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队伍 , 最初瓦岗军是由翟让创立当时瓦岗军几乎全部是由农民和盗贼组成 。后来随着李密等隋朝叛军加入瓦岗军的实力才逐渐壮大起来 , 强盛时期的瓦岗军据史书记载拥兵三十万 , 并且还有单雄信、王伯当、秦琼、徐世勣等当世名将 。这个时候瓦岗军的领袖已经由翟让变成了李密 。然而 ,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纵观中国历史 , 举凡朝代更迭、天下大乱之际 , 往往是英雄辈出、群雄争霸的时代 。隋末大乱之际 , 一支名为瓦岗军的农民武装横行天下 , 3年间瓦岗军威震四方 , “胡骑千群 , 长戟百万 。饮马则河洛可竭 , 作气则篙华 自飞” , 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程咬金便是瓦岗军中的大将 , 乃至单雄信、徐世勣、魏征等大人物都纵横其中 。
而正是这样一支风光一时的起义军 , 在公元618年突然溃败 。是什么原因导致瓦岗军突然失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瓦岗军首领李密 , 以及徐世勣、秦叔宝、程知节、魏征等人 , 都是隋末唐初大名鼎鼎的人物 。瓦岗军转战四方 , 称雄河南 , 摧毁了隋朝官军主力 , 成为天下义军推戴的盟主 。然而也正是这样一支风光一时的起义军 , 在势力达到顶峰后 , 突然之间风流云散、无迹可寻 。是什么原因导致瓦岗军突然失败?其中又有多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一、李密的战略失误
众所周知 , 瓦岗军的发展壮大与其首领李密、翟让是分不开的 。而其中又以李密为首要人物 。在李密的领导下 , 瓦岗军破金堤关 , 杀张须陀 , 据兴洛仓 ,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由万余人发展到数十万人 。终于在大业十三年二月 , 由翟让推举 , 李密称魏公 , 改元永平 , 正式建立起一个和隋王朝对抗的政权 。
而瓦岗军的失利 , 可以说也与李密的领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密出身关陇贵族 , 家世将门 , 富有智计 。杨玄感叛乱时 , 他曾加入杨玄感麾下 , 为其出谋划策 。可惜杨玄感刚愎自用 , 不听李密之计 , 最后被隋军击杀 。
李密逃亡后辗转来到瓦岗军中 , 在他建议和策划下 , 瓦岗军围杀张须陀这个死敌 , 还接连攻城略地 , 取得隋朝的回洛仓、黎阳仓等几大粮仓 , 势力迅速扩大到二十万人 , 成为北方义军的盟主 。此时瓦岗军逐渐取得河南、山东一带的土地 , 实力最为强劲 。然而就在此时 , 李密犯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失误:强攻洛阳 。
李密早年参加杨玄感叛乱时 , 建议杨玄感不要打坚固的洛阳 , 直接西进关中 , 占领长安 , 而后号令天下 。长安是头颅 , 洛阳是腹心 。两者相比 , 打长安显然是更优选择 , 占据长安后将直接颠覆隋朝的统治 , 各地隋军也会跟着土崩瓦解 。但遗憾的是此计不售 。此时李密自己也面临一样的处境 , 洛阳近在咫尺 , 王世充率精兵据守 , 到底打还是不打?
