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诺兰操控时空的魔法,不是物理
点击折叠宇宙关注我们
打开折叠宇宙 , 看见跨界未来
科幻、科技、脑洞、哲思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hi , 地球上可爱的你
我是一粒宇宙尘埃
我叫 阿尘 Achen
今日关键词
诺兰的魔法
本文插图
“我用谢泼德音阶的方式交织了三个不同空间的时间线 , 这样能持续的产生紧张感 , 一点一点地加剧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本文经illusion of immanence授权转载
作者:Gg Studio | 编辑:折叠宇宙的阿尘
原文标题:《谁赋予诺兰随意操控时空的魔力?》
如需二次转载 , 请联系原作者
诺兰作为时空操控专业户 , 几乎每部电影都会催生出海量物理原理分析和知识脚注 。
可是再多的物理知识也不能解释:诺兰的电影为什么这么迷人还能看上很多遍?
本文插图
物理 , 让故事成立 。
但是物理 , 无法解释这些电影的魔力 。
诺兰的时空魔法深处 , 有这三位大神:
空间关系研究之父——谢泼德(1929- )
视错觉版画艺术家——爱舍尔(1898-1972)
本文插图
01
他用鞋底拍死小人的时候
背后的巨人正准备拍死他
诺兰从没有进入过电影学校学习 , 对于电影完全是他的兴趣使然 。 在他7岁大时就借来他父亲的超8(Super 8)摄影机开始用玩偶拍摄定格动画短片 , 在8岁时拍摄了一部致敬当时的《星球大战》的定格动画短片《Space Wars》 , 在这样兴趣引导和家庭的支持之下 , 他11岁就已经明确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成为一名导演 。
和昆汀、卡梅隆、库布里克这样的天才一样 , 他在大学期间并没有选择电影相关的专业 , 而是学习了英国文学 。
大学期间他持续拍摄短片 , 在毕业后拍摄的《蚁岭》(Doodlebug , 1997) , 首次使用了“嵌套式”的叙事迷宫 , 从这部短片中可以看到诺兰对于时间的处理 , 其将成为诺兰电影的标志之一 。
本文插图
《蚁岭》海报 , 1997
《蚁岭》 , 1997
这个三分钟的短片讲述的故事十分简单:一个男人在房间内追打一个蚁蛉般大小的人 , 当他用鞋底拍死小人时 , 一个视他为蚁蛉的巨人正在身后准备用同样的动作拍死他……
尽管这个短片现在看来荒诞滑稽不像是出自大导演之手 , 没有诺兰标志性的破碎拼接的时间轴;但是他在其中首次尝试了嵌套式的无限循环结构:当男人被拍死发生的时间比蚁蛉小人被拍死发生的时间慢半拍 , 巨人被拍死的时间比当下男人被拍死的时间慢半拍……
荒诞、具有实验性的《蚁岭》为诺兰后来的《追随》(Following , 1999)、《记忆碎片》、(Memento , 2000)积累了重要经验 。
“我最喜欢导演工作中的一件事是:多种多样的挑战……叙事的想法像进入一个迷宫 , 而不是超越迷宫 , 看着角色犯错误和转弯 。 你会进入迷宫 , 看着他们的肩膀和他们一起犯错 , 一起找一个盲道 。 这就是现实和厚重的感觉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02
信条就是巴赫的蟹行卡农
没有休止符的莫比乌斯环
非线性叙事是诺兰的标志之一 , 当《追随》在旧金山电影节成功后 , 给诺兰带来了起步资金 , 在拥有专业的设备和团队后他开始和弟弟合作(乔纳森·诺兰)拍摄了第一部剧情长片《记忆碎片》 。分页标题
要再往下讲就不得不先其提一提对诺兰影响最大的大师之一:巴赫和他的《蟹行卡农》(Crab canon)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简单的解释就是:它一共会拥有两条旋律 , 其中一条旋律正向演奏 , 一条旋律逆向演奏 , 两者的音符一一对应 。
只要一开始奏响 , 就形成了一个没有终点休止符的莫比乌斯环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信条》中正向世界和逆向世界的设定 , 灵感来源正是《蟹行卡农》 。
