧骨处皮肤出现一小红斑 , 无痛痒 , 未作系统治疗 , 后渐向鼻梁两侧额部扩展 , 7岁时红斑已形成蝴蝶状 , 前往中山二院皮肤科诊治 , 经血、尿等相关项目的检查排除“红斑狼疮”病变 。
当年回乡下生活20余天 , 进食清凉之品 , 红斑曾一度消失 , 后又再复发 。
1992年9月发烧(T:38℃)后出现四肢无力伴肌肉疼痛 , 登楼困难 , 双腿疼痛明显 。
1993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入某医院诊治 , 经检查为皮肌炎 , 行激素治疗(剂量为强的松15mg , 每日3次) , 症状未见改善兼见颈肌疼痛 , 自行出院要求中医治疗 。
02    【首诊证候】
1993年2月12日初诊
主诉:面部皮肤蝶形红斑9年余 , 四肢无力伴疼痛5月余 。
诊查:额面部对称性红斑 , 四肢肌力减弱 , 下蹲起立无力 , 需用上肢撑持帮助 , 伴大腿肌肉疼痛 , 上楼困难缓慢 , 需用双手攀扶楼梯扶栏 。 双大腿肌肉瘦削 , 四肢肌肉压痛 , 颈肌疼痛 , 低热 , 体重下降(44.5公斤) 。 舌质嫩红 , 苔白厚 , 脉细稍数无力 。
实验室检查:血清抗核抗体阳性 , 补体C4 0.7g/L , 血沉34mm/h , 心电图示:窦性心率不齐 , 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 。
诊断:肌痹(皮肌炎)
03    【辨证论治】
辨证:气阴两虚 , 湿热郁结肌肤 , 痹阻经脉 。
治则:养阴益气 , 健脾除湿 , 活络透邪 。
处方:青蒿10克 , 鳖甲(先煎)20克 , 地骨皮20克 , 太子参24克 , 丹皮10克 , 云苓 15克 , 白术15克 , 知母10克 , 甘草6克 。
04    【随诊过程】
二诊:2月19日
自觉下肢活动下蹲时腿部肌肉疼痛感减轻 , 体力增加 , 能独自登上六楼 , 但感气促 , 大便由二天一行转为一天一次 , 额面部皮肤红斑颜色变浅 。 舌边嫩红 , 苔白稍厚 , 脉细、重按无力 。 效不更方 , 方中太子参、地骨皮、鳖甲用量则加至30克 , 白术减为12克 。
三诊:3月12日
经一个月的中药治疗 , 面部红斑逐渐缩小 , 颜色变淡 , 长痤疮 , 双臂力及下肢肌力均增强 , 肌痛下降 , 腿部肌肉复长增粗 , 唯下蹲稍乏力 , 强的松用量半月前由15mg , 每日3次 , 减为10mg , 每日3次 , 现再减为早上10mg , 中午、晚上各5mg , 近4天来伴鼻塞、有痰 , 偶咳 。 舌嫩红 , 苔白 , 脉细右尺沉 , 左尺弱 。 处方:青蒿10克 , 鳖甲(先煎)30克 , 地骨皮30克 , 知母12克 , 丹皮12克 , 云苓12克 , 白术10克 , 太子参30克 , 北杏10克 , 桔梗6克 , 橘络6克 。
四诊:4月9日
近一月来以上方加减治疗 , 面部红斑继续缩小近消失 , 肌肉复长体重比入住医院期间增加14市斤 , 肌力增强 , 下蹲肌痛消失 , 动作较前灵便 , 多行不觉疲乏 , 强的松剂量逐渐减至5mg , 每日3次与5mg , 每日2次交替服用 , 满月脸有所消瘦 , 半夜易醒 , 口干多饮 , 痤疮反反复复 。 舌略红 , 苔白 , 脉细尺弱 。 处方:青蒿10克 , 鳖甲(先煎)20克 , 地骨皮30克 , 知母12克 , 生地12克 , 丹皮10克 , 五爪龙30克 , 太子参30克 , 云苓12克 , 怀山18克 , 白术12克 , 甘草6克 。分页标题
五诊:6月19日
已服中药133剂 , 强的松减至每日5mg , 肌肉疼痛及面部红斑完全消失并无反复 , 四肢肌力已恢复如常 , 体育活动与同龄少年无异 , 体重53公斤(符合标准体重) , 但面部痤疮较多 , 口干 , 作梦 。 近日作血、尿等有关项目检查 , 除血沉27mm/h外 , 余项未见异常 。 舌淡红 , 质嫩 , 苔白 , 脉细 。 处方:太子参24克 , 青蒿10克 , 鳖甲(先煎)30克 , 地骨皮30克 , 生地12克 , 知母10克 , 丹皮10克 , 红条紫草10克 , 旱莲草10克 , 女贞子16克 , 甘草3克 。
