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有所短,步有所长| 古人身体测量法趣谈

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们的先人就是用身体丈量认识这个世界 。
“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 , 皆以人体为法 。”
《说文解字》

|指有所短,步有所长| 古人身体测量法趣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指有所短,步有所长| 古人身体测量法趣谈】大禹治水(来源|网络图片)
“声为律 , 身为度 , 称以出 。”
《史记?夏本纪》
根据史记记载 , 夏禹制定最初的度量衡标准 。根据自己的身高定义为一丈 , 十分之一为一尺 。所以古人成年男子亦称“丈夫” 。据此度量来源说 , “量小非君子 , 无度不丈夫”为正解 , 而“量小非君子 , 无毒不丈夫”系讹传俗成 。
“布指知寸 , 布手知尺 , 舒肘知寻 。”
《孔子家语》
寸 , 自身中指中关节的长度;尺 , 伸展时自身大指与中指的跨度为一尺;寻 , 自身两臂伸展的两端间长度 , “人之两臂为寻 , 八尺也 。” , “八尺曰寻 , 倍寻曰常 。” 。
“布手知尺” , 是为成年男子手尺;妇女手掌稍小 , 大指与中指的伸展跨度 , 是为“咫” 。“咫”、“尺”长度差别不是太大 , “近在咫尺” , “咫尺之间”就是这么来的 , 形容距离很近 。
时至今日 , 这些身体测量法我们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 。
一柞(音:zhà , 第四声):伸展时大指到食指两端间的长度 。
一拃(音:zhǎ, 第三声):伸展时大指到中指两端间的长度 。一拃大约比一柞长一厘米 。
一庹(音:tuǒ , 第三声):两臂平伸时两手之间的距离 。基本等同古时的长度概念“寻” 。
古人生活中 , “寻”、“常”的普遍使用 , 日久 , “寻常”尺寸长短概念逐渐引申演变成普通概念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 寻常百姓 , “寻常”已经和尺寸长短没有半分关系 。

|指有所短,步有所长| 古人身体测量法趣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燕子(来源|网络图片)
“跬 , 一举足也 。倍跬谓之步 。”
《小尔雅·广度》
注:跬(音:kuǐ , 第三声)
古人的步长概念是左右双脚相继迈出运动一次后的距离长度 。是不是更加佩服“百步穿杨”?因为你需要将脑海里的距离长度再拉长一倍 。古代的一步长度约1.3 - 1.4米 。
“古者 , 三百步为里 。”
《毂梁传》
因为步长的方便实用 , 古人在丈量土地面积 , 核算长距离中普遍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 , “古者 , 三百步为里 。”这里的里是面积单位 , 是先秦井田制一个长宽各三百步的土地面积 。一里合900亩 。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 , 汉承秦制 , 到汉武帝时期正式统一用法 , 一律以二百四十步为亩 , 推行于全国 , 此规定一直使用到清末 。一里也慢慢从面积单位演变为长度单位 , 从一里的三百步长度 , 到隋唐改为三百六十步 , 规定一直沿用到清末 。
古人一手盛量曰溢 , 二手合握盛量谓掬 , 在生活中用手进行简单的货物体积统计 。
秦始皇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横扫六合王天下 , 书同文及统一度量衡更是彪炳千古 , 泽被苍生 。
历朝历代皆进行度量衡统一并精细化工作 。古代的尺寸标准和我们现在使用的尺寸标准差异很大 , 常常造成我们认识理解历史的障碍 。“差之毫厘 , 谬以千里” , 常常还闹出笑话 。“七尺男儿” , 九尺关羽 。
汉朝一尺约合现在23.5厘米 , 23.5X7=164.5厘米 , 身高大约1米65左右 。如果用现在标准算 , “七尺男儿”就是2米3以上的巨人症患者啦 。“我堂堂七尺男儿” , 如果是卖弄古文 , 是不是无意中把自个的身高拉下不少 , 直接进三等残废啊?!分页标题
23.5X9=211.5厘米 , 关羽身高大约2米11 , 现在也能算小巨人 , 倒也符合武圣形象 。
”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 , 髯长二尺;面如重枣 , 唇若涂脂;丹凤眼 , 卧蚕眉 , 相貌堂堂 , 威风凛凛 。“
《三国演义》

|指有所短,步有所长| 古人身体测量法趣谈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武圣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