而且如果有心的影迷拿到《信条》的原声带 , 可以仔细听 , 本作很多BGM的制作都遵循了“蟹行卡农”的规律 , 即正向和逆向可以同时演奏循环 。
巴赫 , 《蟹行卡农》
“我一直对时间着迷 , 对它的主观性着迷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本文插图
《记忆碎片》 , 2000
但是早在《记忆碎片》中诺兰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就能看到《蟹行卡农》的影子 , 这样的叙事结构在当时十分具有挑战性 。
《记忆碎片》讲述的是一个只有十分钟记忆的失忆症患者的复仇故事 。 影片被彩色、黑白两种色调截然分成两条叙事线 , 彩色倒序、黑白正序 。
本文插图
《记忆碎片》的叙事线图解
本文插图
《记忆碎片》影片结尾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合一
这部影片明确了诺兰对“烧脑片”的定义 , 一次次黑白彩色对切换 , 不仅仅是还原主角在时间和记忆对海洋中的手足无措 , 更确切地邀请观众加入到这个迷宫里 。
这样的双线索非线性叙事让观众耳目一新 , 较高的观看门槛并没有降低观众们的热情 , 反而刺激着大家不断玩味解密 。
“我认为在电影和图像泛滥的年代 , 我们这代电影制作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了 , 我们有责任使我们的电影更富有层次感 。 所谓层次感就是说 , 当你第二第三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能有新的发现 , 或者说是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它 。 因此我选择将这种层次感 , 通过电影叙事 , 故事本身来体现 。 所以我的电影会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地方或者叙事结构比较复杂 , 当你第二遍看的时候能够找到一个略微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整个故事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03
我的剧本就是根据
这个音阶编织的时间线
诺兰的电影也一如既往的“很好听” , 这里不得不提对诺兰影响最大的谢泼德音阶(Shepard tone) 。
对诺兰与他经常一起合作的配乐师汉斯·季默来说 , 谢泼德音阶往往是创作中的决定性存在 。 在后来的《敦刻尔克》、《星际穿越》、《蝙蝠侠三部曲》甚至《信条》中 , 都大量的运用了谢泼德音阶 。
本文插图
当代著名编曲家:汉斯·季默 , 1957-
本文插图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汉斯·季默与诺兰合作过的影片
在人类的听觉系统中 , 往往音乐音调的提升会让我们感到紧张、局促、不安 。 但是人耳可识别的音调频率是有上下限的(20Hz~20000Hz) , 因此如果在影片中需要持续的给人营造紧张感 , 通过不断提高音调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
人类认知科学家罗杰·谢泼德提出了谢泼德音阶 , 在后世电影的视听语言中 , 成为了重要的存在部分 。
本文插图
认知科学家、空间关系研究之父 , 罗杰·谢泼德 , 1929-
谢泼德音阶一共由三条相似的旋律线组成 , 每条旋律相隔一个完整的八度 , 在低音声部作声音渐强、中音声部声音不变、高音声部声音渐弱 。
将这三条旋律永远连续播放 , 就像理发店门口的红白蓝旋转灯一样 , 会给人耳造成音调不断上升的错觉 。
本文插图
本文插图
谢泼德音阶图示
“它们在某种焦虑、或者说紧张的氛围里先后出现 , 当一条线达到高潮时 , 另一条线才刚刚建立 , 剩下的那条则进入了尾声 。 ”
——克里斯托弗·诺兰
谢泼德音阶试听
