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
韩信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公元前196年 , 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与萧何设计 , 将韩信骗至长乐宫将其杀害 , 并诛其三族 。 韩信死时才35岁 , 正值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年纪 , 而在他遇害时 , 同为"汉初三杰"的张良并没有出手相救 , 而是无动于衷 , 这是为何?
"要挟"之举埋下君臣决裂的伏笔
事实上 , 张良之所以不救韩信 , 主要原因是他救不了 , 就算他有这个心思 , 也是螳臂挡车 , 因为在刘邦和吕后的心里 , 韩信的结局早就被决定好了 , 有且只有一个 , 就是必死无疑 。
韩信之所以必死无疑 , 究其根本其实就是因为他太牛了 , 已经严重威胁到刘氏的江山和吕后的地位 。 韩信在跟随刘邦征战四方时 , 功勋显著 , 擒魏破赵、踏齐灭楚 , 可以说在汉朝的建立过程中 , 过半的功劳都是韩信立下的 。 任何一个朝代倘若拥有这样的功臣 , 都会是皇室的荣幸 , 但同样 , 也是悬在皇帝心口上的一把利刃 。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
汉初三杰
诚然 , 韩信是有巨大的野心的 , 但这份野心未必是想取代刘邦 , 自立为帝 。 因为早在汉朝建立之前 , 韩信就曾向刘邦提出过将天下分封给各个大功之臣的建议 , 从这里可以看出 , 韩信是想掌权的 , 他想做一个坐拥封地和爵位的异姓王 。
这一点在日后楚汉决战之时 , 韩信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便可以证实 。 时值刘邦要与项羽决一死战 , 而刘邦要想赢 , 韩信是绝对不能不来的 。
此时韩信身在齐国平定叛乱 , 面对火急火燎的刘邦 , 他提出了封自己为齐王的要求 , 迫于形势 , 刘邦无奈答应了 , 也正是此举为日后的君臣决裂埋下了祸根 。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
西汉初年七个异姓王势力范围
皇权之下的牺牲品
但真正置韩信于死地的是他自身的性格和刘邦的帝王心术 。 刘邦建汉称帝后 , 韩信作为功高震主的开国功臣 , 自然而然的也就对他产生了猜疑 , 更多的则是忌惮 。
刘邦之所以忌惮一是因为韩信不仅能打 , 还很年轻 。 在多年的征战中 , 韩信的英勇奋战出生入死刘邦都看在眼里 , 尤其是在项羽死后 , 当世再无人能够在军事上与韩信掰手腕 。 可以想到 , 在刘邦百年后 , 若韩信起兵造反 , 那汉室会很可能不复存在 , 别的将领诸如彭越英布之流 , 若跟韩信对上 , 结局只有俩字--白给 。
另外 , 刘邦在建立汉朝时已年过半百 , 其他诸如萧何、曹参之辈更是已经年过花甲 , 而此时的韩信 , 才刚刚30岁 , 正直血气方刚 , 这么年轻的一位开国功臣 , 想必是个皇帝都不会安心吧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吕雉
偏偏韩信是一个不懂收敛的人 , 与其说不懂 , 不如说是不会 。 其实想想也不难理解 , 自从项羽死后 , 当世已无人能与韩信在领兵打仗上一较高下 , 再加上曾经有过"胯下之辱"的耻辱 , 功成名就的韩信自然就心高气盛 。
虽然韩信最后是死于吕后之手 , 但杀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没有刘邦的默许?何况在吕后心中 , 韩信这个人势必不能在刘邦死后为自己所用 , 严重阻碍了她想独揽大权的计划 , 况且她的儿子 , 即太子刘盈过于软弱 , 手无缚鸡之力 , 以至于刘邦想用"不类我"为由废除太子 , 而她本身一介女流也不可能与韩信争锋 , 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 , 以绝后患 。
必死之局 , 足智多谋的张良也无可奈何
韩信的锋芒太过锋利 , 锋利到足以刺穿刚刚建立的汉室皇权 , 这决定了韩信是必死无疑的 , 也决定了他遇害时 , 张良是势必救不了他的 。 就算真的救下来了 , 也只能救一时而救不了一世 , 韩信最终的结局并不会因此改变 , 张良也会因此彻底得罪吕后 , 搭救不成 , 说不定还会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 。分页标题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
萧何月下追韩信
值得注意的是 , 张良和韩信虽然同在刘邦麾下效力 , 但两人的交情并不深 。 他们之间的接触更多是出于工作需要 , 如和韩信共同整理兵书 , 序次兵法之类 , 除此之外并没有多深的交情 。 况且 , 就连和韩信交情匪浅的萧何都亲自参与杀害韩信一事 , 他这个局外之人好像并没有什么非救韩信不可的理由吧?