许多人都建议李密撇下洛阳不打 , 以主力疾进关中 。其中尤以原巩县县令、后来投靠瓦岗军的柴孝和建议最力 。但李密认为 , 现今瓦岗军诸将都是群盗出身 , 又都是山东人 , 让他们去打长安 , 积极性肯定不高 。如果把他们留在河南 , 又恐怕将来割地自守 , 于是拒绝了柴孝和之议 , 坚持先打洛阳 。这就铸成了瓦岗军最大的战略失误 。
李密所虑固然有其正确的一面 , 人心自然是要照顾的 。但是只着眼于此 , 而弃大局于不顾 , 明显地反映出 , 李密已经不是当初一无所有的李密 , 部下的数十万雄兵、几十州的地盘 , 他不想白白放弃 。弩马恋栈 , 李密的性格中的弱点暴露了出来 。先打洛阳 , 对瓦岗军的影响是致命的 。
其一 , 洛阳位于四战之地 , 瓦岗军占据的河南亦是四面受敌之地 。瓦岗军虽然兵力雄强 , 但四面受敌 , 终归不利 。北有窦建德 , 南有杜伏威 , 东有徐圆朗、孟海公等 , 河东还有李渊 , 瓦岗军的实力根本同时应对群雄 , 当务之急是摆脱这一不利局面 。李密自我感觉良好 , 这无疑是个大错招 。分页标题
其二 , 洛阳严重限制了瓦岗军的机动性 。瓦岗军并没有成熟的政权基础 , 仍然处在流动作战的状态 。李密坚持以精兵强攻洛阳 , 一旦交战便无法迅速脱离战事 。何况洛阳城建设得极为坚固 , 内外两重城垣十分高大 , 强攻很难奏效 。瓦岗军舍长就短 , 旷日持久地进行攻城作战 , 无疑丧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时机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瓦岗军与宇文化及交战糟糕后果
正当瓦岗军在洛阳陷入与王世充的苦战时 , 李密又遇到了一个关系命运的战略选择 。618年 , 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 , 率骁果军北上返回长安 , 由于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 。两虎相遇 , 斗还是不斗?李密的选择是打宇文化及 。这一决定令人难以理解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宇文化及背负着弑君的恶名 , 而且又擅立秦王杨浩为帝 , 不论于隋朝官方还是于起义军 , 都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份儿 , 放他入关 , 自然会有人收拾他 。最现实的是 , 洛阳的王世充就不大可能与宇文化及和平相处 。
瓦岗军完全可以让开道路 , 放宇文化及入长安 , 引诱其他力量与其相攻相杀 , 瓦岗军蹑其后 , 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处理好宇文化及问题 , 反倒可以抵消进攻洛阳的战略失误 。
但遗憾的是李密又一次作出了错误选择 。他自恃兵力强盛 , 率部在河南北部与宇文化及恶战一场 , 将隋朝最后一支主力骁果军打得溃不成军 。宇文化及向北逃窜 , 李密无力追击 , 便又收兵回到洛阳 , 继续进攻王世充 。
只是此时的瓦岗军已不复昔日之勇 。骁果军是隋军精锐中的精锐 , 瓦岗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 劲兵良马在战斗中极大消耗 , 从力量对比上看 , 对王世充已没有太大的优势了 。就在这两大战略失误之后 , 李密和瓦岗军迎来了末日 。
三、邙山之战
王世充和李密在洛阳一带已前后交战百余次 , 双方各有损伤 , 李密的重要谋士柴孝和在与王世充的战斗中溺死于洛河 , 王世充的部将杨威、王辩、霍举、刘长恭、梁德等也死于对瓦岗军的战斗中 。在宇文化及事件之后 , 胜利的天平已悄悄倒向王世充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密虽知实力受损 , 却没有认真考虑怎么作出改变 。瓦岗军没有建立像样的政权 , 没有固定的府库 , 也没有补给系统 , 所有粮秣均来自于隋朝粮仓 。吃到后来 , 储粮浩大的回洛仓也逐渐告罄 , 李密只好压缩开支 , 减少对将士的赏赐 。瓦岗军将士久战疲劳 , 又得不到奖赏 , 军心日渐离阻 。
公元618年九月 , 王世充率五千兵来决战 。在战前李密采纳了多数将领的正面迎敌主张 , 却殊不知此时的瓦岗军已经在数次大战后伤及元气 , 已不复当年之勇 。结果与王世充一战既败;而在己部造成受重创后 , 李密又因初胜宇文化及 , 骄傲轻敌 , 不设壁垒 , 致使王世充部派一支200余人的奇兵突袭成功 , 瓦岗军又败 。
李密打算回到洛口仓城休养生息 , 就在即将入仓城的前夕 , 李密的右长史邴元真信心动摇 , 把瓦岗军的动向告知了王世充 。李密虽已侦知邴元真的情况 , 却假装不知 , 将计就计 , 企图等王世充军过洛河时半渡而击之 。
然而瓦岗军屡败之余 , 已无复当初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的气象 。李密派去侦察王世充进军的候骑 , 竟然粗心大意没有侦察到情况 。王世充大众已然涉洛 , 李密才仓皇出军迎敌 。结果力不能支 , 败走虎牢关 。分页标题
正是李密一次次的骄傲轻敌 , 不断给王世充以喘息、补充的机会 , 使得原本各有胜算的情况下瓦岗军战败 。经此一役 , 瓦岗军已再无翻身之可能 。邙山之战失败后 , 李密不久便投降唐朝 , 之后又被杀 。
邙山之战虽然是瓦岗军失败的终点站 , 却也是在之前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李密的战略失误、部队上下失和、常年征战部队元气亏损等等等等 , 都致使在中原大地上风头一时无两的瓦岗军 , 在短短一年之内迅速失败 , 走向了灭亡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为什么李密百万大军失败一次就土崩瓦解了?