如果觉得这听起来很玄学 , 不妨重新打开诺兰在2017年导演的《敦刻尔克》 。
其中海、陆、空的剪辑 , 正是利用了谢泼德音阶制造了“声音陷阱” , 使观者可以随着激昂的配乐 , 紧张刺激的穿梭于这三个战场中 。
谢泼德音阶可以说是《敦刻尔克》中的主角 , 许多的镜头都是在围绕它来进行打磨 , 诺兰亲口承认《敦刻尔克》的剧本就是依据谢泼德音阶的原理来完成的:
“我用谢泼德音阶的方式交织了三个不同空间的时间线 , 这样能持续的产生紧张感 , 一点一点地加剧 。 所以 , 相应的音乐创作也是由类似的数学原理完成的 。 ”
【克里斯托弗·诺兰|诺兰操控时空的魔法,不是物理】——克里斯托弗·诺兰
04
从耳朵到眼睛
是我为你建造的迷宫
罗杰·谢泼德作为认知科学家 , 不仅仅研究了人类听觉上的错觉 , 还做了许多人类视错觉研究 , 今天有许多“测测你的眼”之类的视错觉测试 , 都可以追溯到罗杰·谢泼德所做的研究 。
本文插图
谢泼德关于视错觉的研究作品
而要研究视错觉 , 不得不提诺兰背后的另一位大神——埃舍尔 。
很多人都在不自觉中见过埃舍尔的作品 , 他的“矛盾空间”充分体现了绘画中的数学性 。
他就是艺术世界里的数学家 , 数学家中的艺术天才 。
本文插图
埃舍尔 , 1898-1972
“研究埃舍尔的版画 , 让我获得了很多视觉灵感 , 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创作的自由……”
——克里斯托弗·诺兰
本文插图
《画廊》 , 埃舍尔 , 1956
本文插图
《瀑布》 , 埃舍尔 , 1961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水与天》 , 埃舍尔 , 1961
本文插图
埃舍尔的作品与《纪念碑谷》
诺兰热爱的叙事方式 , 和“蟹行卡农”、“谢泼德音阶”、埃舍尔的版画一样 , 在利用某种错觉、怪异 , 制造欺骗人眼的永恒循环和不断攀升 。
在这种“怪圈现象”中 , 哪里是道路水流的尽头?水是往高处流还是底处洒?
本文插图
“怪圈现象”图解
无论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还是《信条》 , 诺兰多次直接致敬埃舍尔的作品:
本文插图
《盗梦空间》中 , 镜面递归
本文插图
《手与发射器的球面》 , 埃舍尔 , 1935
本文插图
《星际穿越》中 , 对称手法的使用
本文插图
《昼与夜》 , 埃舍尔
本文插图
《星际穿越》中 , 解释虫洞的物理现象
本文插图
《上与下》 , 埃舍尔
本文插图
《盗梦空间》中 , 解释“梦境”设定
本文插图
《相对性》 , 埃舍尔 , 1953
今年的《信条》褒贬不一也难掩诺兰的魅力 , 全球范围内的影迷还是“心甘情愿”地进入诺兰精心编织的迷宫中 。
尽管许多人诟病诺兰的非线性叙事总是把简单的故事弄得让人一头雾水 。 可是诺兰汲取其他领域大师的精髓 , 按非线性时间重构后的电影并没违背经典叙事中的叙事法则 。
恰恰是如此 , 观众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观影中清楚的感受到戏剧性的身心交互体验 , 这也正是诺兰作品的最大魅力 。
今日封面图:爱舍尔的版画作品
《天鹅》 , 1956
Wood engraving on thin Japanese paper
尺寸:20 × 32.1 cm
本文插图
我「在看」诺兰背后真正的大神
- 绅士老司机|解析地外生命谜团 超级外星文明操控星空秩序?
- 潮汐电影|《信条》回本无望,诺兰走下神坛,奉献生涯最愚蠢表演
- 街舞|《这就是街舞》杨凯夺冠,张艺兴落寞,节目组对比赛的操控太明显
- 电影|诺兰的“省钱”骚操作!用《信条》海报换补贴,还拆飞机卖发动机
- 卡梅隆,诺兰,瓜达尼诺等数十名导演联合美国导演工会,请求帮助新冠疫情下的电影院产业
- 新冠肺炎_国际|卡梅隆、诺兰、李安等导演联名写信,要求美政府帮助电影产业
- 诺兰|摸不着头脑,诺兰大神再次来袭,头脑风暴即将掀起
- 足球|国米名宿:苏亚雷斯作弊的背后,肯定是尤文在操控
- |《碧蓝幻想Versus》2.01版本上线 追加可操控角色彼列
- 生产|中部崛起势正劲:湖南篇丨5G远程操控 湘钢炼钢如此轻松