该患者以后的治疗一直坚持以四君子汤合青蒿鳖甲汤为基本方 , 或选加太子参、五爪龙以益气 , 选加首乌、夜交藤、楮实子以养阴 , 或佐以丹参、鸡血藤以活血生血 。 暑热天时 , 曾选西瓜皮、冬瓜皮、苦参、红条紫草以解暑清热治疗痤疮、毛囊炎 。
服药至1994年1月1日 , 将激素(强的松)完全减停 , 症状完全消失并没复发 , 病已告愈 。 唯其父母恐其反复复发 , 让患者断断续续治疗至1996年 , 此期间曾作多项相关检查无异常 , 追踪9年病无再发 。
05    【按语】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是一种较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 , 主要侵犯皮肤、肌肉及血管 , 严重时可并发各种内脏病变 。 临床以肌肉发炎及变性引起对称而多发的肌肉痠痛和触痛为主 , 并有痿软无力 , 同时皮肤发生毛细血管扩张 , 对称性充血 , 色素沉着等皮炎症状 。 皮损可先于肌肉数周至数年发病 , 也有的肌肉为初发症状 , 或二者同时发病 。 主要临床表现以对称性四肢近端、颈肌、咽部肌肉的无力或肌肉萎缩 , 伴有肌肉压痛、血清酶增高特征 。
邓老认为 , 本着辨证论治精神 , 若本病在发病过程中以皮损为主要见症者 , 应以“皮肤红斑”论治;若以四肢肌肉疼痛为主者 , 应以“痹证”论治;若以肌肉无力为主者 , 应以“痿证”论治;若病变向深重发展 , 形体受损延及内脏者 , 则可按“虚损”论治 。
本病急性期多为热毒炽盛 , 伤阴耗气 , 证见皮疹紫红肿胀 , 高热 , 口苦口臭 , 咽干 , 吞咽不利 , 面红烦躁 , 肌痛无力 , 关节肿痛 , 小便黄 , 大便干 , 舌质红绛 , 苔黄燥 , 脉弦数 。 亚急性期多为络脉痹阻 , 病情迁延 , 发展缓慢 , 证见皮肤可见黯红色斑块 , 局部肿胀 , 全身肌肉酸痛 , 有握痛感 , 软弱无力 , 伴有气短 , 乏力 , 食少 , 怕冷 , 舌质淡红 , 苔薄白 , 脉沉细而缓 。 病延日久 , 转为慢性期(此期病人最为多见) , 缠绵难愈 , 患者正气虚败不能抗病 , 以阴阳俱虚、肺脾肾虚损为主 。
在治疗上以“补虚益损” , “固本扶正”为主要治疗方法 , 时时顾护患者的正气 , 扶正祛邪 , 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 根据络邪理论 , “初为气结在经” , “久则血伤入络” , 早期应去湿热之邪 , 治在气分 。 中后期则恐伤阴耗血 , 故宜滋阴清热治在血分为主 。
邓老治疗皮肌炎 , 喜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
基本方:青蒿10克 , 鳖甲30克(先煎) , 地骨皮30克 , 知母10克 , 丹皮10克 , 红条紫草10克 。 本方功能滋阴清热 , 搜剔络邪 , 主要适用于皮肌炎 , 红斑性狼疮等症的中医治疗 。 青蒿鳖甲汤 , 原方有细生地 , 邓老或用地骨皮代之 , 目的加强退虚热之效 。 红条紫草功能凉血活血 , 同时可配伍丹参 , 鸡血藤或二至丸加强活血通络之功 。
该案以补气养血 , 滋阴清热为主 , 佐以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 , 处方以黄芪、五爪龙、白术、怀山药、云苓、鸡血藤等益气生血;以二至丸养阴清热;以六味地黄丸益精养血;以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 , 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
值得注意的是 , 本病缠绵难愈 , 往往到后期 , 患者体质多有虚损的一面 , 正虚难以御邪 , 病情反复 , 所以巩固治疗 , 扶正祛邪 , 补虚救损 , 是本病后期治疗不可或缺的 。分页标题
(本案编写:黄子天 邱仕君)
【来源:《邓铁涛医案集》 , 邓铁涛著 , 国医大师邓铁涛师承团队整理 , 2019.12 , 广东科技出版社】
【治疗|【以案说医】邓铁涛:益气养阴清虚热,治皮肌炎显奇效】
治疗|【以案说医】邓铁涛:益气养阴清虚热,治皮肌炎显奇效
本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