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心理学|原来这就是破窗效应
_本文原题:原来这就是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 ,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 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 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 , 他把车牌摘掉 , 把顶棚打开 , 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 , 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 后来 , 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 玻璃敲了个大洞 。 结果呢 , 仅仅过了几个小时 , 它就不见了 。
克洛德·弗雷德里克· 巴斯夏以这项实验为基础 ,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 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 , 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 ,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 久而久之 , 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 , 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
本文插图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理论启示: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
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 比方说 , 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 , 地板上一尘不染 。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 , 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 , 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 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 , 而是任由烟灰飞散 , 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 面对“第一扇破窗” , 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 , 没有惩罚 。 这样想着 , 不知不觉 , 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
去市场买瓜子 , 抓了几个尝尝 。 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 , 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
大热天走在街上 , 买根雪糕 , 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 , 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 , 悄悄地扔掉呢?
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 , 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
“环境早就脏了 , 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 , 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
其实 , 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 错了就是错了 , 影响的大小并不能改变行为错误的本质 , 别人的错误更不会是证明你无错的理由 。
本文插图
勿以恶小而为之 , 规范自我 , 不要让“破窗效应”一再发生 。 其实 , 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 , 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 。
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 , 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 。 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 , 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 , 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
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 , 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 。 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 , 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 , 我们还可以努力 , 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
从“破窗效应”中 ,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 , 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 , 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 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 ,
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 , 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 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的恶果 。分页标题
就如刘备那句话 , 勿以善小而不为 , 勿以恶小而为之 。
本文来源:网络【人力资源心理学|原来这就是破窗效应】 。 由人力资源心理学整理编辑 ,所推送文章非商业用途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人力资源心理学”立场 。
- 风中摇曳着长发|心理学:越是优秀的人,越会晚点遇到“对的人”
- 心理|哈佛心理学研究:91%与父母关系紧张的人到了中年,都患有重病
- 烹饪|白灼八爪鱼为啥咬不动?海边渔民指出做错的步骤,原来这做法才对
- 交互设计学堂|说服式设计:融合心理学的设计手段
- 玖娱样子|心理学:你觉得下面哪对鸟最可爱,测试你们的“婚姻关系”!
- 癌症|【警惕】一人身患3种癌!医生:全切!原来这些癌症可以“治愈”
- 乱世梦红颜|心理学:令人反感的六种说话方式,切记
- 心理测试|心理学:你最喜欢哪个客厅,测出你给别人的好感度是多少
- 万里春光|在任何一段关系中,请停止责怪和抱怨
- 心理|心理学家:你和母亲的关系,就是你和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