此外 , 在张良看来 , 韩信也不值得他去救 。 众所周知 , 张良是一个足智多谋、深谋远虑的人 , 面对树大招风不会收敛的韩信 , 饱经风雨的张良难道看不出刘邦吕后的心思吗?不会的 , 所以 , 纵使韩信功勋显著 , 但他张扬的性格和尖锐的锋芒让张良在心里对他的结局早有了判断 , 自然在韩信将死之际也就不会出言相救 。
所以 , 张良对于韩信的死 , 更多的是一种对英雄落幕的怜悯和感慨 , 除此之外并无他处 。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
西楚霸王项羽
韩信孤家寡人无人能救
张良救不了韩信 , 那么有没有人能够救下韩信?很遗憾 , 答案是没有 。 韩信未发迹还在淮阴时 , 便穷困落魄、孤身一人 , 投靠项羽时 , 由于曾经受过"胯下之辱" , 所以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 。 后来他投奔刘邦时 , 韩信也是孤身一人 , 在军中也没有发展自己的嫡系势力 。
也就是说 , 韩信没有朋友 , 至少在精神层面上是的 。 这样的人 , 哪怕有一些好友 , 那这些"朋友"也是有具有强烈目的性的 , 陈平正是如此 , 他曾救过韩信 , 不是因为他和韩信关系多么铁 , 而是出于一种赌博心理 , 把他的资本押在韩信身上 , 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 这样的人 , 又怎能指望?
退隐江湖换得一线生机
韩信死了 , 最高兴的莫过于吕后了 , 因为她已经扫清了掌权路上最大的障碍 , 而刘邦此时已经身患重病 , 也没多少日子了 。 与韩信相比 , 张良虽然没有那么耀眼的军功 , 但作为刘邦的谋士 , 同样为汉室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在朝廷中声名赫赫 , 但与韩信最后惨死的下场不同 , 张良最后是病逝的 , 落得一个善终 。
吕后没对张良动手 , 是因为在刘邦想将她的儿子 , 刘盈的太子之位废掉时 , 正是张良为她出谋划策 , 才使刘邦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 张良就此赢得了吕后的好感 , 再加上他是个文臣 , 手中没有军权 , 对吕后 , 对刘氏江山造不成什么威胁 , 所以便活了下来 。

韩信|韩信必死之局,张良无力相救,只能退隐朝堂求得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
西汉孝惠皇帝刘盈
日后刘邦对手握重兵的七个异姓王来了一次大清算 , 没有对张良、萧何这些文臣动刀 , 更说明了在刘邦心中 , 只有那些掌管兵权的开国功臣、异姓王才是汉室真正的威胁 。
张良在晚年时选择隐居不问朝政也是世人普遍认为他能善终的最大原因 , 但这真的是张良的本心吗?他的祖父和父亲共辅佐过五代韩国君主 , 官任宰相大权在握 , 身为名门之后的张良难道不想续写荣耀?
其实 , 此时张良更多的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汉朝开国时 , 张良就已经年过半百 , 再加上一直体弱多病 , 而开国之初百废俱兴 , 有着诸多事务需要处理 , 这对年老体弱的张良来说是肯定吃不消的 , 所以他选择隐退 , 而他的子孙后代重新回到官场 , 也说明张良隐退是违心之举 。
退居幕后的张良 , 完全不问世事 , 从以往的"帝之师"变成了"帝之宾" 。 此外张良专心修道也是他能善终的原因之一 , 据《仙传抬遗》记载 , 张良的恩师黄石公曾传他一书 , 张良借助书中之法修之于身 , 相传能够炼气绝粒 , 轻身羽化 , 更有传说曾有人于他的墓中看见一台黄石枕 , 化作鸿毛飞天而去 , 不见其尸形衣冠 , 仅有《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留下 , 到了宋朝年间 , 更是被封为"凌虚真人" 。分页标题
张良归隐生活
虽然这是传说 , 可信度不高 , 但张良晚年专心道教是不假 ,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 与世无争 , 这与晚年张良心里生出的思想不谋而合 。
而且在古代 , 皇帝一直都有炼制仙丹 , 以求长生不老的癖好 , 虽然没有史料说明刘邦也在其中 , 但谁又能肯定刘邦就完全没有这种心思?而炼丹正是道家的技艺 , 张良恰又钻研道教 , 这其中也许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牵扯 。
另一个位列"汉初三杰"的萧何 , 虽然曾被刘邦下狱 , 但是后来被释放 , 在刘邦死后两年 , 萧何也病逝了 。
作为一代兵家圣者 ,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神帅" , 足以证明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功绩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汉朝以前 , 是没有哪个皇帝杀开国功臣的 , 而韩信的死 , 开了这个先河 , 这种做法为中国历史开了一个坏头 , 此后这种局面便时常上演 , 更有朱元璋将开国功臣几乎斩杀殆尽 , 但是 , 这一切的根由 , 难道能怪韩信太过优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