这要从李密集团的构成说起 。李密集团脱胎于翟让的瓦岗军 , 翟让本人是东郡法曹出身 , 不是什么普通老百姓 , 而是地方的大豪强 , 他所聚拢的团队 , 其实也是同郡的“土豪” , 比如徐世勣父子、单雄信等人 , 这是瓦岗军的基础老底子 。
在李密建蒲山公营围歼张须陀部之后 , 又吸收了裴仁基这种隋朝旧将 , 以及秦叔宝、程知节等讨捕盗贼的新募武夫 。所以 , 在李密和翟让于大业十三年火拼之前 , 整个团队以李密为首 , 以翟让为次 , 形成了“双峰”的权力结构 。
不过这种权力结构非常不稳定 , 虽然李密通过占据洛阳周边粮仓的战略 , 取得了瓦岗军势力的疯狂扩张 , 并得到了大批隋朝旧官的投效 , 势力煊赫一时 , 投效他的小势力甚至直达海边 。
但是 , 由于隋炀帝仍在 , 并在自己远赴江都之后 , 安排最亲近的亲族镇守长安、洛阳、太原等战略要点作为核心支撑的北方防御布局 , 隋朝只是丧失了战略进攻的能力 , 依托众多自隋初即经营的国家级粮仓和行宫武库 , 完全可以实现自守 。
换言之 , 李密在歼灭张须陀的“讨捕”野战部队之后 , 只是阻断了帝国的血液流动 , 众多反叛的郡县则只是帝国皮肉上的溃疡 , 哪怕是瓦岗军大业十三年春攻破兴洛仓之后定章建制 , 也不过是一个以兴洛仓周围四十里为驻扎地的坐寇组织 , 只不过是大一点的溃疡罢了 。
隋帝国真正的核心骨架 , 仍然坚不可摧 , 所以 , 在大业十三年 , 李密的主要精力 , 都被纠缠在了兴洛仓、回洛仓这两个国家级粮仓的周围 , 败则退归兴洛仓 , 胜则推进至回洛仓 , 也就是洛阳外围 。
这番拉锯 , 在很多人看来是浪费了“入关”夺去长安的时间 , 但是李密和柴孝和之间的讨论已经说得很清楚 , 关中虽好 , 他的部下却是关东人 , 隋朝的长安防御并不薄弱 , 如果打不下来 , 跟随他的外围势力都会散去 , 各自称王称霸 , 连此时此刻的声势都不会有 。
由此可见 , 李密对于自己部下存在的致命弱点洞若观火 , 那就是一群“溃疡”尚不足以与隋朝“总决战” , 而是要在洛阳这个隋炀帝对关东统治的中心一直存在下去 , 通过军事胜利来制造政治影响 , 鼓动关东各地的“土豪”反叛 。
这一点上 , 李密的团队和日后李渊的团队完全不同 , 因为哪怕直辖武力之中 , 仍旧掺杂着翟让的势力 , 更不要说那些不远千里表示归顺的地方势力了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 , 随着瓦岗军在洛阳周边声势的壮大 , 大批的“土豪”和“义军”表示了归顺 , 这时才有百万大军的声势 , 而直辖的力量也达到了三十万之众 , 革命形势大好之际 , 第二大势力翟让集团就开始对权力有更大的诉求 , 无论是翟让部下王儒信鼓动翟让成为“大冢宰” , 也就是仿效北周宇文护建立“霸府专权” , 还是翟让哥哥建议翟让夺权称帝 , 都是这种背景下内部出现的杂音 。分页标题
但是 , 不同的政治眼光看到的局势根本不一样 , 李密对于这时候的外部风险 , 更加了然于胸 , 所以他采取了最快刀斩乱麻的手法 , 就是“斩首行动” , 直接在酒宴之上杀死了翟让 , 铲除了翟让亲族 , 并为了团结翟让的东郡旧部 , 独自进入翟让的军营 , 又把翟让的部队 , 分给单雄信、徐世勣和王伯当三人统带 。
问题是 , 除了王伯当本就是李密的学生 , 属于亲信中的亲信之外 , 单雄信和徐世勣都是翟让的“铁杆儿” , 其本部兵马 , 自然也就是东郡起兵时的旧人 , 相当于是很纯粹的“地方集团” 。
虽然李密通过个人魅力和一番“神操作”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火拼和内耗 , 却并不能解决一个根本问题 , 就是“新人”和“旧人”的矛盾 , 尤其是在战争的对手和规模逐步提升为隋朝禁军主力的层面时 , 原本习惯于“寇掠”的瓦岗军难以再打“巧仗” , 而只有啃骨头的“硬仗” 。
按照《旧唐书·李密传》的记载就是:“密虽据仓而无府库 , 兵数战皆不获赏 , 又厚抚初附之兵 , 由是众心渐怨 。”翻译过来 , 就是李密虽然占据了大粮仓 , 不缺吃的 , 却没有府库物资 , 甚至于“少衣” , 而将士几次大战之后没有得到赏赐 , 偏偏李密有对新归附的军队待遇优厚 , 所以 , 内部逐步怨声四起 。
说到底 , 李密杀死翟让与否对瓦岗军的战败影响并不大 , 他的整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完成“官僚化” , 也可以称为“正规化” , 以盟主角色统领的个人色彩过于浓厚 , 这严重依赖于统帅本人的“胜利光环”加持 。
王世充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所以 , 李密在击败宇文化及之后 , 面对王世充的突袭和引诱 , 不得不接招 , 又处于一个难以持续动员和指挥各部的状态 , 这种情况 , 与其说是其内部的将领出现了问题 , 毋宁说是其基层官兵的普遍性厌战 。
事实上 , 他部下核心将领的纷纷投降 , 都是在战败之后 , 而在战斗之中 , 偃师守将郑颋即遭部下士兵劫叛 , 而之前一直忙活着和王世充做买卖的邴元真也私下勾引了王世充 , 这些情况的发生 , 实质上都与瓦岗军的物资匮乏有直接关系 , 也就是“穷” 。
“兵”出了问题 , 失败情绪和对统帅的质疑不断传染 , 也就导致了整个组织的“雪崩” , 说得直白点 , 就是李密在什么都没有做错的情况下 , 输给了大隋朝的制度 , 因为正是隋文帝开始的聚集天下财赋于京师的疯狂摄取 , 造就了整个帝国过于集中的财富布局 。
这种布局之下 , 李渊以3万人起兵 , 仅仅一个晋阳宫就能献铠甲17万领 , 等于是一个士兵可以分5副铠甲 , 而刘武周占领一个汾阳宫 , 就能从一郡的小势力 , 扩张为席卷整个河东的狂飙 。而偏偏李密的面前 , 只有一个洛阳坚城 , 不吃掉它 , 部下会散去 , 一直啃不下来 , 部下还是会疲惫、厌战 , 这几乎就成为了一种宿命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究其原因 , 仍在于隋文帝时代的战略布局 , 即以关中、河东为根本 , 河南、河北只是需要防范的先征服地 , 至于江南 , 干脆就是自己统治下的假想敌 , 在此条件下 , 各种资源都向根本之地集中 , 而河南、河北 , 哪怕是经过隋炀帝的运河贯通 , 仍旧只是资源的摄取地 。
所以 , 李密以这些隋朝的“敌人”为根基构建的反叛者团队 , 早就在隋帝国的意料之中 , 而李渊这个隋朝“自己人”的反叛 , 却是计划外的意外 , 直接导致了整个体系的崩溃和根本之地的快速易主 。
不过 , 李密的未能东山再起 , 却真的与人事上的败笔有直接关系 , 那就是在他战败后 , 即将到达徐世勣镇守的黎阳时 , 旁人的劝谏 , 见《旧唐书·李密传》:或谓密曰:“杀翟让之际 , 徐世勣几至于死 , 今向其所 , 安可保乎?”分页标题
这个“或谓”是谁说的 , 已经不可考 , 却指出了一个问题 , 就是杀翟让的时候险些弄死徐世勣 , 真的投奔到他那里 , 能活命不?李密也拿不准 , 所以才与王伯当等人 , 一同投奔了关中的李唐 , 可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旧部纵横河朔 , 东山再起呢?
真正的问题就是李密的核心团队 , 在对宇文化及的战争中损失惨重 , 又在与王世充翻脸后大败 , 王世充这一战对于整个“瓦岗军系统”的伤害并不大 , 但是对于李密作为权力基础的内马军、外马军的核心团队伤害却实在太大 , 以至于李密丧失了号令群雄的本钱 , 更直接的是 , 干脆丧失了对自己所剩余2万残部的绝对控制权 。
事实上 , 在讨论去向的问题上 , 李密看似的从善如流 , 实则是屈从众意的必然结果 , 包括王伯当这个绝对亲信 , 都已经站在了“入关中”这一边 , 李密基本没有什么选择 。
【君王皇帝|李密坐拥二十万瓦岗大军 李密是如何让瓦岗寨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而造成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 , 李密完全没有亲族的力量 , 这一点 , 不要说李渊搞的亲子将将 , 族子将兵的一套 , 就连王世充也有一群弟弟、儿子、侄子分镇要津 , 各个比李密强 , 毕竟在乱世之中 , 亲族掌军的可信度 , 要比外系将领高得多 , 这可以说是“造反而成帝业者”的标配 , 而李密就完全没有 , 其霸业的土崩瓦解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